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说,“我爸妈说,不是他们不知道我错了,而是懒得和我较劲;不是不想让我做家务,而是让我做的过程比他们自己做更耗力……”这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老师的责任,连家长都不愿做的事,老师要费多大的力气让你们明白,这就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责任心。
⑥全息管理模式。以宿舍为单位,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班里由班长总负责,下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每个宿舍里又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然后由班里的总学委和每个宿舍的学委组成学委小组。依次类推组成考勤小组、计划总结小组等等。
在班里努力创设一个以自觉履行责任为荣、肆意践踏责任为耻的人文环境,做到人人知责、处处尽责、事事负责。在各项活动的管理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
⑦专业、小学期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幼儿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责任感。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最好的学校,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切实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⑧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活动是自由与责任的落脚点。个体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尽责任的认识,获取对履行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萌生出责任动机,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自身的行为负责与否、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责任教育的效果。的确,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不如身教。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4)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专业在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上,应该重视营造“专业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专业氛围,齐抓共管,全员育人。
12.政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责任是一个人份内应做的事,应尽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要对社会承担相应的使命、职责和义务。社会责任感就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是作为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社会责任的一种态度和心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基点的。今天的社会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责任感则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是高素质人格的保证与动力,是一个人日后能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但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导致的不良现象似乎比比皆是:政治权力领域的贪污腐败、社会经济领域中假冒伪劣的泛滥与信用危机、道德伦理领域的见死不救、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一些严重的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等等。而在我们的中学生身上,同样也出现了因社会责任感的参差不齐甚至欠缺而导致的不良现象:做事、学习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自私、懦弱、冷漠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伤害他人以及自我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固然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但我们的教育和教育者也难辞其咎:长期以来,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导致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片面化,根本就没有重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我们的德育和日常管理中,一些责任的要求又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而且在教育的手段上又往往是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也被分数所“俘虏”,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因此,对正处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迫在眉睫,而作为德育的重要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自然义不容辞。
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里面(不论是高中还是初中),都明确规定了要树立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是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的都是知识点的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一重要目标。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困难,并不是智力因素造成,而是非智力因素在作怪,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对于政治学科更是如此。心理学认为:责任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广义的、概括的、长远的动机,在长时间内起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意义。一旦我们通过教学和其它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的客观必要性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首先在备课中挖掘社会责任感与教材及热点的结合点、切入点。
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税收问题,选举问题,权力监督问题,权利与义务,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等,都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很好的切入点。
其次在教育的方式上应尽力摈弃传统的灌输式而采取启发分析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传统的德育强调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强调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经验,忽视了青少年自己的选择。
事实证明这种德育模式是失败的。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只有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独立作出选择,并对其所做的选择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才能对他所做的事负起责任来。
再次,应注意责任感的层次与交叉。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责任感的教育时,应考虑这一差别的客观存在,进行分层次的责任感教育。
对初中生应主要引导他们关爱自己、关爱生命,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质,引导他们关心班级、家庭和学校,懂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关心环境并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对于高中生,除进一步加强上述的一些基本要求外,应着重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和国际的一些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如市场经济的秩序问题、诚信问题、农业、国企问题、腐败问题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等等。当然,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样才能起模范和表率作用。
(2)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等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能也不应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否则就会脱离生活实际,流于空洞和无力。
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举办讲座、办板报、组织竞赛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初步树立责任感,然后引导他们在行动中增强责任感。
如对于环境问题,除了教材上的知识以外,还可通过举办相关的环保讲座,图片展,让他们去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等,通过这些亲身的体验树立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然后可组织学生去宣传环保,在生活中注意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旧电池,减卡救树,多用手帕少用面巾纸等,让他们具体地把环境意识化为环境行为,这样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的强制指令要好得多。
现在高一、高二开设有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课题如入世对我国国民经济(国企、农业等)的影响、发票与税收、水资源的利用、“9·11”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等,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措施去解决问题,激起他们担当责任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3)政治教师要积极配合学校和班级的日常管理,并围绕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更好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建议学校和班级把有无责任心作为评优的标准之一,以敦促全体学生树立并增强责任感。
当然,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同时,它也是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治教师和政治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责任心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