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只想怎样才能拥有一座高楼,而不是想怎么去动手建造这座高楼。那么,你终日想像的高楼是永远不会出现的。可是如果在空想中度过一生,你死后不就会因为那些空想而名扬天下了吗?!”
爱迪生这段融讽刺与警诫于一体的幽默,使年轻人的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勿烧功德林
有一个有名的将军,对世俗的生活感到厌倦了,就专程找到宗杲禅师,要求出家为僧,并说:“禅师,我真的已经看破红尘,禅师一定要发慈悲收留我,让我做您的弟子!”
宗杲禅师说:“你有家有室、有儿有女,居于高官显位,因而沾染的世俗习气太重,因此现在不能出家,这件事情还是放一放,以后慢慢再说吧!”
将军却恨不得马上脱离红尘,于是再次央求道:“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杲坚持道:“慢慢再说吧!”
将军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但是他并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到寺里拜佛,宗杲禅师看见他,说:“将军为什么起得这么早来拜佛呢?”
将军心想我得展示一下我的禅学基础,于是就用禅语诗偈回答:“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也用偈语回答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宗杲禅师并不生气,反而哈哈一笑,说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气,怎算放得下?”
将军一听,方才感到自己言语有失,这才发觉自己还没有真正放下,于是便起身告辞。
禅释生活
真的可以放下眼前的一切么?
事与理并未打成一片,说到做不到,不过是口头禅而已。
很多人说,我可以放下眼前的一切,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到时候真的可以放下眼前的一切么?除却心头之火,不是嘴巴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别人轻轻一点怒火又起,其实是心未净。
嗔心不除,休言四禅八定。
所谓火烧功德林,就是指人发脾气,便起了嗔恚之火,就把所有的功德都烧光了。除此之外,愤怒往往会波及他人、伤害他人。
自以为看破红尘,能放下俗念专心修行,却经不住一点小小的撩拨,出家修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去做的事情。
风雨是真经
午间的太阳火辣辣的,像下了火一般。鉴真拧着水桶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汗也顾不上擦一把。
等到好不容易回到了寺庙,鉴真这才松了一口气。“本想遁入空门专心修行,却想不到每天只是山上山下的拎水,这样的修行生活与俗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鉴真的心里不由得升起了一丝郁闷。
第二天。
鉴真伸了伸腰,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一看天已经大亮了。他赶紧起来,拎起水桶就向外跑去。一出寺门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雨。看着湿滑的山道,鉴真的心里更是不舒服了,他回到房里,越想心里越气:“这样枯燥的修行生活,我不干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找来了一大堆自己穿烂的草鞋,堆在了床边,然后蒙头大睡。
日已三竿了,住持还没有看见鉴真,觉得很奇怪,于是推开鉴真的房门,却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草鞋。住持叫醒鉴真:“你不上山拎水,堆这么一大堆破草鞋做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草鞋都穿不破,我刚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草鞋。”
住持一听,明白了鉴真这是心里有气啊。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当一个俗僧,还是想真心悟道呢?”看着鉴真迷惑不解的表情,住持捻须一笑又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坦又硬,又没有下雨,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你现在走一走。”
鉴真走上泥路,脚下一滑,险些跌倒,但路上却清晰地留下了他的脚印。
住持看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脚踩在坦硬的大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在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世上有很多人一生都碌碌无为,这是因为他们不肯经历风雨,不肯选择泥泞的缘故啊!”
第三天。
一个熟悉的身影又向山上走去,步履是那么坚实有力……
禅释生活
为什么要走泥泞的路呢?
常人总是喜欢走在平坦的路上,但是只有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脚印。选择泥泞的道路的往往是那些不甘平庸的人,想在路上留下自己脚印的人。而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因为不愿意经历风雨,所以就什么也没有留下。
对于修行而言,不是为了逃避,也不是为了安逸与悠闲,而是要修炼一颗面对泥泞时却果敢前行的心,在逆境之中锻炼出大智慧、大勇气!所以,泥泞对于修行的人而言,不是苦难,而是必然要走的路。
悟就是勇
小羽禅师在晚上经常去山中的洞穴中坐禅。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闲着没事,就想考验一下小羽禅师的胆量。他们商量好后,便藏在禅师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就会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却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着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了回去,而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小羽禅师那儿去,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小羽禅师说:“没有的事!”
年轻人说:“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小羽禅师说:“那不是什么魔鬼!”
年轻人急忙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微笑着答道:“因为魔鬼的手不会有温度啊!”
禅师的脸色接着一变,一脸正色地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几个年轻人不禁对禅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禅释生活
什么是僧人之勇?
禅僧不上战场杀人,不与虎豹搏斗,更不到江河湖海深处捉鳖、采珠、寻宝。那么,什么是僧人之勇?
有一个僧人为了契入禅之大道,四处云游。那时候既无火车轮船,更无汽车飞机,僧人身无分文,买不起马,也坐不起船,只能依靠自己的两只脚。翻山越岭,渡江涉河,踏霜淋雨,顶风冒雪。其艰难劳累的程度可想而知。草鞋斗笠,孑然一人,惟有空钵禅杖相伴。然而僧人仍矢志不渝,他是在以全部身心为代价,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试验品,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就是一个古代禅僧之勇。他对于真理的那种渴求与执著,的确值得现代人学习。
有所做才能有所为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穷和尚莫名其妙的问:“怎么了啊?”
富和尚问:“我没有听错吧!你也想去南海?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大笑着说:“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做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然后再买上一条大船,再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白日做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第二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他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摔倒。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前进。
很快,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圣地---南海。
两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归来,还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了,而那个富和尚还在为去南海做各种准备工作。
禅释生活
等待的结果是什么?
想到什么马上就要去做,不要让时间在等待中流逝。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行动就是力量。惟有行动才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一万个空洞的幻想还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光有憧憬而不去行动,有计划而不去执行,就会坐视各种憧憬、计划幻灭和消逝。
如果没有行动,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思想虽然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必须付诸实践——多思更要多动。
没有行动的思想是什么?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关键是什么?”
思想家告诉他:“多思多想!”
这个人满心欢喜,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后,这个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那儿回来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思想家就去看这个人,这个人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里都装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没有智慧的知识是没有用处的,但拥有知识和智慧,而没有实际行动,也是没有用处的。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七十多岁的百丈禅师正在田间艰难的锄草,这时百丈禅师直起腰,捶了捶渐感麻木的后背。心想:虽然今年的收成不好,但自己还是应该尽力才好。
见到师父这样辛苦,弟子们很是心疼,可是师父还是执意要这样。
一个弟子说:“咱们把师父的工具藏起来怎么样?”
大家都一致同意,于是弟子们就把师父的工具藏了起来。第二天百丈到处找工具也没有找到,这一天便没有进食。弟子们怕把师父饿坏了,就赶紧把工具还给了老禅师。
百丈对弟子们说:“我本无德之人,我一日不作,就一日不食!”
弟子们都被师父言行一致的作风深深打动了。
禅释生活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体现了怎样的禅者雄风?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此怀海这一振耳发聩的自律之语,丛林僧众争相效仿,成了禅宗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时至今日,它早已成为千古名言,时时警策着禅门中人。真可谓一言传千秋,高风动八方。
六祖慧能之前,禅僧们已经认识到了参加劳动对修行者的身心是有益的。从六祖开始,则直接将劳作纳入了修行范围。进而到马祖、百丈,就把各种生产劳动当成了禅僧必不可少的日常功课,使农禅结合成了一种固定的传法形式。甚至,在百丈怀海的理论体系中,他直截了当的将佛法、禅修等同于劳作了。
当你在田间劳动的时候,忘怀一切,空诸所有,心与身完全投入到了劳作之中,也就是将自己的性灵回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悄然独立的光明心性在艰苦的磨练中事事体现,时时可以感觉到它的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