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见刘邦改变了态度,虚心求教,便对他说:“足下的兵马还不到一万人,就打算长驱攻入秦国的国都,这好比是驱赶着羊群扑向老虎,只能白白送命。依我看不如先去攻打陈留。陈留是个战略要地,城中积存的粮食很多,作为军粮足够用,而且交通四通八达。”
这样,郦食其向刘邦献出了一条妙计。
刘邦非常高兴,请郦食其先行到陈留,然后选派一员大将领一部分精兵赶到。
郦食其来到陈留,见到县令,劝他投降,县令不肯。郦食其在酒宴上把县令灌醉了,然后偷出县衙令箭,假传县令的命令,骗开城门,把刘邦的军队放进去,砍死了县令。
第二天,刘邦的大队人马进入陈留。由于郦食其事先早已为刘邦写好了安民告示,刘邦一进城,就受到百姓的欢迎。
刘邦看到陈留果然贮有大量的粮食,十分佩服郦食其的神机妙算,于是,封他为广野君。
刘邦在陈留招兵买马,军队扩大了将近一倍,最终抢在项羽之前攻入了关中。
13.蔡邕倒履迎宾
蔡邕(yōnɡ)是东汉时着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公元190年,汉献帝迁都长安,蔡邕也一起到了长安。这年蔡邕已59岁了,是献帝的左中郎将了,进出常是前呼后拥,车骑填巷,真可谓才学显赫,贵重朝廷了。
当时,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有个叫王粲(càn)的人,幼年时特别喜好读书,精通古代文学以及秦汉以后的诗文,并且练就了写作基本功。王粲向人借钱买了一些纸张,在街头设案代笔,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很多家人在外做生意未归的,在边关服役未满期限的,或有打听亲朋旧友下落的,或商量两家儿女婚姻期限的,都来请王粲代笔写信。他的信写得十分出色,很擅长模拟发信人的口吻,将事情原委讲得清楚明白,读信人见信如面,亲昵之情跃然纸上。有一位弃妻出走的丈夫,在外地收到妻子的信,不禁失声痛哭,深深被妻子的痴情所感动,终于归来,与妻子破镜重圆。还有一位青年和尚,收到老母家信,信中尽述母亲度日之艰难,晚景之凄凉,顿生愧疚之心,毅然退出佛门,重返尘世以尽孝心。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说京城出了个“王铁笔”。
有一天,这事终于传入了高门大户,被蔡邕知道了。他听说一纸书信竟能使和尚还俗,感到诧异,便急忙对仆人说:“快去请那位‘王铁笔’来,我想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一天,蔡邕正在花厅里看书,仆人进来禀报说:“大人,那个人找到了!”
“快请他进来!”
仆人把王粲领进来,这位50多岁的左中郎笑了:“哎呀,没想到你竟是一位少年,我还以为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哩!快快请坐!”
王粲地位低下,不敢入座。蔡邕说:“我今天以文会友,何必客气呢!”王粲连连称谢。主人一边吩咐给客人看茶,一边谈起了文章之道。在交谈中,蔡邕发现,这位少年对答如流,显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他非常高兴。当问及王粲的家世,老人家眉头一紧,缓缓地说:“我想请你答应两件事,不知可否?”
“大人请说吧。”
“第一件事,请你今后常来,我们可以多多切磋、商讨。第二件嘛,请你给我这个花厅写一首诗。”
王粲思索了一下,挥笔写下了一首诗,连连说:“我这是班门弄斧,献丑了。”
蔡邕看也没看,便命仆人取20两银子,作为酬谢。他这是变着法子周济王粲呢!
从这以后,他俩成了忘年交。
有一次,蔡邕设宴请客,门外车马喧闹,室内高朋满座,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不一会儿,仆人凑近蔡邕的耳朵,低声说:“门外王粲求见。”蔡邕立刻亲自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竟穿倒了。众人见主人如此慌慌张张的样子,以为必是有什么社会名流驾到,大家纷纷起立,不料来的人却是一个布衣少年!
从此,蔡邕礼待布衣,“倒履迎宾”的故事便流传开来。王粲后来成为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是个着名的文学家。
14.孔融争死留美名
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张俭被太守翟超聘为东部督邮。督邮是郡守的辅佐之官,掌管督察纠举所属县的违法之事。张俭为人正派,刚直不阿,是敢于处置不法的官员。
汉灵帝即位后,张俭就上书参奏宦官头子中常侍侯览种种不法之事,揭发他包庇罪犯,贪赃枉法。
张俭的奏章落到了侯览手中,侯览暗中把它扣押下来,又指使手下的爪牙朱并,让他上书诬告张俭,说他和同郡的二十四个人结党谋反。汉灵帝就下令逮捕张俭治罪。
张俭得到消息,就逃出京城,望门投止。也就是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
这一天,在差役严密追捕之下,情况十分急迫,张俭就逃到了孔褒家。孔褒是孔子的后代,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张俭和他认识,认为这里更可靠,就想先到那里暂避一时。
张俭来到孔家门前,手打门环。听到叩门声,从里面走出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他就是孔褒的弟弟孔融。
孔融也像哥哥孔褒一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受过家传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懂得虚己待人。他四岁的时候,跟兄弟们一起吃梨,他就专挑小的,把大的让给别人,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十岁时就已经又聪明又有才学了,能当面驳倒太中大夫。
这回出门一看,见是一个陌生人,就有礼貌地问道:
“先生找谁?”
张俭回答说:“这是孔褒的府上吗?我和孔褒是朋友,今天前来拜访他。”
孔融一听是哥哥的友人,就连忙把他让进屋中,对他说:
“家兄今日不在家,出门访友去了。”
张俭一听,立刻显得有些紧张,他看孔融还是个少年,怕他担不起事,就没把自己被追捕的事告诉他。但张俭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孔融早就看在眼里,就直截了当地说:
“张先生的事,在下已有耳闻。张先生凛然大义,弹劾侯览。今遭诬陷,逃难在外。家兄不在家,我可以做主收留你,就请张先生屈居寒舍。”
孔融就留张俭住了下来,这个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有个势利小人就偷偷地向官府告了密,说是孔家收留了张俭。
官府中有的差人平时就仰慕张俭公正无私,痛恨侯览为所欲为,就把官府要来捉拿张俭的消息,通报给了孔家。
孔氏兄弟得到消息后,就与张俭商量对策,决定连夜逃走。官府没有抓到张俭,就逮捕了孔褒、孔融兄弟二人。
在大堂上,大理寺的廷尉审问道:
“张俭是朝廷缉拿的罪犯,你们竟敢窝藏,现在逃到了哪里,从实招来。”
孔融连忙说道:“张俭是我收留的,与我哥哥无关。张俭到我家那天,哥哥出外访友,并不在家,请大人明察。我甘愿承担全部罪责,一人做事一人担,我死而无怨。请放回我的哥哥。”
孔褒没等弟弟把话说完,就打断他的话说:
“张俭是投奔我而来,放走他的也是我。孔融尚在年幼,况且他只在家中读书,并不知道张俭之事。承担罪责的完全应该是我,与弟弟毫无关系。”
兄弟二人在公堂上互不相让,都坚持承担罪责,经过几次审问,口供始终如一,弄得廷尉一时也难于定案,只好申明朝廷。皇帝认为孔褒年长,又与张俭相识,就下令斩孔褒以定罪。
生,是人共有的欲望,为了能让别人活下去,自己宁肯去死。这种精神正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孔氏兄弟争死的壮举,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15.陶谦让城不传子
东汉末年,军阀纷争,战乱不已。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宽厚容让,廉洁贤明,深得官民的拥戴。陶谦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应当选一个有才能的人,早日接替自己,为徐州百姓造福。他有两个儿子,但都不成器,没有能力,又不宽容。他认为让他们接任,会给徐州百姓带来灾难。
有一年,陶谦的部将张闿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就亲率大军攻打陶谦,扬言血洗徐州。刘备和孔融应陶谦的请求,带兵前去救援。刘备英勇善战,舍死忘生,打退曹军,首先进入了徐州城。
陶谦早就听说过刘备礼贤下士,宽宏大度,今日一见,更觉得他胸怀大志,出语不凡,决定把徐州让给他管辖。就命人把徐州刺史的官印取来,双手递给刘备。
刘备愕然,慌忙起身离座,连连摇手,说:
“您这是什么意思?”
陶谦诚挚地说:“现在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你才能卓越,又年富力强,正是为国为民尽忠出力的时候。我已年迈,又缺少能力,情愿将徐州相让。请你接受我的委托,收下印信。我马上写表,申奏朝廷,望你不要推辞。”
刘备昕后,坚决地说:“我功微德薄,现在担任平原相还担心不称职,怎么敢接受徐州之任。我本为解救徐州而来,现在让我得到徐州,是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您莫非怀疑我有吞并徐州之心吗?万万不能从命。”
陶谦再三相让,刘备坚辞不受。谋士们说:“现在兵临城下,还是商议退敌之策要紧,等形势稳定下来,再相让不迟。”陶谦只好暂时放下此事。
刘备写信给曹操,劝他讲和。曹操正好接到报告,说是吕布已经袭取了兖州,占领了濮阳,正向自己的大本营进军,就趁势给刘备个人情,撤军而回。
在庆功宴结束以后,陶谦又请刘备坐于上首,当着众人的面,第二次提出让贤,他说:“我已风烛残年,两个儿子缺少才能,担任不了国家重任。刘公德高才广,又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我认为由他担任徐州刺史,最合适不过了。我情愿拱手相让,闲居养病。”
刘备接连摇头,说:“我来救徐州,为的是急人之难,现在无缘无故地据而有之,普天下的人就会认为我是乘人之危,说我是无仁无义之人。那我只好告辞了。”
陶谦流着泪说:“你若不答应,离我而去,我是死不瞑目啊。”
孔融、刘备的部下、陶谦的部下,都劝刘备接任。张飞快言快语地说:“你又不是强要他的州郡,是陶刺史好心相让,何必苦苦推辞。”但刘备执意不受。最后,陶谦只好说:
“刘公一定不肯答应,那就暂时放下这件事。不过,在这附近有座小城叫小沛,请你暂在那里驻军,帮我保卫徐州,不要再回平原了。”刘备勉强答应了这个请求。
不久,陶谦忽然患了病,而且一天比一天沉重。他知道将不久于人世,决定第三次向刘备提出让徐州,就以商议军务的名义,派人从小沛把刘备请进府中。
刘备赶到时,陶谦已经奄奄一息,他紧紧握住刘备的手,说:“请刘公来,就是让你接受徐州印信,你还要以国家为重。由你来治理徐州,我死也瞑目了。”
刘备说:“您有两个儿子,为什么不传给他们?”
陶谦说:“他们缺乏治理政事的才能。我死后还希望你好好教导他们,但万不可传位于他们。”刘备还要推托,但见陶谦手指胸口,慢慢地咽了气。
徐州官民遵照陶谦的遗言,一致拜请刘备接受官印,刘备推辞不了,只好答应暂时管理徐州。
刘备决心匡扶汉室,但不掠人之美;陶谦为了徐州百姓,真心让城,不传给儿子。他们两人可算是遵行谦恭礼让的两面镜子。
16.张仲景千里寻医
张仲景——东汉末年着名的医学家,着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在这部着作中,他比较系统地写出了中医的学术理论,而且开列了当时认为最有疗效的代表性药方113个;他还首次提出了人工呼吸的抢救方法,这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被称为中国一绝。
有一年的春天,张仲景的弟弟要出远门做生意,为了预防不测,他对哥哥说:“你先给我看看,近期内能不能生病,如果有大毛病,我就不去了。”张仲景给弟弟把把脉,看看舌苔,说:“现在没什么病,就怕明年,背上要生疮,叫搭背疮。”弟弟接着说:“背上生疮,很重吧?那我只好不去了。”哥哥说:“不用犯愁,我给你开个药方带上,背上一疼,马上抓药吃,然后它就会移到屁股上去,没有什么大的妨碍,以后,谁能认出它来,你便可让他医治。”
带着哥哥的药方和嘱咐,弟弟到湖北做生意去了。转眼一年过去,果然不出哥哥所料,他觉得背上疼痛难忍,急忙照哥哥开的药方抓了药用水煎一煎服下去了。没过几天,屁股上便拱出了疮包,背上不再疼痛,红肿也消失了。他照哥哥的话又找人医治,没一个人能看出是搭背疮。
有一天,弟弟来到了襄阳城,一抬头看见一所药店,便进去瞧瞧,店堂里有一个老者正眯缝着眼睛坐在那儿,他就是坐堂先生,人送外号“王神仙”。弟弟就请他给看看,看罢,他哈哈大笑说:“这本是搭背疮,怎么会跑到屁股上了?怪哉,怪哉!”弟弟说:“这是我哥哥移的。”“他既然能移位,说明他能治好这病,为何不让他治?”“他在家乡河南,所以不可能让他治呀。”听了此话,王神仙说:“那你先吃我几副药,再贴几帖膏药吧!”
没过多久,弟弟的病治好了。他非常高兴,便提笔疾书,给哥哥写了一封信,信中尽述治病经过。张仲景接到弟弟的信,十分惊诧。他想,果然天外有天,这王神仙一定有回春妙手,手到病除的本领,我一定要去向他学习高超的医道,哪怕路途遥远,坎坎坷坷。
主意打定,他便向襄阳出发了。一天,张仲景来到了襄阳同济堂门口,他对伙计说是要找药店坐堂先生加老板王神仙。那王神仙听说有人找他,便出来问道:“找我何事?”张仲景想了想说:“我是从河南来的,生活无依无靠,请先生容我在这儿帮个忙混口饭吃。”王神仙见他面目倒还清秀惹人怜爱,便说:“我这里人手也不怎么足,不过尽是些苦活,晒药制药什么的,你能干了吗?”张仲景说:“能干,能干。”于是王神仙便收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