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压力都有不同的临界点,超过临界点的压力就是阻力。
心理学有一种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它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大文豪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美元。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帕利曾说:“在奖惩之间,有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既不是原则,也不是规律,它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称它是平衡如何奖励与如何惩罚的杠杆,我称它为度。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你都需要掌握一个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压力过了临界点,就不能让奖励和惩罚有效地发挥作用,反而会产生超限效应。
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调动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问题:呼吸加快,增强体内的能量供应;血液循环加快,更多地流向大脑和肌肉。这样,整个个体能够迅速地表现出必要的反应,比平时有更大的力气和更快的速度。员工在适当的压力下,会专注做某一件事情,此时他思想高度集中,思维变得敏捷,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压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如果压力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有人曾经把持续的压力称为体内的定时炸弹,例如,压力会使人的血压增高,促使血栓的形成,或引起人体的内分泌失调等。
在课堂上,讲师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学生:“大家认为这杯水有多重?”
有人回答说200克,也有人说500克,讲师则说:这杯水有多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拿它的时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但还能勉强承受。拿一天呢?也许就没人能做到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不变,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着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都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
如果压力过大,超越了员工的承受能力,员工经常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兴奋感也会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挫折感和失败感,这样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并对员工个人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消极怠工、频繁跳槽等种种现象就相伴而生了。
赵经理为了提高员工的销售业绩,制定了各种奖惩措施。例如“包干销售”制度:给门市店每个柜组限定基础销量,以此作为考核店员的重要依据,对没有完成任务的柜组予以重罚。每天,店员都在重压之下工作,一刻都不敢放松,谨小慎微,以致到了“谈业绩色变”的地步。此外,为了激励店员主动加班,赵经理还实行“全勤奖”政策,即当月员工如果出满勤(公休日不休息),就可以拿到300~500元的考勤奖励。为了得到这份奖励,很多店员选择了节假日加班,甚至连续几个月都不休假。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身心疲惫,一边是不断增加的销售压力,一边是缺少休息带来的生活压力。赵经理严格的工作要求和严厉的处罚措施,压得店员喘不过气来。一年过后,有几位主力店员纷纷递交辞呈,令赵经理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