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常挂着微笑,言语中总有些风趣,不时能给战士带来快乐和欢笑。武警莆田支队上士陈瑞权,用5年时间实现了从初中学历到大专学历的跨越,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练员”,获得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奖”。代理排长期间,所带战士中有2人当上代理排长,12人考上警校,23人走上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所带班、排各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陈瑞权11年的军旅历程不仅是一段经历,而且是一段快乐的学习旅程。
最近一个多星期来,陈瑞权正在策划拍摄一部反映战士成长的微电影。他说:“带兵最大的幸福就是让战士快乐健康地成长。我想真实记录这个过程,作为一笔财富珍藏。”
学习让他尝到了甜头
陈瑞权入伍前生活在粤语环境中,刚来部队时听、讲普通话都很困难,加上只有初中学历,学习和训练成绩一度落后。
为尽快改变状况,陈瑞权买来《新华字典》,从发音学起练习普通话。他的裤兜里揣着一张字词读音卡片,一有空闲就念上几遍;他主动给战友读报,在战友的笑声中矫正发音;晚上看新闻,他跟着播音员轻声读念。凭着顽强的精神,他不仅过了普通话关,还养成了勤学善思的习惯。
在学习中成长,在奋斗中成功。两年后,陈瑞权当上了班长。5年后,他顺利完成军事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全部科目,实现了从初中生到大专生的跨越。
学习让陈瑞权尝到了甜头。当上班长后,他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学习带兵之道。
锣鼓活动在中队开展已久。陈瑞权在观看电影《战鼓》时联想到:应该将打鼓与战斗精神培育相融合。在驻地文化馆老师的指导和推荐下,陈瑞权先后3次带领战友敲着威风战鼓登上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让支队官兵引以为荣。
甲:一封家书抵万金。
乙:每次看了都动心。
丙:悄悄爱上一个人。(害羞状)
甲、乙:谁呀?(轻声问)
丙:班长!(敲一下锣)
一次集体生日晚会上,“小寿星”王剑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陈瑞权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
原来,王剑民父母离异,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内向,自卑心强,入伍后不喜欢与战友交流。为打开他的“心锁”,陈瑞权特地为他创作了“三句半”节目,并亲自带着他演出,果真把他逗乐了。
表演结束后,王剑民收到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打开一看,琉璃镜框中镶嵌着一张笑脸照片,旁边附着“剑民生日快乐,笑口常开”字样。为了抓拍到这张照片,陈瑞权留意了一个多月,终于在一次课余活动时拍到了。
王剑民捧着意义非常的礼物,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当兵以来,我最喜欢的人就是陈排长了,因为他始终能用快乐和真诚感染战士。”王剑民深有体会地说。
战士小刘花钱大手大脚,没钱时就动歪脑筋,一次他拿中队的储藏食品到营区旁的小店换零食吃。陈瑞权知道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借机找他下棋,并有意输棋。正当小刘得意之时,陈瑞权意味深长地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小刘听出了弦外之音,顿感羞愧难当,陈瑞权抓住时机引导,使他彻底改掉了毛病。
“陈排长这个人有文化品味,是我奋斗的榜样!”战士谢昌宇的仰慕道出了陈瑞权独特的魅力。
有知识、会创新的带兵骨干
中队长林胜国夸赞陈瑞权是一个有知识、会创新的带兵骨干,面对一些带兵难题,他总能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一次,中队训练尖子吴信栋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吴信栋参加支队军事训练科目汇报表演,陈瑞权用DV把每天的训练情况拍摄制作成小短片,送到医院播放给他看,帮助他及时掌握训练进度。陈瑞权还编辑制作了训练中的精彩才艺表演视频,让吴信栋分享训练场上的快乐,促进他康复。
列兵小林说话软绵绵,缺乏阳刚之气,而这样的战士在中队还有几名。如何让他们意识到自身问题,又不伤他们的自尊?陈瑞权看在眼里,计上心头。不久,由他创作的小品《底气》出炉了。
这个小品把合格军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精气神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出来。看完小品后,小林感触很深,在班务会上表态一定要做一个阳刚军人。《底气》从中队演到支队,后来还在总队文艺汇演上获得二等奖,寓教于乐地教育了许多战士。
(原载《解放军报》2012年5月28日)
激发正能量
邓达生
到武警莆田支队任职之前,我就知道这个支队有一面旗帜——“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蔡扶欣,我在总队担任新闻站长期间,曾经参与宣传过他的事迹。蔡扶欣为解救人质,徒手扑倒歹徒咬断炸药包导火索的壮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蔡扶欣,我对莆田支队多了几分敬意和亲切。
2010年元月,我奉命到莆田支队任政治委员。作为新上任的支队政工主官,如何把支队的政治工作打造出“亮点”,成为我到任后费了颇多心思的问题。莆田支队与其他支队的勤务性质大同小异,并没有过多特别的地方,除了与大家一样做好常态性的工作,似乎很难再找到一个突破口,为政治工作添上漂亮的一笔!我苦苦地探寻这样的一个“抓手”。
我在翻看支队的队史资料时,发现了一处很“打眼”的现象,即:2004年蔡扶欣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之后,翌年支队便被总队评为“先进支队”。这个现象不但打破先例,并且至今仍未再破此记录。由此可见,“典型”效应对部队建设的影响不能小觑。忽然间,我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以“典型”效应带动官兵的积极性,这不就是激活支队政治工作的一个好抓手吗?尤其对于莆田支队来说,我们拥有“十大忠诚卫士”蔡扶欣,“全国抗灾先进个人”田崇华这些基础,这符合我们的实情。
这样一想,我又联想到,其实抓“典型”我军的建设发展史中,亦是催生战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诸如雷锋、黄继光,以及“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等等,他们不仅成为我军的一张名片,其精神更是不知激励了多少官兵前赴后继、倾尽全力投身革命事业,为部队建设奉献青春的光和热。这就是典型的力量!
恰逢其时,总队党委提出了“激活老典型、挖掘新典型、培养大典型”的工作战略思路。我的激情一下被点燃了。“激活”两个字用得好,我到莆田支队后很快就发现,蔡扶欣作为全国武警部队重大典型,其“典型”效应在部队已经逐渐淡去。虽然“典型”就在身边,但大家却似乎已经麻木。这一问题引发了我的深思,我认为忘记“典型”,对“典型”失去应有的敬畏,这不是蔡扶欣的悲哀,而是我们支队建设的一大损失!我们遗弃了活生生的教育资源,这与我们树立“典型”的初衷是相悖的。激活“老典型”,其实就是激发正能量!于是,我在支队党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把重新宣传蔡扶欣列入新年度的工作要点,以“延续的忠诚”为主线,反映蔡扶欣被评为“忠诚卫士”之后的事迹,号召全支队官兵向他学习!果然,当蔡扶欣的事迹重新出现在报刊,以及各个中队的宣传栏、黑板报之时,再次激活了支队官兵对蔡扶欣的印象,尤其许多后来入伍的官兵对蔡扶欣的事迹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都为支队拥有这样的“典型”感到自豪!一股“学先进,赶先进”热潮又一次在支队上下掀起。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支队又涌现出了陈瑞权。这位在基层中队当了十几年兵的班长,十年如一日,在基层中队扎扎实实地带兵,默默地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他身上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在上百次的执勤处突中总是勇当先锋,在训练场上带兵更是“嗷嗷叫”,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素质过硬的新兵。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班长,平时却为人低调、乐于助人,多年来暗自为多名农村儿童捐资助学。陈瑞权的事迹,一经我们的发掘宣传,很快便在武警部队引起广泛的影响。
我是在一台节目中发现这个兵的。2011年9月的一天,我在直属大队三中队蹲点,观看了中队官兵自排自演的一台节目,其中小品《底气》中的一个情节令我非常震撼,在一场以闽西北抗洪救灾为背景的故事中,支队200名官兵奉命北上抗洪抢险,一次转移被困群众中,一名班长带着5名官兵驾着冲锋舟往回开时,冲锋舟突然熄火了。面对泥浆般的滚滚激流,大家显得有些慌乱了,几位百姓开始惊叫起来,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只见班长纵身跃入水中,潜到了冲锋舟底下,浑浊的浪花一次次淹没他,他不时抬头吸口气,又钻入水下排除故障。十几分钟后,班长像泥人一样终于从水里爬上冲锋舟,发动机又启动了……以我有过总队文工团任职的经验来看,我认定作品中讲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果不其然,身旁的指导员向我介绍说:“这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他们就是这个故事中原型,那个班长叫陈瑞权……”
经指导员这么一说,我预感陈瑞权就是我要寻找的“典型”!当天晚上,我便迫不及待地找到陈瑞权聊天,他对我讲述了他的家庭出身背景,以及在部队十年来的带兵故事和体会,许多事例令我深受感动。我还了解到,他有文艺表演方面的兴趣,在老家时就参加过乡里的“春晚”,如今还是中队的业余文艺骨干。与他在舞台上的表演一样,现实生活中的陈瑞权也同样充满激情。我不禁寻思,一个当了十多年兵的人,为什么始终能够保持这种激情呢?当我获悉陈瑞权入伍前只有初中文化,而转了一期士官时就拿到自考大专文凭时,更是对他刮目相看。这不就是新时期部队一线带兵人中一个标准的样板吗?
第二天回到支队后,我便召集支队政治处的相关同志开会,专题布置采访、挖掘陈瑞权事迹的任务。让支队的报道骨干感到兴奋的是,他们从这名班长身上挖掘出了越来越多鲜活、生动的事迹,甚至有些“招架”不住了。后来,我们请总队政治部派人下来支援采访。届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陈瑞权的特点,总队决定把这个“典型”与弘扬先进军事文化这个点结合起来宣传。不久后,《人民武警报》以《一名士官的文化自觉》为题在一版头条刊发,随后《解放军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公安报》等军内外主流媒体纷纷刊登陈瑞权文化育人的带兵事迹,在军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2012年6月,由总政组织,解放军报社牵头举办的“全军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评选活动隆重拉开序幕。总队把陈瑞权作为参选对象上报总部,总部经过严格筛选、认真考评以后,又将他推到了全军最高政治机关接受评选。在此项活动评选中有一项指标,就是由《解放军报》刊发这些班长的事迹后,由全国网友在网络上进行投票。最终,陈瑞权综合指数名列前茅,光荣当选“全军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
在推选陈瑞权典型的过程中,令我更加真切地意识到:“典型”不是“塑造”出来的,你宣扬和不宣扬他的事迹,他就在那里,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发掘他的一颗心和一双眼睛。其实激活老典型也好,树立新典型也罢,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以“典型”身上的正能量,激发出更强大的正能量,让部队呈现出生龙活虎的“争先创优”气氛,真正打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部队,为实现“中国梦”提神助力!
(原载《人民武警报》2013年6月23日、《福建文学》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