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天,冯玉祥也发请帖,请了国民党要员。每个人面前放了一个空大碗,冯玉祥亲自斟酒。斟完,他一饮而尽,然后请大家干杯。要员们把碗送到嘴边,喝了一口,觉得如同白水。正在纳闷,卫兵捧着坛酒进来,坛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水”字,要员们恍然大悟。他又令卫兵进菜,端上来的竟是一大盘碎蛋壳。要员们面面相觑。冯玉祥指着“菜”说:“诸位可能都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典故吧,如今国家危在旦夕,可我们这些当官的,拿着国家的俸禄,吃着百姓的粮食,却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救民于水火之中,还有什么脸面活于世上!”要员们听了,面露愧色。
1946年冯玉祥赴美考察水利,1948年9月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不幸在黑海遇难。
为缅怀冯将军的爱国功绩,1953年为冯玉祥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泰山脚下。
43.吉鸿昌为抗日壮烈牺牲
吉鸿昌是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是抗日民族英雄。他从小就特别佩服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经常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在世不能只做吃饭睡觉的机器,要有心、有胆、有作为,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要像历史上英雄烈士一样有气节!”因此,吉鸿昌18岁那年就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准备为祖国好好干一番事业。
吉鸿昌作战特别勇敢,深得冯玉祥的赏识,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成了国民党军队里的一名重要将领。
那个时候,蒋介石发动内战,妄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吉鸿昌的部队,本来很会打仗,可以说屡建战功。可是一和红军打仗总是失败。他为了弄明白,红军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就化装成一个补锅钉锅的小炉匠,到红军根据地去查访,原来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深得广大穷人的拥护。从那开始蒋介石再命令吉鸿昌进攻红军,他就下令让士兵们朝天上乱打一通。吉鸿昌想: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应该带领部队投奔红军。可是他的计划没能成功,蒋介石就逼他交出兵权,让特务押着他到国外去“考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东北的沈阳,这就是有名的“九·一八”事变,吉鸿昌听到这个消息后,义愤填膺,立刻打电报给蒋介石说:“国难当头,我愿带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就是粉身碎骨也绝不后退。”可是蒋介石根本不听,逼着他赶快出国。
1932年2月吉鸿昌才回到祖国,他想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才有出路。于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第二年春天,吉鸿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一支抗日联军,他亲自担任总指挥,跟日寇作战。联军用没几天的时间,就打下了日寇占领的宝昌。接着又指挥联军,向多伦发动进攻。
多伦是一个军事要地,日寇在那里修筑了很多炮楼,组织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很不易攻打。吉鸿昌组织了敢死队发动十几次冲锋都被压了回来。吉鸿昌一看,一把扯掉上衣,一手拿刀,一手端枪跳出战壕冲了上去,战士们看见总指挥连死都不怕,也都纷纷跳出战壕冲上去了。日寇的炮楼彻底被摧毁了。
经过激烈的战斗,吉鸿昌率军终于攻占了多伦。连日本侵略者也承认,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他们受到的最沉重打击。
战争打胜了,可把蒋介石气坏了,就暗地里派特务把吉鸿昌抓起来,准备杀害他。
当走到刑场的时候,吉鸿昌对刽子手们说:“我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不能跪着挨枪,我死后不能倒下,拿把椅子来!”刽子手只好搬来一把椅子。吉鸿昌在椅子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又说:“我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
“在我前面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把我打死的。”
刽子手只好面对着吉鸿昌,举起颤抖的手扣响了扳机。
吉鸿昌,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44.狼牙山五壮士
河北易县西部有座山峰挺拔状如狼牙的大山,叫狼牙山,西侧高峰有块大岩石,传说是神仙的棋盘,得名棋盘陀。
1937年,八路军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狼牙山成了根据地的门户。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调动十万多兵力,分13路“扫荡”。
1941年9月,三千五百日军占领了狼牙山麓,整天围着狼牙山转。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上级决定一团主力带着数万群众和地方机关撤离狼牙山。
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六班共5人,有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和宋学义。他们接受任务后,选择了“阎王鼻子”和“小鬼脸”两个险要地形准备阻击。把手榴弹捆成捆当地雷,借着月光从山脚埋到山腰。
第二天,天刚亮,五六百鬼子像恶狼一样扑上来。“轰!”“轰!”“轰!”五六十个鬼子升了天。敌人又开始冲锋了,这次他们小心翼翼地向上爬。五战士躲在石头背后,等敌人爬到离他们只有二三十米远的时候,“打!”马宝玉高喊一声,一颗颗手榴弹飞了出去,敌人一批批倒下了。就这样,打退了4次进攻。敌人气急败坏,开始用大炮轰击。五战士趁着硝烟,转移到另一个山头。时间已到了中午,团长交给的任务完成了。
怎么撤退呢?他们决定先掩护北口的二班先退。大群日兵向山上爬来,五战士用步枪点射,又甩出手榴弹,打得敌人鬼哭狼嚎。
太阳偏西了,估计二班战友已经走远,他们决定撤退。可是,往哪撤呢?往主力转移的方向撤,能够迅速追上部队。可是,鬼子也会跟上来;往棋盘陀顶峰撤,三面悬崖,是条绝路。班长看了看战友,战友们坚定地说:“宁可牺牲自己,不让敌人发现主力!”
五战士刚登上悬崖,敌人就追上来了。他们拼命射击,敌人一批批倒下,又一批批涌上来。子弹打完了,他们就搬起石头砸。
敌人越来越近了!五个战士,五颗红心。相互鼓励:坚决不当俘虏!班长举起“三八大盖”往石头上一摔,说:“砸吧,不能把它留给敌人!”
敌人爬上了顶峰,叫喊着:“抓活的!抓活的!”马宝玉从容地站到悬崖边,正了正军帽,整了整军装,说:“我代表组织,也代表葛振林,接受胡福才、胡德林、宋学义三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志们,就用我们最后的行动,来表示我们对党的忠诚吧!”说着,纵身一跃,飞向深谷。接着,其余4人也跳了下去……
日军冲上棋盘陀,个个目瞪口呆:两千多人围攻了一天,耗去大量弹药,死伤了数百人,原来同他们战斗的只有5个人!
五英雄跳崖后,葛振林、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拦住,幸免于死,其余3人壮烈牺牲。
不久,八路军主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五战士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各个抗日战场。人们称赞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威武不屈的爱国爱民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45.华侨的旗帜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年)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陈嘉庚是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着名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兴实业、办教育、勤劳国事”,是我国华侨史上第一位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活动集于一身的光辉旗帜。
陈嘉庚青少年时代,正当中法战争失败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祖国面临列强威逼、民族危难的关头,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萧条。17岁的陈嘉庚,离开苦难的祖国,背井离乡,跟随父亲去新加坡学习经商。他先在父亲开设的米号主持店务,后来又经营黄梨(菠萝)罐头和房地产业。1905年开始把经商重点转向橡胶业。他经营得法,获得了成功,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还成了海内外知名的华侨大实业家,成了华侨三大巨富之一。
陈嘉庚自己富了起来,想的却不是个人的享受。他渴望祖国的迅速强大,下决心报效祖国。31岁时他加入孙中山同盟会,慷慨解囊捐助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致电他“将赴南京需费”,他毫不迟疑地马上汇去新加坡币50000元,帮助革命之急需。为了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振兴民族精神,1912年他从新加坡回到家乡办起第一所乡立集美小学。1925年,他在海外的事业发展到了顶峰,已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却不置田产,不建私宅,而是大力捐资兴办学校。
他陆续在集美办起了各类各级学校,计有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技术学校,囤学专科学校和水产商船专科学校,还兴办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教育推广部等,统称为集美学村。他不仅捐资兴建校舍,还亲自物色校长、教员,亲自过问录取新生等事宜。
陈嘉庚为了进一步培养报效祖国的高级人才,决定办一所综合性大学。1921年他献出创办厦门大学基金四百万元,选定了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作为校址。到1922年厦门大学校舍全部落成,其设备之完善,在旧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为了承担集美村和大学的两处经费,他不得不变卖一部分自己的家产,甚至当他的企业有了危机,债主强行将他的全部财产交由债权人指定的监管者监管,外国财团准备把他的企业收为附庸,条件是要他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他听了十分生气,断然拒绝说:“企业亏蚀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为了维持学校,他还四处募捐或向银行贷款。
陈嘉庚倾家兴学,誉满海内外。他一生捐献的教育经费,相当于他企业全盛时期的所有不动产。他为了祖国的复兴事业,常说:“金钱如肥料,散发才有用”,厦门大学到今70多年,集美学校更是近80年历史了,已经培育出大批国家有用人材。
抗日战争中,年过六旬的陈嘉庚,爱国之心更加炽烈。这时他成了南洋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他抱定“抗战断无不胜,建国断无不成”的爱国信念,明确提出:“全面抗战,长期抗战”的口号,为抗战募集了金额可观的数额,同时宣传抵制日货,动员机械工人回国效力,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华侨的抗日爱国运动。他痛斥汪精卫之流的投降卖国行径,提出着名的“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是汉奸”提案,鼓舞了爱国人民的斗志。他还向南洋同胞大力宣传延安精神和解放区的光明前景,完全置生死于度外,随时准备以身殉国,充分表现出爱国华侨领袖的无畏气概和高风亮节。他还创办了《南侨日报》同国民党的污蔑展开论战,指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胜利在望,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解放后,陈嘉庚应毛泽东邀请,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为常委。并担任了华侨方面事务的领导职务,历任全国政协第2、3届副主席。他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不要一个子孙陪同,回祖国定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要为人民事业再尽绵薄之力。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他在临终之际还殷切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还在关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处理私人财产的遗嘱中,没有把财产留给子孙后代,而是全部捐给集美学校作校产;并将国内银行300万元巨款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陈嘉庚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爱国的一生。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不愧是一个中华民族杰出的儿子,爱国华侨的典型楷模。他的名字将和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教育事业,为新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贡献的先驱们一样永垂青史。他不愧为一个真正的海外赤子之冠。
46.张治中为和平奔走
1927年初。张治中眼看国共两党关系日趋恶化,国共合作即将破裂,他既不愿反共,也不愿反蒋,心情十分苦闷。于是,张治中辞职前往欧美考察。在国外,他看到西方的现代化建设,羡慕不已。心想:我的祖国什么时候也能实现工业现代化,达到欧美的先进水平呢!同时,他对白种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感到愤愤不平,他立志要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使中国人能扬眉吐气于国际舞台之上,列身于先进民族之林。
回国后,蒋介石任命他作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三个月后,他不满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并想避免直接参与反共战争,于是从1928年秋到1937年春,他到国民党的军官学校任教,度过了漫长的10年军事教育生涯。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九三九年初,张治中到重庆接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后又调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这期间,张治中和周恩来、郭沫若过从甚密。还在政治部内设置了一个文化工作委员会,请郭沫若主持,委员中有不少左派的着名人士,如沈雁冰、阳翰笙、冯乃超等人。
蒋介石虽然在口头上表示要共同抗战,但在暗地里却仍然执行“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共政策,时刻不忘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受到我党的坚决反击。1942年,张治中受蒋介石委派,担任国民党商谈代表。他和我党谈判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在重庆谈了八个月,双方达成有关抗日合作的四条协议。但蒋介石根本不愿给共产党以合法地位,商谈便告失败。抗日战争的最后几年,张治中一直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林祖涵等反复商谈,为国共合作抗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