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陆家动身回吴县老家祭祖。
本来寒食清明节官员就放假四天,陆玉成又向大都督府请了十天假。除了陆玉成、陆达明、谢纤云,同去的还有杨荷、赵慧娘、马大牛、马小虎等。
朱英杰也是吴郡朱氏家族的,但因自已目前身份敏感,且不放心李碧蓉的安全,只得委托陆玉成向家族报个信,自己仍留在了扬州陆府。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陆玉成结识的两位士子顾潜和张右文,他俩分别是吴郡顾氏家族和张氏家族的子弟,也是都回老家祭祖的。
唐代尤其是初唐仍是一个贵族社会。
江南士族亦称江左士族、江东士族、六朝士族。对魏晋南北朝隋唐高门士族的定义及划分,学界一般依据唐人柳芳之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亦即江南士族主要以“侨姓”王、谢、袁、萧和“吴姓”朱、张、顾、陆八大姓为代表。
长期以来,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多集中在关陇士(贵)族和山东士族上,而对江南士族则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唐代士族问题主要是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江南士族至唐早已全部衰落。陈寅恪先生曾概括指出:“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在全国高校中享有盛誉的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也认为:“关陇士族靠武功起家,在唐政权中实力最强,是左右当时政局的力量。江左士族和代北士族,入唐时已经全面没落,而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实际情况是:谢氏、朱氏早在梁末就已彻底衰亡,梁以后其人物不见于史载。顾氏、张氏由梁或陈入隋,依然世代官宦,直到中宗、德宗时期才相继衰亡下去,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世系中断。而萧氏、王氏、袁氏则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蝉联,与唐相终。尤其是萧氏,一门十相、三人为驸马,堪称唐士族之冠。吴郡陆氏丹徒支由南朝入隋唐亦冠冕不绝,而太尉支和侍郎支在一、两个世纪内后嗣无闻,门第衰微,直到武后朝大开科举选官之门,陆氏子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凭靠科举考试踏入仕途,累代显宦,终于使家族复兴,势力和门望之盛甚至超过了魏晋南朝时期。
事实上,江南八大士族只有少数在梁末衰亡,大多数则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蝉联,且家学礼法传承不衰。江南士族在唐政权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虽不及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但仍拥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尤其在高祖、武后、德宗三朝,江南士族出身的宰相受到信重,发挥了较大的政治作用。江南士族在唐代虽然整体政治、经济势力比六朝时衰落,但仍维持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到晚唐时期,江南八大士族子弟已失去门荫世袭做官的特权,转而通过进士科考试,维持着世代官宦的士族地位与唐相终。
至于吴郡陆氏,有唐一代也是非常显赫的。
《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三下》“吴郡陆氏”条中名字可考者有151人,其中有官职的109人,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约45人,包括宰相6人: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吴郡陆氏世以文学、经学、玄学、书法传家。
陆敦信出丹徒支。高祖镇之,梁给事中;祖雍,陈豫章王谘议;父元朗,字德明,以字行,儒玄双修,仕陈国子助教,隋炀帝时授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国子博士是五品官,元朗子敦信极有可能以恩荫入仕,龙朔中,官至左侍极,同东西台三品。
陆元方族出太尉支,子弟在唐代多以科举入仕。两《唐书》《陆元方传》记载:元方,苏州吴县人,世为著姓。曾祖琛,陈给事黄门侍郎。《陈书》卷34《陆琰传附从弟琛传》中,记载了陆琛被陈后主赐死这一影响陆氏家族的大事件:琛“甚有词采,由此知名,举秀才……后主嗣位,迁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参掌机密。琛性颇疏,坐漏泄禁中语,诏赐死,时年四十二”。很可能受琛牵连,元方祖、父没有出仕,《陈书》和两《唐书》俱只字未提二人。没有了祖上的恩荫,为了能踏入仕途,改变家族自陈末以来的衰弱命运,元方只有参加科举考试,“初明经,后举八科皆中”,武后时拜相,成为江南八大士族子弟中最早通过科举考试致身宰辅者。子象先,亦是凭靠自己的才学“举制科高第”。睿宗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象先兄弟五人皆有美誉:象先弟景倩,终监察御史;景献,殿中侍御史;景裔,河南令、库部郎中。景融,政有风绩,累迁工部尚书、东京留守。景融四世孙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乾宁二年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位无所轻重,以太子少师罢”。陆元方伯父陆柬之,善书名家,官太子司议郎。陆元方从父陆余庆,陈右卫将军孙,方雅有祖风,以博学称,举制策甲科。累除大理卿、散骑常侍,终太子詹事,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号为“方外十友”,“余庆才不逮子昂等,而风流敏辩过之”。子璪,举明经。开元中,累迁兵部郎中、洛阳令(《陆元方传》)。长源,余庆孙,璪之子。淑书史,贞元中授检校礼部尚书、宣武军行军司马(《陆长源传》)。上述人物及事迹说明:太尉支陆氏家族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沉沦后,由于家学不坠,终于凭靠科举考试制度重新崛起,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盛景象。
陆贽族出侍郎支,在唐代出宰相二人,皆进士出身。陆贽,苏州嘉兴人,《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三下》叙其世系:陆,晋中书侍郎,号侍郎支。五世孙文盛,齐散骑常侍。生宣猛,梁宣威将军。宣猛生陈吏部侍郎浔,浔九世孙齐望,陆贽祖,唐秘书监。自浔至齐望,中间七代缺载,在近两个世纪内,侍郎支陆氏衰弱无闻。陆贽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又以书判拔萃。贞元八年,为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颇有才干和治绩,号称良相。子简礼,亦登进士第,累辟使府](《陆贽传》)。陆贽族孙陆扆,曾祖沣,位终殿中侍御史。祖师德,淮南观察支使。父鄯,陕州法曹参军。登进士第,昭宗乾宁中改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陆扆文思敏速,有陆贽遗风,不幸生逢唐末乱世,昭宗遇弑的次年,被害于滑州白马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