塞·巴鲁兹金
林子边上有头小牛在吃草。它很小,出生才一个月,但已经长得结实又灵敏。
小牛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所以它就只能绕着这打在地里的木桩子转圈。当绳子拉紧,它怎么也挣不脱的时候,它就抬起它白点星额头的脑袋,扯起它颤颤的嫩嗓子叫:“姆——姆——姆呜!……”
去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早上都得从它身边经过,他们都停下来友善地看它几眼。
正吃草的小牛就总是很有礼貌地向跟它打招呼的孩子们连点几下头。
“向小牛问声好呀。”幼儿园的阿姨说。
孩子们就齐声向小牛问好:“您好!您好!”
他们跟小牛问好,就像是对老奶奶、老爷爷问好,用的是“您”。
接着,孩子们就给小牛一点儿吃的,有的掰给它一小块糖,有的掰给它一小块甜面包,有的就干脆把整个面包都给了它。小牛很熟练地从孩子手上接过食品。这时候,孩子感觉到小牛的嘴唇是那样柔软、那样暖和。它总是很愉快地舔舔孩子们的小手,边吃边点头:“谢谢啦,谢谢给我东西吃!”
“你真乖!”孩子们说着向幼儿园走去。
当孩子们从幼儿园回来,小牛就很有礼貌地点着它的头叫几声:“姆——姆——姆呜!……”
“再见!再见!”孩子们齐声说。
每天都这样。
有一天,孩子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没见到小牛。拴牛的那块地上空荡荡的。孩子们担心起来:小牛该没出什么事吧?就叽里呱啦地叫起小牛来。忽然,从林子里传来一个他们熟悉的声音:“姆——姆——姆呜!……”
没等孩子们回过神来,小牛就欢快地晃着尾巴从林子里出来了,它身后拖着一根拽断了的绳子,绳子头里还拴着小木桩呢。
阿姨牵起绳子,重又把木橛子给插进地里。
“不然它又会跑掉的。”她说。
小牛又在原来地方向孩子们问好:“姆——姆——姆呜!……”
“您好!您好!”孩子们应着声,又给它东西吃。
第二天又发生了同样的事,先是看不见小牛,后来是小牛从林子里拖着木橛子跑出来。阿姨又把小牛拴好。
孩子们有一次走进林子里去玩。在那里,他们见到一个神色慌张的大娘。
“你们没见这附近有小牛吗?”大娘问,“一条额头上有个小白点儿的小黑牛?”
“看见了,看见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
“它在林子边,”阿姨说,“我刚才在那里拴住它了。”“哈,可怪了!”大娘耸了耸肩膀说,“这是第二次了,我拴在一个新地方,却在同一个地方找到。我弄不明白呢,它怎么老爱到那里去?”
“准是它爱跟孩子们在一起玩,”阿姨说,“您的小牛很懂礼貌的,天天早上都跟孩子们打招呼呢。”
“别让它离开我们!”孩子们求大娘说,“我们跟它玩得可好哩!”
“你们这么喜欢它跟你们在一起,那就留下它吧!”大娘说,“它跟孩子们都成朋友了呢……”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又到林子里去玩了。在林子边,孩子们又见到了小牛在等他们。
“您好!您好!”孩子们大声说。
小牛频频点头,回应了一声:“姆——姆——姆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