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全国着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20多万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锦州有5所高校,每当新生入学的时候都要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人是一名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们不但对革命史的了解甚少,而且讲到一些英雄人物比如梁士英舍身炸碉堡时,一些人会发出“真傻”、“这不是有病吗”的议论声,通过这些言语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逐渐的发生转变。
在《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情况》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
爱国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因此,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大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2)引导大学生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阶级对比,使大学生懂得虽然我国目前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但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通过对比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要考虑大学生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少年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
因此,我们要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4)激发爱国主义情要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具有辩证哲理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做到中肯而切合实际,深刻而不失含蓄。另外,我们要注意组织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党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特别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报国
报效祖国是知祖国、爱祖国的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具体要求。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育志、育才、导行。
(1)育志即培养大学生树立为四化献身之志。其关键是教育大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四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学习绝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因此,必须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这些年来,对上述这些内容我们讲得实在太少了,大有加强的必要。育志以激情为基础,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其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
(2)育才即培养大学生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科学本领。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报国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就必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3)导行即引导大学生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把报国之才献给祖国。大学生在学期间就要确立报效祖国的思想,而且要认识到报国之行就是脚踏实地投身爱国主义实践,兢兢业业,身体力行。
今天的爱国行动,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就要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献计献策、尽职尽责。导行不能光说不做,要引导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为国出力”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为他人为集体献爱心活动等等,使他们从小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要教育他们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要教育他们积极服兵役,或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勇敢参战、杀敌报国。一句话,即“闲情非吾志,甘心赴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