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讲自己一生所学可以归纳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科,透彻地理解它,摒弃一般流行见解,坚持自己的科学观点,对自己的成就要有所怀疑,并十分仔细地去验证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科学领域和社会作出贡献。
29.抓斗大王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黄浦江畔一艘满装着原木的轮船,停靠在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的码头边。
青年装卸工包起帆,正和另一位曾是他同学的工人一起,像往常一样,在船上作业,任务是把船上的原木卸到码头上来。
那粗粗的原木,轻的500公斤,重的有10余吨。只见他们用手指般粗的钢丝绳将原木一捆捆地绑起,以便让吊车将它吊出船舱,排列在码头上。码头上的原木已堆积如山。
这时,一捆被吊得高高的原木在空中打转,突然,它从上面滑了下来!
“啊!”同学惊叫一声。祸从天降!他的十多根肋骨被压断,口中喷出鲜血。
包起帆眼见发生在身边的惨剧,心如刀割……
他17岁初中毕业进公司当装卸工已经四五年了,深深体会到木材装卸不仅劳动强度高,而且危险性大,一出事故,工人轻则受伤,重则身亡。它给多少装卸工带来过不幸,工人们畏惧地称它为“木老虎”。
木老虎!我们是在老虎口下工作啊!什么时候能制服这只木老虎呢?包起帆悲痛地想。
可是不久,灾难却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他自己头上。1974年某一天,他在用钢丝绳捆绑原木,吊车的铁钩钩住钢丝绳升起时,竟把他的大拇指连同手套拉碎,肉翻出来露出骨头,鲜血淋漓!
好容易把手伤养好,一次作业时包起帆又被原木压伤了腿。
同伴们和自己的切身苦难,使包起帆痛下决心,立下誓言:一定要制服木老虎!
包起帆要制服木老虎并非易事。首先是文化、技术水平不行。那是“文革”期间,一场动乱使他失去升学的机会,说是初中毕业,实际只有初二水平。他开始刻苦学习。
正好他被调到电吊修理组。他积极地向老师傅学了不少技术。同时,他又买了《机械制图》《钳工基础》等书,用晚上时间拼命地学,可大多数内容他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不懂。
于是,1977年包起帆26岁时,他发奋考进上海业余工业大学,专攻起重运输机械专业,把专业学习与制服木老虎结合起来。
他边学,边设想制服木老虎的方案,可一直没找到理想的。
一天,他从码头走过,看到别的公司在卸船舱里的黄沙、石子。他们用的是抓斗。根本不需装卸工在船舱捆绑,那抓斗一抓一合,就把黄沙石子轻松地抓起移往码头……包起帆忽地灵机一动:
哎!装卸原木是不是也可以用抓斗呢?
对!我可以想办法设计一种可以抓原木的抓斗!
但是,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周围许多同志时,大家都摇头。因为上海港在1958年、1976年曾先后有人搞过用于大船上卸原木的抓斗,都失败了。而且,也没听说过国外有这种抓斗。
包起帆没有气馁,他想:不搞不行啊!“木老虎”一天不制服,木材装卸工人的安全就一天得不到保障。何况,以前两次失败了,不等于以后就搞不成功;自己具备在船上实际操作的经验,又学到了理论知识,只要把全部精力扑上去,相信是能够搞成的。
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包起帆兴奋地干了起来。他跑图书馆、资料室、情报所,查阅国内外有关木材装卸知识的资料,找数据,回到家里搞设计。并用纸板做成模型,反复试验。
不知用掉了多少纸板、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在1981年包起帆30岁时,他终于发明了“双索门机抓斗”,使原木装卸工人摆脱了死亡的威胁。
由于这项发明,包起帆获得交通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新技术展览会银奖。
然而,包起帆觉得双索抓斗还不理想,操作不大方便,想把它改成单索抓斗。
业余大学毕业后,他被调到公司技术科任技术员。一次去北京开会,会上给每位与会者发了支圆珠笔。
看着圆珠笔芯一伸一缩吞吐自如,一个灵感在他脑海中一闪:
圆珠笔构造不复杂,其笔芯伸缩的原理不是可以移植到单索抓斗的开合机构中去吗?
他一回上海就多次登门到圆珠笔厂,诚恳求教。并和同志们一起,三天三夜没睡觉,创制成了更安全、更方便的单索抓斗。
包起帆继续努力,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制了6种不同类型的木材抓斗,构成了港口原木抓斗机械化装卸工艺系统,从而使各类事故下降了991%,卸船速度提高了564%,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48倍。
木老虎被彻底制服了!
包起帆并未就此止步。不久他又向“铁老虎”进军。
因为生铁沉重,轮船吃水太深,无法停靠码头,必须通过驳船接运;要由搬运工人将生铁一块块搬上,再一次次地吊上驳船。不仅工作辛苦、不安全,而且效率很低。为了制服“铁老虎”,他日夜思索。后来又受到一只民间玩具“纸模老鼠”的启发:将它背上的绳子一提一放,“老鼠”会在地上来回跑动,这是滚轮受偏心力造成的。他将此原理用在生铁抓斗上,制成模型反复试验,结果发明了“滑块式单索多瓣生铁抓斗”,提高工效88倍,填补了国际港口装卸工具的一项空白,使我国生铁装卸跃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此,1986年包起帆荣获中国发明协会银奖;1987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新技术展览会金奖。
接着,包起帆又动脑筋解决港口装卸废钢、石头的难题,发明了“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此项发明获得首届国际专利及新技术设备展览会金奖、第80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又一次为国争了光。为了进一步使装卸工人从繁重而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包起帆又花大力气陆续发明了半剪式散货抓斗、电动液压散货抓斗、无线遥控散货抓斗、防漏散货抓斗……被誉为“抓斗大王”。
如今,包起帆已是上海市港务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仅按1997年的统计,他已先后完成70多项发明和技术革新,一些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本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3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获得的国际、国内各种科技成果奖达55种;1994年还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20世纪杰出成就奖”、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国际杰出贡献荣誉金奖”。
包起帆始终把他的发明看成是企业的财富、国家的财富,而不是个人的资本。他认为:“人的尊严、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金钱有价,人格无价。”曾有外商在谈判中企图压价而给他“回扣”、一些人要求避开单位与他私人合作而给他“好处”等,这种情况不下数十次,他都一一严加拒绝。他还把奖金中自己所得那份一次次地分给受“木老虎”、“铁老虎”之害而致残的工人。他说:“一个党员工程技术人员在追求文化、追求技术的同时,也要追求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我最大的快乐在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0.施工奇迹
1997年3月初,建设中的上海浦东新区金茂大厦高度突破了400米,自此成为神州第一高楼。
这时,从巴黎飞来了几位外国专家。他们是法国西宝营建集团的技术权威。专家们不远万里匆匆赶来工地,只是为了寻找一位年轻人,打消心中的疑问:究竟是什么神奇技术,让只有很少的建造摩天大楼经验的中国人,创造出月升13层这样的速度奇迹?
金茂大厦主楼结构施工的高度和速度,都是中国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的出现主要应归功于外国专家们要寻找的这位年轻人,他的名字叫龚剑,当时是上海第一建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金茂大厦项目经理部技术经理。
龚剑自1983年同济大学毕业进公司以来,就与上海最高楼有缘,常被戏称为跟上海一起“长高”的人:25岁,建造当时的上海第一高楼“上海商城”;32岁,构筑468米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挑起项目施工方案设计主任的重担;如今,“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又成了他履历上的最新墨迹。
法国专家们聆听了龚剑的介绍,十分惊讶,其中的一位紧紧握住他的手赞叹:真想不到你们能创造出如此奇迹!
金茂大厦88层,高达420米,居世界第三,且造型独特,结构新颖。当上海确定建设的消息发布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建筑专家的注意。负责总体设计的美国SOM设计师等都担心:世界第一、第二的高楼,都建筑在岩石地基上,而金茂大厦要建在软土地基上,你们的施工技术能行吗?
确实,我们的建筑施工队伍还是第一次造这样高的摩天大楼,困难是非常多的。然而,龚剑等一批技术骨干却坚决表示:
金茂大厦是中国人负责深化设计,中国人投资,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国有建筑企业总承包的。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把它建造好!
龚剑当众立下军令状,要完全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攀上中华第一高楼的顶峰。他说,“如果不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创造出自己的先进施工技术,那将会留下终身的遗憾。”他白天施工,夜晚研究方案。16本厚如词典、大如报纸的工程设计图纸,几乎被他翻烂了。
在众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中,第一道难题就是深基础施工。金茂大厦的基坑开挖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塔楼挖土深达地下20米,相当于七层楼高;挖出来的泥土可堆成一座58米见方、比国际饭店还高出20多米的小山。其施工难度世界少见。
美国设计师提出,大厦的基础承台应该用从美国引进的低/水化热水泥,以保证质量;基础要分8块浇捣施工;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不断投入冰块,以减少水化热的负面影响,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承台产生结构性裂缝。
这一方案不仅造价高,工期长,而且也不现实。
龚剑他们经过反复精确的研究计算,创造性地提高了自己的质优、造价低、工期短的方案:
一不引进美国水泥,而是采用国产水泥配置高标号混凝土。高标号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检验一个建筑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上海商城、东方明珠电视塔施工中,龚剑就对高标号混凝土进行研究,已逐步掌握了它的技术特点和施工要领。
二是改8次为一次连续施工,科学地用冷却水管循环冷却降温、电脑测量控制温差。使大体积混凝土在整个养护过程中内外温差均控制在25℃以内。
龚剑详细阐述了提出上述方案的依据,他们还在工地上做了一个4米见方的混凝土大试块,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试验,终于使美国设计师点头采纳。
这一方案实施的结果,奇迹产生了!大厦的基础承台质量好,且13650立方米高标号混凝土浇捣只用了64小时;养护只用了2周时间,金茂大厦主楼的基础施工,比美国设计师原先设想的工期大大提前了。
初战告捷,龚剑的心情并不轻松。因为按照设计,相当于5个国际饭店高的金茂大厦,其中间的混凝土筒体犹如参天大树的主干,四周是钢结构。筒体的施工必须先于钢结构,两者得保持10层左右的高差。同时,在几百米的高空,怎样把建筑材料运上去,怎样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抵抗大风等外界影响,怎样控制筒体的垂直度等等,在这些方面模板技术都起重要作用。美国设计师在100米、200米、300米结构处,设计配置了三道国际上最新运用的、高8米的巨型外伸钢桁架,要求模板体系在这三处进行三次空中解体及组装,这在世界超高层建筑史上也是没有过的。
于是,设计师坚持要使用发达国家的模板技术。
一位法国专家还写信给投资方和龚剑他们说:“很难想像中国人的模板能升到88层顶端。”还预言,若不使用外国的模板技术,不出3个月,金茂大厦将处于停工状态!
外国人行,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龚剑怀着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进取心,带领大家研制出一套由电脑控制的分体组合式模板技术。巧妙地把钢平台“化整为零”,一分为十,各部分用螺栓连杆连接;在高空中两分两合“顺利过关”。
于是,金茂大厦主楼节节上升,最快时创下一个月施工13层的国内施工新记录,质量完全达到设计标准,被人称之为“中国造楼史上的奇迹”。那位预言不出3个月金茂大厦就会停工的法国专家也诚恳地说:“我低估了你们,你们的模板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泵送混凝土技术,是国外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难关之一。龚剑与有关专家一起组织攻关,创造了一次泵送混凝土达382米高度的世界记录。
为确保质量,龚剑还通过研究,尝试应用新的测量技术控制。他组织青年测量队,配备了测量仪器设备,并建立了“四级控制法”。从而保证了大厦4205米结构的垂直度误差控制在二万分之一内,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一项新的质量记录。美国设计师说:“中国施工技术了不起!中国技术人员了不起!”
龚剑虽然年轻,但已是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项目经理、上海市建设系统专业技术带头人;曾获上海市建筑工程最高奖“白玉兰”奖、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国家土木工程最高奖“詹天佑”大奖;被评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建筑功臣”“上海市科技精英”等,但他永不停止前进。他那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为国争光的精神,使他屡攀建筑技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