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挂念自己的肉体生命,要看到它的空寂虚无。珍惜自己清明的灵魂,割弃贪妄的杂念。即使有妄想,也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命终的时候,灵魂才能无牵无挂,自由洒脱地离开躯壳而存在,进入永恒的宇宙之中。
山高怎阻野云飞
百慧和尚弃官出家去乐普山投奔法安禅师,禅师让百慧管理寺院里的菜园,让他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修道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法安禅师那里去辞行。
法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了解其中蕴含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了。
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百慧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
“师兄为何如此苦恼?”僧人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于是百慧便说:“竹密岂防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于是又来到法安禅师面前,对禅师说道:“竹密岂防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禅师听完,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摇摇头,对僧人说:“这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只好把百慧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法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圃的百慧以后会有一番作为!你应该多向他学习。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去?”
僧人听了,感到很惭愧,从此安心修行,再也不提下山的事了。
禅释生活
这里的山指的是什么呢?
法安禅师所说的“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法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没有参透师父的禅意。
后来法安禅师说“百慧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去?”的意思就更明了了:比你高明的人尚且没有自在,你就更甭提了。
“竹密岂防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又是什么意思呢?
百慧的意思是尽管修道难,但是我依然有信心、有决心把道修好,有决心跨越千难万险,去征服我想要达到的地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贪是一种病
有位信徒对净空禅师说:“我的妻子不仅贪婪而且吝啬,要让她拿出一点儿钱财行善,比割她的肉还要难,您能到我家里去,向我太太开示,让她行些善事吗?”
净空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爽快就答应下来了。
当净空禅师到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连一杯茶水都没有端出来给禅师喝。
禅师把手伸展开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夫人说:“如果手天天是这个样子,一定是有毛病,畸形啊!”
净空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净空禅师把手握成拳头问:“假如我的手天天是这个样子呢?”
信徒夫人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净空禅师马上说:“不错,这都是畸形。只知道花费,不知道储蓄,是畸形;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也是畸形啊!”
信徒夫人明白了禅师所说的道理后经常拿出钱财行善。
禅释生活
是手畸形还是心畸形呢?
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净空禅师用这样的比喻来开示信徒夫人过分贪财和过分施舍都不是禅的应有之义。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道理,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施舍了。
有度才圆满
有个笨人去拜访禅师:“我真想和你做朋友,希望从你这里,学习布施喜舍的心,以增进我的智慧与人格。”
禅师拍了拍笨人的肩膀,亲切地说道:“很好!我虽没有什么智慧,但是,我也很欢喜做你的朋友。”
笨人受到了禅师的欢迎,非常感激,嗫嚅道:“我真是受宠若惊,不知该怎样感谢你!”
“不要说这样的话,我全是出自一片真诚。”禅师接着又说道,“是吃饭的时间了,请不要回去,在这里吃饭,祝福我们的友谊吧!”
笨人拒绝不了禅师的殷勤,就不客气地留下来吃饭。他对着桌上的几盘菜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兴高采烈的吃着,却忘记了拘谨和礼貌。他对主人说道:“啊!这盘菜太淡,没有味道,不好吃!”
禅师知道这个笨人干什么是一根筋,不会变通,更不知道掌握一个“度”,于是禅师就想借此点拨一下笨人,他亲切地说道:“太淡了吗?加一点盐在菜里就好了。”于是,禅师拿来一些盐放在菜中,和匀后,又问:“你再吃吃看,这回很好吃吧!”
笨人吃了一口,不觉拍掌大声叫起来:“真好吃,这盐的作用,真是不可思议。”他心想:我今天学了一种智慧,原来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盐,已那么好吃,再多放些盐,味道不是会更好吗?
于是他就拿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哪知却咸得要命,他急忙把盐吐了出来。禅师对笨人说:“凡事有度才会圆满”。
笨人听了,心中豁然开朗,从此做事再也不那么极端了。
禅释生活
笨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
学禅也好,做事也好,如同菜里放的盐一样,放得妥当,味道无穷,放得不妥当,就会如笨人吃盐。求之太急,反而无益。
所谓智慧,所谓成熟,就是把握了这个度。人生的迷乱,不是在客观上,而是在主观上有了偏斜,失了中道,没有把握好度。度是道,大道通天,自自然然,无障无迷。这种不偏不斜是矫正世间错误,避免危害,喜乐向上的源泉。
什么事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人就会获得不迷不障的喜悦,这也很有学问。小则少走弯路,大则不失自我。
适度地看待自己,适度地生活,适度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喜乐与顺畅就会洋溢在你的周围。这样才能自度时光,自食其力,自觉生活,圆满自通。
淋雨破缚
一天,禅师想考一考弟子们,就问他们:“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没有淋到一个人,这是为什么?”
弟子们议论纷纷。
第一个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不淋雨,因为他穿着雨衣。”
第二个说:“我认为下的是局部阵雨,一个走在下雨的那边,当然淋雨;一个走在不下的那边,当然是干的啦。”
第三个弟子反驳道:“你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嘛,怎么可以说是局部阵雨呢?照我说,原因很简单,下雨的时候,一个走在雨中,一个走在屋檐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得相当激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最正确,于是请禅师评判。
禅师笑着说:“你们都不对,‘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你们都只想到不淋,越争论,距离正确答案就越远。”
弟子们不禁惭愧不已。
禅释生活
该怎样正确理解禅师的“不淋一人”呢?
这又是一个有关妄念的公案。
禅师只是说“不淋一人”,这在字面上可有多重理解,可是弟子们一开始就习惯性地把它理解成某个意思而不能自拔。
只是沿着既定的旧有轨道运行,在固有定式的思维套路中演绎,了无新意,少有创建,创造力就会被深深地束缚住,创新的潜能被压抑。如果人们枯坐在这样一口固定思维模式之井中,就恰似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逆风起飞,旁枝逸出,无规无矩,不守常道,如同打出无形如意拳,往往是一脚就踏上了“大道无形”的大道。有时我们不妨转换一下僵化的思维模式,结果就可能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育平凡作辉煌,踩出一派奇花异草、风光旖旎的新境界。
这个“脑筋急转弯”也可用于提醒我们所有人。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而且所犯错误多数都是这样由妄念造成的。
人不要总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思维观念也好,交际也好,要保持一颗有弹性的心,随时接纳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不要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打破思维的惯性,也许问题就会简单得多。
接受不能改变的
有位禅师背着一坛酒在路上走着,酒香四溢,引得周围的人都跟了过来,都赞叹这酒的香气。
突然,背酒坛的绳子断了,酒坛掉在地上摔碎了,酒洒了一地,顿时,酒的香气令周围的人都如痴如醉,有的人竟然忍不住趴在地上喝了起来。可是那位禅师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回过头来瞧一眼,继续向前走着。
有人追过来问:“你的酒坛碎了,你怎么都不回头看看呀?”
那位禅师边走边说:“既然酒坛已经碎了,酒也已经洒了,又何必再回头呢?纵然回头,也无法改变洒酒的事实呀!”
禅释生活
你选择潇洒还是郁闷?
禅,不仅仅是教人智慧,更是教人要有敢于面对的勇气。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明媚的阳光,鲜艳的花朵,清新的空气。还常常有凛冽的寒风,陡峻的山道以及突如其来的骤雨飞雪。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就该像这位禅师一样看得开。
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实,抱怨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接受现实,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勇敢地接受现实,潇洒地去面对现实。
“不要计算已经失去的东西,数数还剩下的东西”。
人一生所拥有的一切,是由人的思维决定的。丢失什么东西时,我们不要再去想已经丢失掉的那个东西,而是要看一看自己还剩下什么东西。是注意已经失去的东西,还是珍惜仍存在的东西?习惯于运用哪一种思考方式,将决定你的人生是灰暗、忧郁的,还是明朗、愉快的。
声色皆空
苏东坡在庐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诗的前两句,气势磅礴,令人惊叹。
证悟禅师前去谒见庵元禅师。证悟禅师就举出苏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达到的境地啊!”
可是,庵元禅师不以为然地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哪能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禅师问:“‘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如果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怎么会这样描绘呢?”
庵元禅师说:“这不过是门外汉罢了。”
证悟禅师又问:“和尚慈悲,能不能为我指破啊?”
庵元禅师回答:“用心参破,就可以知道结果在什么地方了。”
证悟禅师听后一片茫然,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证悟禅师忽闻钟声,恍然大悟,疑云消散。他说:“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证悟禅师带着这个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禅师说:“看来你不是门外汉了啊!”
禅释生活
庵元禅师为何说苏东坡是门外汉?
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从表面看气势磅礴。然而,山水之中岂能找到禅的真正境界,禅的真正境界是在心中,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出来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象的。所以,证悟禅师说:“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意为声色皆空,禅要通过体悟才能认识。
禅床有形道无形
苏东坡要见佛印禅师,于是就事先写信给禅师,让禅师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自己。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节来接他——“不迎而接”。
可是,没想到佛印禅师却跑出寺门迎接他。
苏东坡以为这回终于抓住取笑佛印禅师的机会了,于是说:“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他以为佛印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可是佛印禅师却用一首偈子回答说:“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苏东坡一下子无话可说了。
禅释生活
苏东坡败在何处呢?
赵州禅师不起床迎接赵王,那是因为赵州禅师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禅师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禅师的床是穷尽虚空、遍布世界的床啊!
苏东坡以为自己比佛印禅师高明,结果佛印禅师一句:“大千世界一禅床”,就使苏东坡相形见绌起来,因为禅的境界是高深、宽广、妙趣横生的,因此我们千万不可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道是平常心
禅院中,慧明凝视着空中纷纷洒洒的雪花飘然落下,漫天的雪花正如他此刻的心情一样,好像有所沉思——是落下去好呢,还是不落下去好?雪花好像悬在了空中一样,却又好像瞬息之间失掉了重量一般,接着便迟迟疑疑落到地上,把自己在空中所占的地方,让给其他同样温柔的雪花。
这雪花带给慧明的是越来越多的疑惑,慧明不禁喃喃自语:“什么是道呢?”
恰巧此时师父从身边走过,听到了慧明的自语,便朗声说道:“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
“平常心。”师父一字一句地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明望着眼前的雪,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禅释生活
平常心是什么?
平常心就是直心,就是一切平等之心。禅宗讲“观心”、“治心”,其结果就是要明心见性,而真正的明心见性又绝不是固守清静一念,无视世俗,相反,是要返回世俗去。
《维摩诘经》也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金刚经》讲“无住”,守真守俗都是“有住”的偏见”。钻木生火,火存木中,而木非火;淤泥出莲,莲生泥中,而非淤泥。这就是佛家的真俗不二,这正是佛法的平易之处。
道即道路,人人能走,所以是平常的,否则就不是道。
弃掉一个空
大安正端坐在屋内的蒲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