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73100000005

第5章 学生提高文科能力理论指导(4)

写得好的散文,“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辨证的统一。散文的题材广泛,文章的“神”要“不散”,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多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或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11.如何学会阅读散文

散文是指文学性较强又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这种文体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的篇幅不少。学会阅读散文,对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非常重要。

读文章可以采取这样的读法: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将这种读法用于散文的学习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由形入神,领悟文旨

人们常用“形散而神聚”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所谓“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材料。散文的内容涉及面广,跳跃性大,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过去和未来。这些内容常常从表面上看互相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也很难说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组织在一起的。“形”是指散文的形式特点,“神”是指蕴含在“形”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神聚”即文旨集中。

阅读散文首先要从“形”入手,一口气读完,即使有少数不甚明了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到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暂时放着,读过之后问自己,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思考这些问题,即是在逐步由“形”及“神”。

有些散文写得比较含蓄,一下子不容易抓住提挈的语言,就可以对事件一一分析,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或行文指向,想一想这些内容都与什么有联系,作者写这些都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也能从中比较顺利地领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所以,阅读的第一步即是要努力把握文旨。这是比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因为散文形散,所以只有首先抓住了文旨,才提起了文章的纲,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也只有从表达文旨的需要出发,评判写作上的优劣得失,才有了合理的依据和标准。

寻找线索,理清思路

优秀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现在结构上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把一幅幅迥然不同的画面、一个个纵跨时代的历史事件和天南海北的风土人情连成有机的整体。线索是结构的核心,抓不住线索,就理不清思路,就弄不清作者行文的初衷。抓线索读散文的方法是:一要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可以在过渡段或过渡句中找到;二要善于辨识体现线索的语言标志,如间隔反复的句子等。散文常用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具体事物

如叙事散文《枣核》中的枣核,《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背影》中的背影。这类事物看上去很平常,却常常寓含着特殊的深意。如小橘灯是小姑娘自制的,从价值上看废物利用并不值钱,提着它走山路也“照不了多远”,但是,它使人想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和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让人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因而倍受鼓舞,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这“小橘灯”具有象征意义,作者通过这盏小橘灯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将跨台、新中国必将诞生这一历史必然规律。

(2)具体和抽象的联系

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借黄土高原上的腰鼓舞,赞美了中国人民的大彻大悟,歌颂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羁绊和闭塞后的欢乐、拼搏与追求。作者把腰鼓舞的场面、声响、舞姿特点与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紧密而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粗犷、强劲的腰鼓舞象征我们民族的气质和伟力,二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有相似之点。因而,文章看似疏落实则严谨。

(3)作者的感情变化

如《荔枝蜜》开头写作者小时候被蜜蜂蜇过,对蜜蜂总“不大喜欢”;接着写尝到荔枝蜜后,对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参观蜂场后,感受到蜜蜂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觉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全文紧扣“不大喜欢”“爱慕”“赞颂”“学习”的感情线索行文,波澜起伏,脉络分明,严谨有序。

由此可知,阅读散文仅仅只知道它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表达主题的。只有理清了文章的内部结构和作者的思路,阅读才算深入了一步,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髓和真谛。

品味语言,赏析特色

散文的语言简练优美、意蕴丰厚、富有诗意。我们要注意品味这些语言究竟好在哪里?作者为什么用得这么好?多多学习和积累这样的语言,对于写好作文大有益处。

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获得不同的艺术享受。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段话从语言风格上看,“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树叶儿”、“小草儿”通俗且口语化,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从表达效果上看,“可别恼”,幽默风趣,新切而富有情趣,从句式上看,“看”,是一独词句,活泼跳跃,尽显兴奋、愉悦的情态。另外,短句,长句,排比句,对称句,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生动优美;从修辞上看,这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贴切,具体,生动形象;从词语的选择看,“织”,暗合像细丝的比喻,很精当,“笼”,写出了春雨如烟的情状,很准确;“逼”,从侧面烘托出小草青的程度,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此外,品味散文的语言还要细心赏析文章由形入神的妙处。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树的紫藤萝?为什么要把它比作飞流直下的瀑布?仔细研读会发现目的是为了托物抒情,赞美这改革开放的时代,歌颂生命力的不可抗拒和永恒。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形”显“神”的:它不同于小说里的景物描写,也不能如说明文那样用说明的方法介绍被说明的事物:藤萝的特征和生长规律。作为象征载体的作者笔下的藤萝,必须具备特定的内涵和意蕴,必须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用的语言,除了要能准确地描述本体外,还必须兼顾到被象征事物的特征。先看眼前的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绝不仅仅是在写花本身,还是在赞美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蓬勃勃的生机。看十多年前的藤萝:“稀落”、“伶仃”、“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原因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是十年动乱时期许多人遭受迫害,精神和肉体上受尽折磨,提心吊胆、惊恐万状地过日子的艺术写照,更是作者对那种压抑的政治氛围的讽刺和鄙视。有了上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藤萝的对比,“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人花合一,一语中的,使文旨得以升华。

品读上述语言,如果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使描写增色不少;如果从“形”和“神”的关系仔细品析,可获得更多的感悟。对文章托物抒情的艺术特色,也便能理解得较为透彻了。

12.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效应、规律,明了这些关系、效应和规律,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就语文科的学习而言,以下三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

文随道入

这里的文与道的含义与传统的文道概念有所不同,文,指具体的字、词、句型句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道,指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生活的、伦理的和民俗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材料”,也指有关人文的诸多“思想观点和学说”。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可以叫“随道传文”,这里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所以叫作“文随道入”。

从文章的写作、保存、流传过程来看,文是道的载体,道随文行,形式为内容服务;可是从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则恰恰相反,要借助把握意旨材料(道)来掌握字、词、句、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文),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形式服务,此即“文随道入”的内涵。广东湛江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课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语文学习的原理特点。明白了“文随道入”的道理,我们就明白了语文教学“全文法”和“整体阅读”的高明之所在;再进一步,也就明白了语文课为什么学课文而不学字词典,也就明白了学课文与阅读报刊的真正区别了。

自悟效应

“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看课外书的学生绝非“少数”,而为什么只有这“少数”“语文较好”呢?细细想来,这“看”字底下深埋着一个“悟”字。有“悟”是会看,没“悟”是白看,“悟”乃是语文学习之关键。

孔子“举一反三”的教学指导思想,“哂之”而不斥之、言“吾与点也”而不言吾何以与点之类的实际作法,正说明他是一个真正重视了“自悟”价值的老师;传统语文教育一直重学生的诵、记而轻教师讲解的教法,实在是不惜血本地追求“自悟效应”;赞科夫倡导高难度教学原则,魏书生等名师极力倡导并实施学生自学,实质上也都是悟到了语文学习中“自悟”的存在及其巨大效能。可是我们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流行的观念却是“讲深讲透”,教师讲透了,学生还有什么可悟呢?连文学等艺术作品尚且以含蓄有味为上品,我们的教学怎么反而追求一碗白水清澈见底的效果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与“讲深讲透”不无瓜葛。如此看来,继承古代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自悟效应”的传统,应当是不久的将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特色之一。

学用互动效应

学与用的关系,普通的看法是学而备用、学以致用、学而后用,用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果,二者是单向的因果联系;高明的看法则作如是观: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互动、良性循环。《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论;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等等,这是名家重视“学用互动效应”的例子。实践中也不乏证据,当前有许多语文教师搞课前3分钟演讲,引导学生写书评影评,办手抄报等,也都是自觉或自发地在以“用”促“学”;更切近一点说,我们自己备课、写论文的过程中不也体现了用能促学、学以致用的互动效应吗?

“学用互动”也就是听读和说写相互促进。从学用互动效应看语文教学的状态,西方是重输入不足而重输出有余;我们的现状是输入输出皆不足,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貌似输入的“师讲”上。

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上述三点绝非仅有,择较隐者言之而已。换言之,新一代教材的建构有许多学习原理与规律需要参照,上述三点亦在其中。

13.语文基础应如何积累

语文基础应如何积累呢?一下总结了五个方法,非常实用,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随时积累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发现,俯拾皆是。看电视、报刊和杂志,可以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等;逛街时,可以积累令人回味的广告词和标语等;旅游时,可以积累人文景观介绍等;回家路上,可以积累街头巷尾精妙的语言和对联等;与人聊天时,可以积累偶尔出现的熟语和歇后语等。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口袋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把你发现的觉得有用的东西记下来。生活中不缺少学习语文的材料,缺少的是发现材料的那双眼睛。

摘抄积累

学语文,我们面对着大量的阅读机会,如果能将读过的文章雁过留声,把其精彩之处记录下来并熟读,为我所用,那我们就不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了。我们不妨给自己下一个积累任务:规定自己每个星期摘抄几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摘抄几条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写一篇读书札记。无论何时,有阅读就有摘抄,读到精彩之处就把“精彩”留下。长此以往,我们“厚积”了,才可以“薄发”。

归纳积累

语文知识浩瀚如海,包罗万象,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纳学习,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顾此失彼。因此,我们需要归纳广泛、琐碎的知识点,并从中找出规律,遇到问题时便可有计可施、依水找源。我们可以归纳积累自己感到陌生的音、字、词,可以归纳积累课内外自己不熟悉的典故、名言名句、文学文化常识,还可以归纳积累做题时得出的各种规律和技巧。只要我们能对遇到的知识加以归纳,并积累经验找出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同类推荐
  • 情感的独白(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

    情感的独白(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

    “读书随处净土”。因读书,便能从世俗的喧嚣中寻处绿荫,而书总也不因了你的冷遇弃你而去,它只会在原处静静地等你回来,然后将你的心浮气躁变为气定神闲。“书不厌百回读”,有的书让你心动,有的让你牵情,有的摄魂,有的惊涛骇浪、奔腾呼啸,有的风平浪静、天海一色,有的清澈舒缓、波澜不惊……这一部散文集,给你的是感动,让你在感动之后对生活满怀感恩。
  • 汽车文化

    汽车文化

    本书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汽车基础知识和汽车文化教材,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汽车基础知识,感受、传播和弘扬汽车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作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教材。本书讲述了汽车史话、汽车魅力、汽车博览、汽车风姿、汽车会友、汽车改装、汽车赛事、汽车展望及汽车服务人才等知识。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更全面的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本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合于职业教育院校汽车相关专业及培训班的师生使用,也适合于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驾驶员以及汽车爱好者参考阅读.
  • 世界经典侦探推理故事

    世界经典侦探推理故事

    侦破故事不论是民间流传还是真有其事,都代表人们不平则鸣的心声。在侦破故事中,忠诚与奸诈、勇敢与怯弱、正义与邪恶、公理与私刑、智慧与愚昧、文明与落后、真善美与假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烈的矛盾经过冲突、斗争、较量,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我们不得不对邪恶产生深深地憎恨,对正义产生不懈地追求。
  • 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本书针对当代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进行分析,再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根据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纠正,以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另外本书针对外界给现在学生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对中学生的道德及行为规范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冒险追踪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冒险追踪记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柯南之时代的魔王

    柯南之时代的魔王

    不一样的反派,不一样的琴酒,一切就在魔王之中。求推荐,求收藏,求书评,求意见,求一切。必要的解释:有读者说本书一号女主不是志保,这个我要做个说明,本书一号女主绝对是志保,只不过还没到志保经常出场的时候,不过写到四十多张的时候志保就会经常出场。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内容:爱心可以造就未来,爱心也可以“葬送”未来,为了孩子,必须从小就给予他们体验挫折和困难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树立起竞争的意识,积极进取、力争上游。这样,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财富和智慧。
  • 校园风流霸王

    校园风流霸王

    一个重来不认真听课的优等差生,却意外得到了天庭文武双曲星两位上神各一半的资智。于是,文能和鲁迅匹敌;武能超张三丰。这样的一个人,进了大学校园,会掀起什么样的狂潮呢?
  • 请记得,我为你哭过

    请记得,我为你哭过

    一段情,曾经是那么的幸福,却因为最后的生死而离开,她离开了,带着最后的遗憾走了,他却不知道,多年之后的青海酒吧,遇到了另一个她
  • 此笙付蒹葭

    此笙付蒹葭

    二次元里,她是小有名声的CV小神一枚,他却是闻名圈里的后期大神一个;三次元里,她是外贸公司的小财务一枚,他却是白衣大褂加身的医生一个。两个本来毫无关系的人,却因为有心而相识相知。这是一个缘于声音,止于爱情的温暖故事。
  • 意外得来的新娘
  •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 伏魔三身

    伏魔三身

    “众生芸芸,为何选择我?”“轮回六道,是你选择了众生。”、、、、、、、、、、、、、、、、、、、、、、、时至如今,可曾犹豫?毫不犹豫历尽生死,可有后悔?无怨无悔在场众人皆是唏嘘不已,一场空前绝后,你死我亡的终极大战即将展开。
  • 天域默示录

    天域默示录

    那一年,我看着他们的身影,在血红的世界哭泣着睡去。那一夜,我声音嘶哑的质问,那个地方是否有他们的足迹。那一日,我攥紧双拳抬首以盼,是否能带着希望、带着期望寻找方向。站在两界之交,站在兄弟身旁,战到最后、只为找寻那一年的那双人影,渐渐世界在我面前拉开帷幕,风云在手、兄弟在旁,我还有何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