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老人家来了一位客人,说这棵大树不是菩提树,而是一棵与菩提树很相似的椴树。老爷爷很惊讶也很意外,甚至有些伤心,客人的话严重影响了他的情绪和心绪。为了辨明真伪,了却心结,他托人捎信给寺院的一慧禅师,让他来看看这棵大树究竟是不是菩提树。
一慧禅师很快就带了弟子来到老人家中,他见到那棵大树后,马上顶礼膜拜,并且连声说:菩提树啊,真正的菩提树!我佛荫庇、我佛慈悲!老人一听大师都说这棵树是真正的菩提树,就深信不疑了。
当一慧禅师刚走出老人的家门,他的弟子有些不解地说:“师父,您是不是看走眼了?那的确不是一棵菩提树,而是一棵椴树啊。”
一慧禅师连念阿弥陀佛,对弟子说:“那棵椴树对老人来说就是菩提树,真真正正的菩提树!”
弟子终于明白了师父对老人的一片苦心。
禅释生活
真正的菩提树在哪里呢?
有些事物,有形无神;有些事物,有神无形。而神才是事物的根本。
有形无神,其形也虚;有神无形,其形也实。一慧禅师没有说错,从外形上看,那不是所谓的菩提树;而从神上看,那就是真正的菩提树。而对于一个不信佛的人来说,就算是整日面对菩提,那又有多大意义呢?而如果心中有菩提,纵然面对的不是真菩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透爱恨情缘
有位年轻人,因为失恋了所以非常痛苦,便前来寺院求助。
老禅师见他神色黯淡,便问道:“小伙子,你怎么啦?气色这么差!”
年轻人痛苦地说:“我女朋友要跟我分手,我们本来好好的,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打电话给我,说要分手!。”
老禅师默默无语地看着他。
年轻人继续说:“我就问她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我们不是一直都很好的吗?她说我们两个性格不合,我知道这只是借口,后来,在我的再三逼问下,她告诉我她遇到了更了解她、更适合她的人,并请求我以后不要再去找她。”“这个对我来说真的是晴天霹雳?我觉得自己被背叛、被抛弃了?像个傻瓜一样被耍弄,我真的不明白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哪里对她不好了?”年轻人怨恨地说。
老禅师拍拍年轻人的肩,说道:“看上去,你很恨她。除了她不爱你以外还有什么?”
年轻人说:“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如果是我要离开她,可能我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偏偏是她要离开我,而我并不想离开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
老禅师劝慰道:“万事讲求因缘,你们两个缘已至此,何必再勉强?你放不下的,只是你自己的面子;你忌恨的,也是因为她先抛弃你。你的痛苦大多来自这些情绪,而你的痛苦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失去了这份感情,这个只有你心里清楚。”
老禅师的话让年轻人陷入沉思。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又说:“但是,我真的不想失去她呀,我想知道我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我怎么面对这么失败的自己。”
老禅师说:“那好吧,如果实在放不下,你可以再去追求,试试看能不能重归于好?或许那个时候你就能明白,缘分是不可强求的!”
听了老禅师的话,年轻人仿佛重新看到了希望,谢过老禅师后,他轻快地走了。
站在一旁的小和尚不解地问:“师父,您明知不行,为什么还要让他去试呢?岂不是让他更加痛苦吗?”
老禅师微笑着说:“不试他不会死心的,更不会明白聚散离合靠的是一种缘分。我这么做是要让他早点觉悟走出痛苦。”
一个月后,那个年轻人又来到了寺院,气色比一个月前好多了。他对禅师说:“我原来的女朋友跟她现在的男朋友过得很好,她是肯定不会再回来爱我的。看清这个事实后,我也想通了,既然她都不爱我了,勉强也没有意思,顾忌什么面子、尊严的,感觉有点可笑,其实爱情本身跟这些无关,我们两个因缘如此。因此现在我只想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老禅师欣慰地点了点头说:“年轻人,你能看明白这件事,这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帮助的!”
禅释生活
感情因何难以放下?
因爱而生怨、生恨,这是得不到恋情和失恋的人常见的情绪。有的人不能接受被拒绝或是失去的痛苦,为情轻生,跳楼、投海、割腕、吃安眠药等等;有的人则会怀着刻骨铭心的仇恨伺机报复,公开揭秘、硫酸泼脸、手刃情人、同归于尽等等。从佛家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是要双方你情我愿才行的,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爱情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
当爱情受到挫折时,应试着去化解自己心中的怨恨、不平与痛苦。像那个小伙子所体会到的“因缘”,即是佛法当中“空”的观念,是最能帮助人们摆脱痛苦的。
缘尽情了,看透了,爱恨便只在一念之间。
爱情是双向的。既然对方不爱你或者不再爱你了,就不要再穷追不舍了,应该知趣地离开,而不是既痛苦了自己也拥扰了别人。
以善心感化恶心
庐山的烟岚飘飘渺渺,远看是一片白雾,大千世界都化成了幻影;近看,人的五官面目却仍然清晰,是太平自在或刀兵肃杀了了然然。
自从发兵攻打江南以来,宋朝的曹翰将军屡战屡胜,不仅诛杀了江南国主,还占领了庐山,一路兵威赫赫。大军涌进圆通院前,满院僧众纷纷逃避,此时居然还有个和尚文风不动地坐在殿里,面对着鼓噪的兵戈旌旗,他连眼睛都不抬,一脸镇静地跌坐不动。他就是庐山圆通住持缘德禅师,是罗汉桂琛大师的法孙。
曹翰到来之前,缘德禅师的弟子们有的好言相劝,有的强行拉拽,但他就是不肯走。弟子们无奈,便一齐跪倒在了他的面前。缘德说:“老僧早已参破了生死,何惧死亡?我佛慈悲,普度众生。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我要会一会那个嗜杀的将军。”他稳坐方文,毫无离开的意思。
这分明是蔑视!曹翰勃然大怒,唰地一声抽出锋利的宝剑,大喝道:“和尚,你没听说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缘德缓缓睁开眼,打量了他好一会儿,才慢慢悠悠说道:“你哪里知道还有不怕死的和尚呢!”
缘德禅师气定神闲的胆识,将曹翰的气焰压了下去。他那视死如归的镇静,连杀人无数的曹翰也从未见识过,人不畏惧死亡,便无法以死亡相威胁。曹翰将宝剑插回剑鞘,面色缓和了下来。他环视一周,说:“既然不怕死,僧众为何都逃散了呢?”
缘德禅师说:“只要击鼓就会回来。”
于是曹翰命令手下去敲鼓,他们敲了半天,却连个人影都未看到。曹翰总算逮住了把柄,喝问缘德:“你不是说,击鼓禅僧们就会回来吗?人呢?”
缘德用平静如水的目光注视着曹翰,缓缓说道:“因为你有杀心。”
说完,缘德禅师站起身来,走到鼓边,亲手击鼓。
那鼓声带有一种说不出的祥和与安宁,连焦躁的曹翰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不一会儿,僧人陆陆续续回到寺中,曹翰与他手下的兵将简直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
禅释生活
禅者为何不“以暴制暴”?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同样的锣鼓,以不同的心态去敲击,产生的效果迥然不同。心态对于行动总是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即使是打鼓,鼓声中也包含着心中的善与恶。
释迦牟尼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缘德面对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心中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之心。禅者,不但不畏惧死亡,相反,却以一颗平静如水的心,以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去感化杀人如麻的铁石心肠。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选择,慈悲的胸怀才是唤醒人心的最好的法器。
从有心到无心
有一个医生精于医术,但是因为不太用心看病,所以导致不少病人去世。看到那些病人痛苦地死去,他的心中也对死亡感到十分惧怕。
有一次,他在出诊路上遇到一位僧人,于是请教:“怎样才能不惧怕死亡?”
僧人说:“学会禅后,就不用怕死了。”
在僧人的提示下,医生前去参访禅师。
禅师说:“禅并不难学,你既然是医生,首先就要好好对待病人。”
医生回去后利用自己的医术把很多病人治好了。为此,他还列了一张单子,单子上写着他治好病人的名字。他把这张单子拿给禅师,并说:“我治好了这么多人,有的人没有钱治病,我也都给他们治,我学禅学得是不是很好了?”
禅师说:“禅的最高境界是从有心到无心,如果有一天你善待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从有我到无我,就会脱离生死挂虑了。”
从此医生给人看病,就不再记挂自己是在做好事而是当作一件普通的事在做,于是他很快摆脱了对生死的惧怕。
禅释生活
禅师为什么说善待病人要不知其为善待呢?
夹山禅师曾说:“九鸟射尽,一翳尚存。如果将第十个也射下来,天下就黑暗了。”九个太阳射下来了,但还有些什么东西在天上遮掩着——翳是遮挡的意思——把第十个太阳也射下来,天下一片黑暗,天空中也就无所谓遮挡不遮挡了。夹山的意思是说,这种为了求证什么而献身的布施行为,仍然不彻底,因为还有什么执着取舍留在天空中,就像有太阳(虽然只是一个)就会有遮挡阳光的东西存在一样。只有将求佛的心念也剔除出去,才会彻底圆满了。
善待病人要不知其为善待,意即要把求证的心念也要去掉。世人总是想着从无到有,禅者是想着从有到无。只有参透了“无”的真谛,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才是绝妙的禅境。
佛门就是慈悲门
早课结束后,玄素禅师正与来寺礼佛的几位信徒闲话家常,说一些平凡事,开示一些修行道理。这当儿,侍者来报,说镇江城里一个小小的屠户想上殿拈香,但是有人嫌他满手血腥,不让他进殿,他又不肯走,挑着一担香油在殿前吆喝争执,特来请示方丈如何处理?
坐在玄素禅师旁边的林秀才立刻说道:“阿弥陀佛!佛门乃是清净之地,想这胡屠户每日杀猪宰牛,血腥罪孽满身,岂能让他玷污本寺圣殿!”
同坐的李老板也随声附和:“林秀才所言极是。这胡屠户家确实杀气太重,每天半夜都会从他们家里传来猪牛的哀嚎声,听得人钻心,不能让他进殿,赶出去!”
玄素禅师摇摇手,吩咐侍者:“让他进殿礼佛,一个为生活家计逼迫干屠宰业的人,心里有很多罪过要忏悔。能多度一个恶人向善,就多一个善人拒恶,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侍者遵命退去不久,又陪着满脸感激的胡屠户前来:“谢谢方丈慈悲允许小人入殿礼佛,小人亦知杀孽太重,恳求方丈允许小人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法师,请方丈及法师垂悯,到小人家里应供。小人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恭敬迎请各位法师光临,请求方丈成全小人心愿。”
一干信徒都变了脸色,纷纷斥责,劝方丈不可答应。
玄素禅师却微笑着说道:“佛性平等,贤人和愚人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可度的人,我就度他,为什么要舍弃他呢?佛门就是慈悲门啊!”
禅释生活
玄素禅师为什么要度屠夫呢?
屠户虽然每日杀猪宰牛,血腥罪孽满身,但他想上殿拈香,不正说明他的心还是向善的吗?如果能度得一个恶人向善,就多一个善人拒恶,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再说一说人性,它本来就没有清净或污秽的分别,没有长或短的差异,没有有或无的对立,没有取或舍的不同。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假相,自然就凌驾于万物之上,不受一切物质的左右。明白了自己的良心善情,就叫做见性,能够看见自己善良的心灵光辉,就是佛。
不管一个人过去怎样,只要一念向善,就是佛;一念向恶,就是魔。佛和魔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