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67100000037

第37章 说不尽三坊七巷的台湾情结

李厚威

首先,我要验明自己的“正身”:我是福州三坊七巷人,并且是老三坊七巷人。因为1952年当我才5周岁时,我家就从清代闽县范围的鳌峰坊,搬到清代侯官县范围的光禄坊,那一进房子迄今还在,即在原鼓楼第三中心小学大门的正对面。当时,才住了几个月,我们又搬家了。在此期间,先外祖母,“全闽第一绣手”曾明老太常牵着我的小手,到文儒坊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承裘故居走亲戚。原来,曾明(1887~1973)的嫡堂妹曾纫珊(1891年生)是陈承裘(1827~1895)的孙媳妇,我应叫她“三姨婆”,因为她在曾家的大排行是老三,却是半个台湾人。这话从何说起呢?曾纫珊的母亲黄氏,是台湾籍仅有的三位清代翰林中的最后一位翰林黄彦鸿之四妹。曾纫珊的母亲是台湾籍,按现在的政策,如果曾纫珊还活着,将允许她在报户口时,填写籍贯为“台湾”。可惜,我没见到三姨婆与三姨公陈懋节(1891~1944),因为他俩在新中国成立前皆已去世,而陈懋节是参加海军抗日在湖北宜昌牺牲的。那我外婆走亲戚找谁呢?她找陈懋节的小妾施爱兰(1897~1958)与陈懋节的长嫂杨环治(1888~1959,系陈懋泰之妻),再经她们介绍,先外婆率领我一家向陈懋节的弟媳潘超澈(1893~1966,系陈懋观之妻)承租陈承裘故居主座建筑第二进西厢前后房及披榭。除了先外婆于1955年先搬离此宅外,我一家住到1965年11月我18周岁那年,也就是说,我是在这座台湾人妻子花钱盖的房子里长大的(详情后叙)。

先父、辛亥革命老人李昇浩(1893~1982)在文儒坊居住时就告诉我:“你三姨公的胞姑陈芷芳嫁到台湾林姓家,林家号称‘台湾林’,是清代台湾的首富。”陈承裘最小儿子陈宝璜(1863~1906)的大儿媳杨环治也当面向我证实,我父的说法不虚。这让当时才10岁出头的我的幼小心灵很震撼!在此之前,我在杨环治(我称呼她叫“婆婆”)的卧室(主座第一进的西厢前房)里,看到炕床(原是闲时抽大烟用的)上方挂着4幅代表四季的花卉国画,其中一幅落款是陈宝琛。杨环治告诉我:这是她丈夫的大伯父,亦是我三姨公的大伯父,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的老师。这些已经令我觉得这宅子的不凡了;现在再加上陈芷芳这位老姑婆(这应是我陈家小表弟对老人家的称呼),更使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两个全国第一,一是皇帝老师,一是台湾首富,我都这么容易地近距离接触到了呢?那还不是因为先外婆曾“五子登科”与陈家“六子科甲”联姻的缘故吗?同样道理,陈承裘“阶”为正一品的光禄大夫资格,对上了亲家、台湾林维让“阶”亦为正一品的光禄大夫地位,他们的儿女结亲了。

在陈承裘故居里,我看到了一大沓台湾新北市(原为台北县)板桥林家花园的大幅风景照片。后来,陈懋泰的长女陈赓(1909~2002,系清代驻台钦差大臣沈葆桢的玄孙媳)告诉我,这是林家花园园主“台湾林”赠送给陈家的。板桥林家花园号称是“台湾阿房宫”或“台湾大观园”,总之,是台湾古建筑中的第一豪宅。为了让生母张老姨太也能住上福建古建筑中的第一豪宅(面积虽不很大,局部木雕之精美,连北京故宫里也找不到),孝心感人的陈芷芳,花巨资援建了其父陈承裘故居主座的两进院落(陈承裘生前住在东边的花厅。修主座建筑时,陈承裘已过世十多年了)。2011年6月28日,我在《福州晚报》“三坊七巷.闽海神州”版上,登出《陈承裘“门封”与林维让官衔仪仗》一文,列举了陈承裘在花厅签押房“门封”上的各种官衔,是以与台湾新北板桥林家花园园主林维让的各种官衔形成“锣鼓”相对。他们是亲家,他们共同的后裔(林姓)已超过上百人。据他们来自台湾的玄孙在十几年前告诉我:林尔康、陈芷芳伉俪的次子林熊祥,是他的祖父。林熊祥娶有两位妻子:一位即是其表妹,系其大舅父陈宝琛的第四女陈瑜贞。她为林熊祥生下了12个子女;另一位妻子为林熊祥生下8个子女,总共20个,其中的一个即是告知我此信息者的父亲。“台湾林”的后裔,迄今在台湾仍很富有。林熊祥、陈瑜贞伉俪的长子林衡道,生前是台湾著名的文史、民俗专家。他会讲福州话,童年时代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杨桥巷(后门在郎官巷)。据我表舅陈绰(陈懋节的独子)生前追述,林衡道在年幼过春节时,曾随其祖母陈芷芳、父林熊祥、母陈瑜贞,到陈承裘故居,向外曾祖母张老姨太拜年。欣悉陈承裘花厅的“门封”现正着手复原,这是笔者多年来的愿望!建议今后该故居与台湾板桥林家花园缔结为“陈林亲家姐妹花园”友好关系,以促进海峡两岸旅游文化事业的相互发展,尤其是重视三坊七巷与新北市、三坊七巷与“台湾林”历史性交往的传承,使两地在“走亲戚”方面加深友谊,并相互为增强“观光”业绩做出贡献,达到“双赢”的目的。

自1991年11月9日举行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三坊七巷修复了林觉民故居后,我在林觉民故居工作了17年,接待过不计其数的台湾同胞。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杰出代表人物林觉民的《与妻书》及其书中所描述的这座“后街之屋”、“双栖之所”,已成为架设在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心灵上的桥梁。然而,林觉民与其领导人林文等“福建十杰”当年赴广州参加起义的路费从何而来?殊不知,这些款项还是我三姨公陈懋节的亲表哥,即上述陈芷芳的长子、台湾人林熊征提供的。林熊征(1888~1946),原名庆纶,字薇阁,号肇汉。他祖籍福建龙溪县,出生于台湾板桥。少时随母在厦门鼓浪屿接受启蒙教育,后随母迁居福州杨桥巷管理在台资产。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林森为首的福建旅沪学生会在上海成立,因林森早年到过台湾,认为台湾与福建是不可分的,因此,福建旅沪学生会就吸收林熊征和他的表弟蔡法平(林尔康的外甥)两位台湾知识青年入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福建旅沪学生会集体加盟,林熊征与蔡法平成为同盟会会员。宣统三年(1911)初,同盟会筹划广州起义,经林森介绍,由林文派遣陈与燊赴台湾,透过林家亲戚王孝总,请林熊征和蔡法平帮助筹集经费。林熊征当即捐献3000日元,以作赴广州的旅费和购械之用。这里附带说明,陈芷芳及子女林熊征、林熊祥、林慕兰(严叔夏妻子,即台湾现妇女会领导辜严倬云的母亲)等所住过的福州杨桥巷房子(惜已无存),原是蔡法平的。因出典他人,由陈芷芳代为赎回作为居所,后以其他方式补偿给蔡法平。至于林觉民故居的保护,自1989年3月22日起,《福州晚报》4次提供版面,让笔者吁请有关部门予以重视(详情可见1998年12月印行、福州市政协编的《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拙言语《林觉民、谢冰心故居抢救记》,及2011年6月14日《每周文摘》载《〈与妻书〉绝唱之后》)。当年,笔者不断写信向政府谏言,强调林觉民绝笔书中所述的其故居,在海峡两岸影响甚大,最终林觉民故居得以保全,现在已成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们皆为之称赞。

我曾在2009年5月23日《福州晚报》“闽海福州”版上,发表《三坊七巷九“国保”涉台特色及定位》一文,指出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涉台文物。在这里,我就不准备重复叙述了。

在陈承裘故居生活期间,我家及许多邻居俱为台属。我们几乎家家均有亲人居住在台湾。那时,两岸非但不能“三通”,并且断了音讯。慢慢地,通过中国香港、美国等地区或国家的熟人转信,终于可以看到在台亲人的照片和手迹了。前述陈懋泰的长女陈赓,其夫沈祖筹(原民国马尾海军学校校长沈觐宸的小儿子)与第二房太太在新中国成立前赴台湾经商。陈赓与祖筹所生的一男一女,早年在大陆只能靠沈祖筹辗转从香港寄来的生活费维持。陈赓的五叔父陈懋升伉俪,也在新中国成立前去了台湾。懋升的女儿陈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回福州探亲时,曾请我夫妻俩吃饭。她告诉我,在台湾当教员的她算是“穷人”,但亲戚“台湾林”家族并没有看轻她,林家如有大庆典活动也常邀她参加。几年后,我们获悉她在台湾的噩耗而深感惋惜。自1960年开始,沈祖筹的嫡堂妹沈师昭(沈葆桢的玄孙女)及其子女,住在我住所的对门。沈师昭一度失业,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全靠台湾辗转寄来。汇钱的人是她的胞弟沈祖馨(曾是台湾著名的大企业家,已故)、沈祖湜(现台湾马英九当局“外交次长”沈吕巡的父亲)。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在宫巷沈祖彝(曾任市政协委员,为著名藏书家沈祖牟的胞弟)家做客时,恰逢沈祖湜伉俪自台湾来祖居看望他的嫡堂兄,当时我也在座,与沈吕巡的父母见了面。至于我在文儒坊的其他邻居以及我自家,亦有许多涉台关系,恕不一一列举了。

不久前,福建省清代著名博物学家郭柏苍(其父郭阶三“五子登科”,故居在黄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玄孙女郭匀老太打电话来问我,明年是否赴台,向我堂舅、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梁孝煌将军(陆军中将)祝贺百岁大寿。我这位堂舅,是先父原配妻子的堂弟,我们在2008年5月18日下午,于福州一中校园里甥舅俩首次晤面,此时距先父谢世已达26年之久。因大陆“十年动乱”期间,梁家族谱被毁,堂舅说:“连祖宗都对不上号了。”(因他以往没带族谱赴台)我告诉他:“先父当年(20世纪10年代)在福州高工学校念书时,校长梁志和是名宦、楹联大师梁章钜(故居在黄巷小黄楼)的曾孙。梁志和看中了先父,把堂妹梁孝英介绍给先父为结发妻。舅舅您是梁孝英的堂弟,按辈分与孝英妈妈皆为梁章钜的曾孙辈。”梁将军听了十分高兴,非常盼望能到老祖宗的故居和他极为崇敬的校友林觉民故居看看。但为了参加20日马英九的就职庆典,他在19日上午乘飞机返台,无奈地与上述两座故居失之交臂。此后,我每年春节皆与之通电话,向他老人家拜年。孝煌舅舅一听到我的福州乡音,每次都舍不得放下电话,因为思乡的乡情,尤其是他老祖宗居住过的“圣地”三坊七巷,让他魂牵梦萦。2008年9月6日,《福州晚报》“闽海神州”版登出拙文《我所知道的梁章钜曾孙梁孝煌》;翌年5月8日,在台湾出版的《福中通讯》第三十期则全文转载了该文。

此外,我外祖母的祖父、“戊戌变法导火索”、“近代中国陆军之父”曾宗彦(1850~1912),祖居在福州黄巷与安民巷,他曾任台湾与厦门两地书院的讲席。2009年9月5日,《福州晚报》“闽海神州”版登出拙文《曾宗彦旅台与黄宗鼎的师生情》。在此,我就不再饶舌了。

同类推荐
  • 唐朝大队长

    唐朝大队长

    小白美女,宅女,应届毕业生,游戏玩家,没错,就是她;女扮男装,逆袭爵位,风花雪月,没错,还是他;没人知道两者之间的联系。。。。。。
  • 大汉箭神

    大汉箭神

    少年强,则大汉强!这是一个侠气纵横,意气风发的时代。胯下千里马,掌中宝雕弓,匹马踏匈奴,三箭定天山。功名自当马上取,大汉雄风万里扬。
  • 三国笔录

    三国笔录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梦,我梦里的那个刘璋,杀伐果断,作战英勇敢于在万马军中纵横驰骋我梦里的刘璋充满睿智,高瞻远瞩再也不是碌碌为为,只会画美女,看舞妓的刘璋再也不是听不进话,被刘大耳涮了并失去底盘的刘璋既然上天又给了我一次机会我还要像草一样的存在吗招揽当世英雄,收纳绝世美女试问汉家天下,谁敢与我争锋杀,杀,杀。。。。
  • 寒门国贼

    寒门国贼

    做了个梦,和珅仿佛开窍了再看那一眼清朝,总要变个法子这一世他要家人身体康健他还要问那乾隆,端的是怎么个想法
  • 穿到古代当校长

    穿到古代当校长

    现代人到了古代,带着超越那个时代上千年的知识能做些什么。“皇上,我是不会入朝为官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是一个汉人,我是一个中国人,你问我想要什么,那就是,我想要建立一个学校,我要当校长,我所学的一切都将会传授给学生。”当然了,最好是美女学生。。。
热门推荐
  • 他来自殷商

    他来自殷商

    他来自殷商,曾跟帝辛一起谈天论地。他行悟道秘术,神农崖下圣人传承。他叫宋璟,一位殷商末年古炼气士。一次闭关,宋璟醒来却发现来到了数千年后……如今世间早已无炼气士传说,人类世界科技鼎盛。宋璟开始追查上古辛秘,寻找自己为何转眼千年。谁知……
  • 战天传说

    战天传说

    据说你修炼速度很快?不好意思,似乎我比你更快听说你很牛?可能是吧,毕竟我比较低调你说你见过大世面?那也不假,毕竟我是从地球刚来的还听说你武器很厉害?也是,毕竟我的神器还没开始用!据说千百万年之前曾有一个大陆名为亚特兰蒂斯,现在已经不见踪影,又据说千百万年之后,太公曾经奉旨封神,流传千古,一切都是因何而起,又是因而而来?好吧,既然无人知道,那我只好自己来寻找答案吧!这天有多高,地有多广?便让我来掌管万物,重造世界吧!
  • 异世界乱穿

    异世界乱穿

    一个带着系统在别的位面装逼的故事。无敌流,更新非常慢,请谨慎决定是否入坑。
  • 游尘幻世录

    游尘幻世录

    蝴蝶的翅膀煽动会带来风暴,天降的紫雷会带来什么?误会的天谴,幸运的天选!古老的遗迹,破碎的空间!来吧!我要逍遥走一番!
  • 虚灵主宰

    虚灵主宰

    这是一个异术超能者的世界。有人巨力无穷,可撼动万物,有人御火驱炎,可焚天煮海……在校大学生唐研跟基友通宵打了一夜游戏,傍晚醒来发现校园内满是丧尸,危机中唐研觉醒异能,侥幸保住了性命,更多的危机也接踵而来……
  • 将无赖进行到底

    将无赖进行到底

    费劲千辛万苦重回大陆,不是为了重回亲人的怀抱,因为那里已无牵挂,王雅萱,当你把我从楼上推下来时,你就该意识到你的幸福生活开始倒计时,什么稚子之约,无非想利用我加入豪门,好吧,等我再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就是你噩梦的开始。
  • 天府问道

    天府问道

    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尘封了古今的真相。多少豪门泯灭,无数英杰埋骨。一曲战歌冲苍穹,一腔热血撒域外。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任何努力都是苍白的,一个浩大的乱世即将开启,众仙在呐喊,众神在争渡。谈笑间、生死时、笑看红尘,战诸雄、斗天骄、天府问道。
  • 是谁背影

    是谁背影

    相对你说千言万语,却又无从说起。最痛苦不及看不清,摸不到。苦守相思苦。仿佛之间并非有他。若说鱼儿,她无自由;若说莲花,她无纯净;孤独终生吗?可是为什么过了一年,闭上双眼,才想起自己忘记多年所有。
  • EXO血族的约定

    EXO血族的约定

    女巫吸血鬼千年前的盟友,一同封印了实力强悍的狼人,把他们封印在了一颗千年古树上,只有女巫才能解开封印。一晃千年,血族未来的继承人蔷薇在哥哥的陷害下解开了他们的封印。他们没有杀她,那是因为她还没有觉醒,一旦觉醒他们就会发现她的身份就是吸血鬼.
  • 邪王宠妻无度火爆医妃

    邪王宠妻无度火爆医妃

    家中仆人欺辱,继母伪善,她真心一片最后被自己爱的那个亲手杀死。重生一世!她管什么闺誉名声,吃了她的吐出来,欠了她的还回来。夺财产,握重权!她风光无限!他一言九鼎:“我的势,随你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