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执弓的时候,通常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弓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而人们欣赏到优美的姿势却是弯弯翘起的无名指。”他得意地解释说“无名指不需要付出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我特别爱你的无名指。”
不由姑娘分说,大学生随即掏出一个礼盒送给她。
“我不能收你这么贵重的礼物。”姑娘打开一看,是金戒指。
“你不用马上答复我,”大学生按住她的手说“我等你的消息。”
一天两天过去了,没有回音;第四天,他等来了一封信。他捏着鼓囊囊的来信,一看娟秀的字迹就知道是姑娘写的。突然,“当”的一声,从信封里滚落一枚金戒指。信上只有一句话:
“我不想做生活中的无名指!”
同学们,这就是人生观,这就是由于人生观的冲突而使他们不能相爱。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在他的小说《游哉悠哉》里,也表现了两种人生观的冲突:
一天清晨,记者来到海岸沙滩,面对大海美丽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咔嚓”“咔嚓”地拍起照来,实在是太美了,他想着,举了相机。他又“咔嚓”。正当他再准备咔嚓时,镜头里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渔民,他用一顶破草帽遮住脸,正优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记者的咔嚓声把他吵醒,正坐起来掏香烟准备点火,热情的记者走过来“咔嚓”一声帮他把火点着。于是他们聊起来。
“先生,天早得很,为什么不出海?”
“我巳出过海了,”渔民优闲自在地说。
“那你可以把明天甚至后天的鱼捕完,不是很好吗?”记者不理解地问,从内心轻视而同情起他来。
“我巳捕得够多的了,有几筐鲟鱼,还有两只大龙虾。足够我几天吃的。”
“可是,你为何闲着,本可以捕更多的鱼,将来可以买一艘机帆船……”
渔民专注地望着他,等待着他的下文。
“你赚了很多钱,在靠海岸区建一座鱼产品加工厂……”
“那能怎么样?”
“你可以将你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赚很多很多的钱。”
“那又怎么样?”
“那你可以买一架直升机,到人们不能去的海域侦察鱼群,”记者滔滔不绝道“打更多的鱼,发更大的财,你将是世界上有名的富翁,”
“然后呢?”
“然后?然后你就周游世界,或者躺在沙滩上优哉游哉地休息,晒晒冬日的太阳。”
“是的,我巳经这样做了,”渔民得意地说“是你的咔嚓声打断了我的梦境,不是吗?”
曾经,记者都有点瞧不起这位渔民,可现在,他无话可说,带着一种嫉妒的心灰溜溜地离开了那渔民。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渔民和记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他们有着不同的追求。记者所希望的人生是不断进取,不断追求财富。这种人生观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是人们所赞赏的;渔民所希望的人生是不做财富的奴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恬淡,不为物所累,轻松自在,我们不能说这种人生观不对。所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潜语)前者虽然是人们所向往的,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是一回事,实际的成功与否又是另一回事。从古到今,成功者、卓越者毕竟是少数;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人不能算是卓越者。当然,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出人头地,关键在于生命的价值。
从小说《无名指》和《游哉悠哉》中可知,两篇小说都有相似的精神冲突,但它们所体现的价值并不同。一句话,“相似的精神冲突”和“迥异的文化价值”是这两篇小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项目的丰富和拓展,记者所持的人生观虽然为人们欣赏,但不一定大多数人会持这种人生观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许渔民的生活态度更切合大多数人的实际。人们在符合自己实际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可能反而会成功。
毫无疑问,那位大学生的不劳而获似的人生观是遭人们唾弃的,但这种人也不在少数。这就要我们明辨良莠,向一切美好的人物和事物看齐。我们向往美好,追求卓越,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因为这种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向着美好的境界迈进,只要努力了,既使达不到目的,也不会后悔。“是为钓,并非为鱼。钓胜于鱼。”
当谈到渔民的人生观将来可能会被大多数人接受,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向往光明和美好,只讲究实惠;而是意味着现代生活越来越显得多元化和丰富多彩,人们选择的余地更大。
向往和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本性,这是第三思潮人本主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多年研究的成果。何况“光明也有黑暗的时间,英雄也有卑下的情操。只不过光明不被黑暗所战胜,英雄不被卑下的情操战上风罢了。”(傅雷语)钱中书先生在小说《围城》里借一外国哲人的话说“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是先挑所剩下的最好的吃,另一种人是挑所剩下的最差的吃。照理是第一种人幸福,其实不然,因为第二种人有的是美好的希望,而第一种人有的只是回忆。”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从窗口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显然,老人的行为巳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
我们都有过对某种重要的东西失去的事,且大都在心理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而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而懊恼,不如考虑怎样才能重新获得。且看,我们从老人的行为中,不是也看到了一种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吗?这对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不也是一种启迪吗!
生活确实是个万花筒,许多时候是不能按常规去理解的:有些人生活富庶,他却向往穷人的自足;有些人身居高位,他却羡慕平民的朴素;有些人荣誉缠身,他却喜欢凡人的轻松。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烦恼,不要总是认为别人都比你生活得好,说不定,你的生活方式还是他们的追求的目标呢!这就象高考局内的人一样。高考落榜的同学总是羡慕考上大学的同学,尤其是那些考上明牌大学的同学。谁都知道,那是他们经历了多少个苦读苦练的昼夜洒下多少辛苦的汗水得来的。很明显,任何成功都很辛苦,都要付出代价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但谁也不会因为辛苦,要付出代价就放弃努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努力争取考上大学并且争取考上重点大学的意义所在。
同学们,现在提出一个问题,让你们来思考,你会如何看待呢?假如有两条生活道路让你来选择。一条已知当时是轻松而幸福的,一条是暂时还看不到希望但能磨炼人的艰苦的道路。许多同学现实一点可能会选择前者,也许有一些具有好胜心且有顽强意志的同学偏偏选择后者。但是为什么呢?也许各有各的道理。然而成功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告诉我们:当你选择了一条轻松而平坦的幸福路,可能将来你会走得越来越感到沉重艰难;当你选择了一条艰难甚至充满荆棘的路,可能将来你会走得越来越轻松而幸福。
有一个寓言故事发人深省:两个强盗路过一个绞刑架。一个强盗叹息道:“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绞刑架和监狱该多好啊!”另一个强盗骂道:“笨伯,绞刑架,监狱和警察是我们的朋友,假如世界上没有它们,那我们就干不成强盗这个行当了。”是啊,没有法律的制裁都去干强盗,那谁是真正的强盗呢?困难、挫折和逆境常常是我们的朋友,它们造就人才,创造历史。
英雄是以战胜困难为条件的。成功也是在失败,在战胜困难和痛苦,在犯错误和黑暗中探索的前提下完成的。(德国)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英国)戴维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说得妙极了!
在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椰子壳。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小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个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球后更卖劲了。圣诞节到了,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他祈祷吧。”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铁铲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一个人,问小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这就是世界着名的球星贝利。
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一定会产生类似的联想。这里除了汗水还不够,还要有爱心。也许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除此之外,你一定不会忘记“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