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里有事情,所以走路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块石头,被绊个正着,一下子摔倒了。见到父亲摔倒,女儿当然心疼。她想过去扶父亲起来,可是突然禅机一动,她有了新的想法……
跟了父亲这么长的时间,知道父亲为了学禅吃尽了苦头,作为女儿理应尽力支持。她知道父亲是为自己担心和不安,可是又该如何对父亲说呢?毕竟有些事情总是难以启齿,自己也学了很多的禅理,总想帮帮父亲,现在父亲摔倒,这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呀。
于是,女儿便也伏身倒在父亲身旁。
庞蕴不禁感到纳闷:“你这是干什么?”
“见您跌倒,我来扶你!”女儿说。
庞蕴一下明白了,女儿扶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心,她是说,永远都要陪在自己身边,不让自己感到担心和不安呀!
庞蕴的眼睛开始湿润了……
禅释生活
什么是最好的帮助?
外界的扶助,有时也许是一种幸福,但更多的时候则恰恰相反。给你提供金钱的人,其实并不是你最好的朋友;而惟有鼓励你自立自主的人,才是你真正的好友。女儿没有将倒地的父亲扶起,但是却和父亲一同倒地,她是想从心里告诉父亲:永远不要依靠别人。
禅,要靠自己去成就。
夺空执著
望着眼前的香烟袅袅升起,满江的心中也愈加多了些迷雾。
来寺里已经五年了,可对于什么是道,满江的心中总是充满了疑惑。吃饭时在想,喝水时在想,念经时也在想,可就是理不出一个头绪来。满江咬了咬牙:再去问一问师父好了。
师父总是面无表情,满江猜想,这是否就是悟道的表现呢?
他走到师父面前,对师父说:“什么是道呢?”
师父见他叉手而立,只是对他说:“太俗气!”
满江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于是又双手合什地问:“什么是道呢?”
师父说:“太香火气!”
这下,满江真手足无措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该怎么办呢?干脆就这个样子了。于是他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慢慢地,一股宁静升上他的心头,就像禅堂内缕缕升起的香烟一样,弥漫在整个堂内……
禅释生活
师父夺走了徒弟什么?
所有的东西都被人抢走之后,你还剩什么呢?师父说,这样太俗气,那样太香火气,就是在抢满江心里的那一份执著啊!这是用夺境的方法,夺空了满江的执著,是要他栽植出自己的真性情。
什么都失去了之后,发现就只剩自己了!
不落在别处
庞蕴居士去访问药山禅师,药山是石头希迁的弟子,按辈分与庞蕴是兄弟。参访之后,居士告辞,药山便派了十名左右的参禅客送庞蕴。
时值冬季,大雪纷纷扬扬,从铅灰色的天空,悄然无声地飘落下来,纷纷扬扬也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雪帘。抬头透过稀疏的雪帘望去,那远处的山,隐隐约约,好像在雾中,又宛如在云里,显得特别好看。望着眼前的雪景,庞蕴居士不觉心里一震:“好雪!片片都不落在别处。”
有位姓全的禅客接住话茬问:“不落在别处,落在什么处?”
居士抬手就给了全禅客一掌,禅客不服气,说:“不要草草打人,说出个究竟来!”
“凭什么称禅客,阎王爷并没有放过你!”庞蕴说道。意谓你根本无法超脱生死。
禅客又问:“你说我不配称禅客,你又是干什么的?”
庞蕴又给了禅客一掌,边打边说:“你真是眼瞎口哑,要知道看见的,说出的,都不是真的,这样的看、说,就如同盲、哑一样。”
禅释生活
全禅客因何挨打?
雪不落别处的意思是说大道自然,不用计较、心虑,所以落在哪里都一样,就没有此处、彼处的分别。全禅客却没有理会到这一层,还问落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分别心在作怪,所以要挨巴掌。居士说他还得去阎王爷那里报到的数落后,禅客还在问“是什么”的问题,仍在执迷。第二次给他一掌,是在告诉他不要有妄念,用是什么、不是什么的知见之心得出的见识都是虚假不实的东西,所以居士说他眼瞎口哑。
去掉妄想心
一光来拜谒云岗禅师。
施过礼后,一光问云岗禅师:“修行过程中觉知心和妄想心就像两条龙在争斗,如果两条龙争一颗宝珠,哪一条会得到宝珠?”
云岗禅师回答说:“你这样光问结果有什么用呢?你先把身上的妄想心去掉,自然就知道谁最终会得到那颗宝珠了。”
一光就随便地回答:“我的妄想心去掉得差不多了。”
云岗禅师反问:“如果真的已没有妄想心,你还能看到宝珠在什么地方?”
一光哑口无言。
禅释生活
哪一条会得到宝珠呢?
这里所说的两条龙和宝珠其实都是妄想出来的。一个有意境的人是不大愿意破坏自己的心境而去绕那个圈子的。但是又不得不回答,于是从前提入手,去掉妄想,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生活中,这样绕圈子的事还算少吗?
有一个制作成衣的商人,因为经济不景气生意也日渐低靡,商人为此终日郁郁寡欢、愁眉不展,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
细心的妻子把丈夫的郁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不忍心丈夫这样被烦恼折磨,就建议他去看看心理医生,于是他便去了医院。
心理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因为失眠而痛苦?”
成衣商人说:“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
心理医生开导他说:“别急,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你回去后如果还睡不着就数数绵羊吧!”
成衣商人道谢后离去了。
一个星期之后,他又出现在心理医生的诊室里。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颓丧了,心理医生复诊时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
成衣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呀!还数到三万多头呢!”
心理医生又问:“数了这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
成衣商人答:“本来是困极了,但一想到三万多头绵羊得有多少羊毛呀,不剪岂不可惜?”
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
成衣商人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又来了,这三万头羊的羊毛所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去哪儿找买主呀?一想到这,急得我就又睡不着了!”
少挂念不该挂念的事,别让妄想占据头脑。
诱惑是陷阱
从前,无果禅师为了专心参禅,在深山里一住就是20年,这20年来一直有一对母女细心地照料着他。
然而,这20年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去寻师问道,解除多年来心中的疑惑。
临行前,他向这对母女辞别,她们对无果禅师说:“禅师,您再多留几日吧。路上要风餐露宿,容我们为您做件衣服再上路也不迟呀。”母女的好意让禅师无法推辞,于是只好点头答应了。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她们又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作为路费,禅师心中无比感激,他接受了母女二人的馈赠,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就走。
到了晚上,无果禅师坐禅养息,半夜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童子,后面还跟着许多人在吹拉弹唱。他们扛着一朵很大的莲花,来到无果禅师面前说:“禅师,请上莲花台。这就是您要去的地方。”
无果禅师心里嘀咕:“我的修行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况来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吧!”于是他没有理会,童子又说:“禅师,请您坐上来吧,机会就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哦。”抵不住童子的纠缠,无奈之下,无果禅师就把自己的拂尘铺在莲花台上,童子与诸乐人便高兴地离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无果禅师正要动身时,那母女二人来到他家,手里拿了一把佛尘,问道:“禅师,这可是您的物品?昨晚怎么会从我家母马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无果禅师听后十分吃惊,于是将马蹄银还给了母女二人,作别而去!
禅释生活
莲花台是什么?
魔境往往带有一定的迷惑性与诱惑性,莲花台就是一个陷阱,还好无果禅师识破它是魔境。否则就被投入母马的肚子里面,成为一只小马了。
我们该怎样做,才不被诱惑呢?
一只狗叼着一片肉,在过河时,看到水里有一只狗也叼着一片肉,狗想:要是能把它抢过来,不就可以吃到两块肉吗?于是,它放下自己嘴里的肉,去抢那块。最后,两块肉都没有了,水里的那块是个影子,本来就没有,而这一块也被水冲走了。
某个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捉猴子的方法。他们将挖空的椰子绑在树上或固定在一个地方,在椰子壳上挖个小洞,椰子壳里放些猴子爱吃的东西,洞口刚好可以使猴子的手能伸进去,但猴子一旦握住食物,拳头就无法从洞口撤出来了。猎人来的时候,猴子如果松开手,很快就会逃走,但猴子总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到手的食物,结果往往被活捉。
生活中的诱惑太多了,金钱、名誉、地位……很多诱惑就是抓住人心中贪念这根弦,使人像中了魔似的不能脱身,毫不犹豫地掉进陷阱里。每天要观照自己内心不清净的念头和行为,努力持守清净的意念作为,日日除去心里的污垢和灰尘,净化欲望和贪念,就可以渐渐接近佛的心灵,远离诱惑的陷阱。
别忽略脚下
两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分别带领佛学院的两批学生去爬鲁西南的佛教圣地——青山。第一位法师带领着学生们一鼓作气登上了青山的顶峰,在光秃秃的人迹罕至的山巅上,许多同学四顾茫然。
第二位法师带领着学生们一边攀爬一边观览沿途的景点,讲解佛教圣地的逸事传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攀爬到位于半山腰的济公祠。济公祠建在山腰的风水宝地,这里松柏参天、古藤化龙、碑碣成林、泉冽洞幽。正对着祠门有一眼四季常流的清泉,清泉旁镌刻着一幅颇有概括性的对联:“山色蔼蔼人间胜地,流水潺潺世外洞天。”同学们在这里陶醉于人文景色、迷恋于古刹新祠、关注于佛教风物,拜济公、访老僧,抄文拓片、合影留念、流连忘返。他们在佛门幽洞里游览了一两个小时,没登顶峰就直接下山了。
两支小分队返回学校后,先是交流,后又总结。结果,第一队的同学们交流起来不仅无话可说,就连形成的书面文字也不及第二队的一半。第一队的同学们多是说一些、写一些上山下山的劳累和辛苦;而第二队的同学们则言之有物、滔滔不绝,山光景色、人文历史、佛门逸事等出口成章。
禅释生活
现在与未来哪个重要呢?
爬山当然是要登高.但登高的目的却是为了欣赏风景,殊不知,爬山的过程中也能欣赏到很多美景,而且到达顶峰也就是一个下坡的开始,到达山顶后就不会再有什么盼头了。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
我们总是不停地奔波劳碌,总是期盼着成功之后的喜悦和幸福。殊不知,等到成功之后,就该面对下一个问题和目标了。
这就是执著心在作怪——只是盯着结果和事物的一个方面,却失去了更多、更广泛、更美好的东西。
如今,人们为了达到种种目标,努力工作拼命奋斗。然而,一味地盯着目标,却忽略了脚下,忘记了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光,这样的生命过程是不是有些空虚呢?
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龙争虎斗的画像,画中龙在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觉得其动态不足,恰巧妙圆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点一下。
妙圆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地受教说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妙圆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妙圆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诸仁者能会意么?”
学僧均省矣。
禅释生活
禅者,应该有怎样的人格?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