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曾经有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从小就渴望做一名芭蕾舞演员。有一次,一个著名的芭蕾舞演出团到当地去巡演。爱丽丝无比兴奋,她找到团长,问团长自己适不适合做芭蕾舞演员。团长看了她一眼,很冷漠地说了三个字:你不行。爱丽丝无比伤心,她太相信权威了。她在想:这个团长只看了我一眼,就说我不行,看来我是不适合做芭蕾舞演员了。于是,她放弃了梦想。
若干年后,爱丽丝已经成为一位妈妈了。一次,当年那个芭蕾舞演出团又来演出了。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找那个团长问:“为什么当初你只看了我一眼就说我不行呢?”团长的回答几乎让她崩溃:“我对每一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都是这样回答的。”她气疯了,大声责骂团长:“你这个混蛋,我这一生都被你毁了。”
但团长下面这句话,让爱丽丝很羞愧地低下头走了。团长说:“你是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的。因为你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改变目标,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不能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一个人放弃自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去模仿别人,被别人改变。像这样把别人的特色误以为是自己应该追逐的东西的人,多半不能成大事,即使能有所成,恐怕也是毫无特色的。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最轻松也最成功的方法是保持自我本色。
美国北卡罗来州的艾莉丝从小就是个个性极为敏感羞怯且身材略胖的女孩儿,再加上她母亲古板的教育方式,灌输她穿漂亮的衣服是愚蠢的表现,告诉她那样的“洋娃娃”充其量只是这个世界的装饰品。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因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她,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她开心。上学后,她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连体育活动也不参与。原因是,她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长大后,她嫁了一位年纪大她几岁的先生,但她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她的丈夫来自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她想要变成丈夫家人那样,但就是做不到。她努力模仿他们,却总是不能如愿,丈夫几次尝试帮她突破自己,也都适得其反,她的情绪越来越容易失控,变得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甚至一听到门铃声都非常惊慌!后来,她觉得自己就快要崩溃了。但她仍尽力维持一切安好,不希望丈夫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她都尽量装得十分开心,有时会夸张过了头,甚至她竟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但艾莉丝最后没有自杀,而是充满自信地活了下来。
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想自杀的妇人呢?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有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起她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婆婆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保持自我!”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艾莉丝的脑袋,她发现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她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里了。
一夕之间她变了!她开始试着保持自我。她首先研究了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她开始学习怎样配色与选择衣服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位。也开始主动结交朋友,并加入一个团体—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她筹办某项活动时,她刚开始很害怕,但是通过多次上台,她获得了更多的勇气。尽管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她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培养自信,但现在她比过去快乐许多。
这个故事说明了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保持自我的重要性,但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仍相当严重,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众星闪烁的好莱坞。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学会如何保持自我。刚刚入行的年轻演员几乎都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纳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观众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山姆·伍德在导演《别人,希普斯先生》和《战地钟声》等名片前,经营房地产事业多年,因此他自己培养出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绝对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稳定票房的最保险做法。”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为此而欢呼吧!追根究底,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演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都必须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你都得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属于自己的那份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