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日本未经宣战,便向中国开炮,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作为北洋海军提督、尚书的丁汝昌,积极主战。黄海战中,丁汝昌身先士卒,身受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在他的激励下,士气大振,终于击退了日军舰队。威海之战中,丁汝昌亲自登舰指挥,不但迎头痛击袭来的日军舰船,还发炮支援南岸守军,击毙了日军陆军少将大寺安纯。威海之战前夕,日军海军中将伊东佑亨,深知丁汝昌的厉害,就写信劝他投降。丁汝昌将信撕得粉碎,投向大海,骂道:“见他妈鬼去吧!你错看了我丁某。头可断,志不可屈,国不可辱。今天只有一死,来尽忠臣之职!”他上书李鸿章道:“我一定要战斗到船尽没,人皆亡而后已!”并且叮嘱说:“我身已许国,万望勿以我为念!”敌军再次劝降,他仍严词拒绝。于是,敌人勾结军中的民族败类,用武力威逼,他怒斥道:“你们想让我投降吗?除非是立即杀了我。我命不足惜!”后来,得知陆上援军已无望,丁汝昌召集了各舰管带和船员会议,发出最后号召:“同仇敌忾,与敌人决一死战。鼓足力量,拼死突围!”但是,遭到船员的反对。丁汝昌知大势已去,想派人用水雷炸沉北洋海军的主舰镇远号,没有人响应。事已至此,丁汝昌知道败局已无力挽回,于是,“速将提督印截角作废”,以防有人盗印降敌。于1895年2月11日在刘公岛自杀殉国。
丁汝昌御外侮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光辉形象的写照。它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民族不可辱!北洋海军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世界反侵略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25.徐骧五经转战抗敌寇
徐骧(?-1895),台湾苗栗人,台湾抗日义军领袖,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徐骧原是文秀才,但酷爱习武。他生在农村,与农民有深厚感情,同情农民疾苦。常用仅有的种田所得,周济贫苦的农民。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和附属岛屿,日军在台北登陆。台湾人民义愤填膺,奋起反抗,推举黑旗军刘永福为抗日领袖。
可是,黑旗军只有几千人,怎能扭转危急形势呢?徐骧挺身而出,召集乡民们说:“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家自为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激昂慷慨的言词,感动了大家。会一散,各乡就选派了壮丁,组成民团,推举徐骧为团长。从此,徐骧同台湾人民五经转战抗日寇。
6月,刘永福派徐骧去援助新竹守将杨紫云。6月的竹林,枝繁叶茂。徐骧令义军身着竹叶装,头戴竹叶帽,潜于竹林中。敌人走进竹林,徐骧一声令下,杀声四起。敌出不意,锐气顿减。义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敌终告败,死伤无数,俘虏百余人。竹林战告捷。
8月,日军进犯大甲溪,徐骧和黑旗军守将吴彭年布好埋伏。日军刚渡过溪水,吴彭年伏兵发起攻击。日军见势,连忙后撤渡河。刚渡一半,徐骧伏兵喊杀着截了过来。日军大乱,纷纷溺水,死亡不计其数。溪水战告捷。
这时,徐骧的家乡苗栗已经沦陷,有人说:“赶快设法寻找家属吧!”他说:“国破家何在!台湾不沦陷,家属何愁找不着!家乡已沦陷,还谈什么寻家属!”
日军向彰化进犯。吴彭年、徐骧据守八卦山。敌人收买汉奸,从小路爬上山顶,黑旗军、义军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击毙敌人一千多人,少将山根信成当场毙命。山战告捷。
10月,日军又向台南嘉义进攻,徐骧和守将王德标挖掘了地道,装上地雷群,直达敌人营下。半夜时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营升天。炸死敌人七百多人,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重伤后殒命。地道战告捷。
日军不断增援,而黑旗军和义军粮饷弹药缺乏,处境越来越困难。徐骧和王德标退守曾文溪,动员了高山族壮士参战。日寇猛攻,王德标战死。徐骧身受重伤,仍指挥战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震臂高喊:“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军民共战失败。
台湾,虽落入日军手中,但徐骧等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始终鼓舞着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26.寇连材爱国忧民
太监,即宦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专门侍奉皇帝及其亲属的被阉的男子,由于得到一些皇帝的宠幸,历代的太监中出了不少揽权骄纵、欺上压下、胡作非为的奸臣,为大家所痛恨和唾弃。例如,明朝太监魏忠贤和清朝太监李莲英,由于做了许多坏事,一直被人们痛骂。但是,太监中也出现过一些正直善良的好人,清朝太监寇连材,由于深明大义,忧国忧民,反对慈禧太后的丧权辱国丑行,就一直被人民所称颂,实属鹤立鸡群,难能可贵。
寇连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农村,为人耿直,也读过几年书。少年时就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他的父亲寇士通,因与财主打官司,被财主买通官府倒打一耙,惨遭失败,在绝望之中含恨死去。这时寇连材刚二十三岁,家里生活已经难以维持。走投无路之际,跑到北京寻找出路,经一个太监介绍,被阉后进了清朝皇宫,为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待遇十分优厚,生活是大大好转了。
当时光绪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处处受到慈禧控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慈禧对寇连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绪那里去当差,侍奉皇上,其实慈禧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寇连材从小就有正义感,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同情光绪的不幸处境,支持光绪希望维新变法的想法,所以,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边当差,进一步看到了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心中更加不满,几次向慈禧劝谏,遭到呵斥,这使寇连材更加忧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绩,慈禧卑躬屈膝,命清政府与日本在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提倡变法维新,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却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国举债,以交付赔款和供自己享乐。寇连材进一步看清了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夹击的危急之中。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下决心向慈禧以死进谏。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早上,他跪在慈禧床前哭泣,惊醒了西太后。慈禧大怒,问他为什么哭,寇连材流着泪说:“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吗?”慈禧以为他在胡言乱语,把他骂了出去。
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并拿出中记事册一本,交给小弟弟保存。回到宫里后,他把平时的积蓄都分给了小太监们。在二月十五日,把他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这个奏折共有十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批评慈禧不顾京师特大水灾,擅自动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以致海防空虚引来日本人侵略;应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这些内容,充满忧国忧民之情,条条切中时弊。都是当时许多人决不敢说的话。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送给慈禧,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
慈禧看过奏折,立刻暴怒,把寇连材叫来责问。慈禧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别人指使写的,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他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慈禧还不相信,听他背一遍,寇连材果然从头至尾背了一遍。慈禧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直接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交刑部立即正法,别人求情也不听。
二月十七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前,寇连材神色镇静,整了整衣冠和襟领,朝宫殿拜了九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头,坦然地说:“如此足千古了!”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取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
27.大刀小王五的爱国心
清代末年的中华民族爱国志士谭嗣同,在被拘的监牢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壮烈诗篇《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所说的“两昆仑”,一是指康有为,一是指大刀小王五。
提起大刀小王五,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城里有几家镖局,在镖局里当保镖的人,都是有武艺的人,他们受雇于钱势显赫的豪门贵族或巨富商贾之家,负责保护这些有钱有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刀小王五就是北京前门外顺兴镖局的掌柜。
大刀小王五是北京本地人,从小身世清苦。他原姓白,名正谊,字子宾。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弟二人,靠母亲做针线活苦度光阴。八岁那年,母亲也溘然长逝,只剩下兄弟俩相依为命,沿街乞讨要一口饭吃。当时顺兴镖局的掌柜叫王五,见白正谊孤苦伶仃,与妻子商量后,收养了他,并改姓王。由于白正谊聪明能干,身手灵活,在王五指点下学习武艺进步很快,深得王五夫妇钟爱。白正谊19岁那年,王五夫妇招赘他做了自家女婿。不久,王五夫妇相继离开人世,白正谊接替王五,当上了顺兴镖局掌柜,人称小王五。因他善使大刀,又叫大刀小王五。
小王五虽是镖局的掌柜和镖客,主要为官府押运各省进贡的钱粮,但他从小有一副侠义心肠,对官场的昏庸腐朽十分不满,常与打劫官府钱财的绿林好汉里应外合,夺取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赈济平民。官厅衙门几次要拘捕他,都被他巧妙地逃脱;而他在江湖上的名声,反而越来越大。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疯狂地侵略中国,而腐败的清朝政府却一味妥协投降。各地民众反帝反清的斗争如火如荼。面对帝国主义的弱肉强食和清政府的屈膝投降,小王五的爱国激情日益强烈。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想依靠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当时,小王五与谭嗣同过往甚密,常到谭嗣同的住所去看望他,并教他舞剑,希望在维新变法中助谭嗣同一臂之力。后来变法失败,慈禧下令逮捕谭嗣同等人,小王五获悉后劝谭嗣同东渡日本暂时躲避一时,并动情说:“您去日本,我当随从,决心保护你,别无所求。”
谭嗣同感谢小王五的一片赤诚,但他已下定决心为变法献身捐躯,悲愤的对小王五说:“谢谢你的盛意!不能离开祖国,为自己的安危着想,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现在中国还没听说为变法而流血的人,所以国家不可能富强昌盛。如果要流血,那就让我谭嗣同成为第一人吧。”
这响当当的话,使小王五非常感动。
谭嗣同被捕入狱后,小王五想方设法营救,但没有结果。小王五还打算通过劫狱的方法去救出谭嗣同,都被谭嗣同劝阻。1898年9月28日,反动的清政府将谭嗣同等六名爱国志士押往北京的菜市口斩头示众,小王五打算劫法场,终因清军人马众多,戒备森严,未能如愿。谭嗣同牺牲后,小王五遵照他的遗嘱,把他给夫人李闺的信由北京送到湖南家中,后来,小王五曾暗中联合一批有志之士为谭嗣同报仇雪恨,但未能实现。
谭嗣同的壮烈殉难,更激发了小王五的爱国精神,他仇恨在中国烧杀掳掠的帝国主义侵略强盗。1900年八国联军对北京洗劫,义和团的爱国斗争,更激励了小王五。他率领自己的手下和爱国志士,在北京城里和帝国主义展开了浴血战斗。1900年11月,他经过一家门前,看见侵略者在抢劫。只身一人与敌人展开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为祖国尽了最后的爱国之心。
28.陈天华万里寄血书
陈天华(1875-1905)是清末的反帝爱国斗争中的一员猛将,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宣传家。他以其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着称于世,他的反帝爱国故事,震撼人们的心灵,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陈天华出生在湖南新化县下乐村一个穷塾师的家庭。他二岁时母亲就去世。因家庭贫寒,他幼年时替人放过牛,有时也提篮做点小买卖,借以糊口。只在空闲时间,他才能跟父亲读书识字。他学习很用功。乡间得书不易,偶尔借到一些书,总是爱不释手。他很喜欢当时民间流传的唱词、小说,还经常模仿着写一些民歌小调、故事,言词通俗,情节生动,受到乡邻的赞赏,称他为“神童”。陈天华少有大志,一次路过驿站,他挥毫在墙上题下“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诗句,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跃然壁上。
陈天华21岁时,经人资助,进入资江书院就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求实学堂就学。在这里,陈天华对提倡新学的书刊,非常喜爱,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特别爱钻研西方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当时的中国,正值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蓬勃开展之际。这些救亡图存,反帝爱国的斗争给陈天华以极大鼓舞。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相继失败,又使他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