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虎谋皮,骑虎难下
北宋乾德元年,宋平定荆南后,赵匡胤依据既定方针,对第二个目标后蜀发动了全面的攻击。
在正式决定进攻后蜀之前,赵匡胤对于究竟该征伐南唐还是攻取后蜀一直举棋不定。两个国家都对宋朝卑躬屈膝,服服帖帖,要师出有名还真令赵匡胤头疼。
宋取荆南,李煜始终专心专意地侍奉宋朝。并遣使犒师,而后蜀君王孟昶却沉不住气了。
当时孟昶本想向宋朝犒师献礼,可这一提议遭到大臣王昭远的坚决反对。当时王昭远已在通往四川的长江水路上增设水军,防备宋军。他还劝孟昶联合北汉,让其发兵南下。后蜀也派兵北上,夹击宋朝。孟昶觉悟,派赵彦韬奉携蜡书出使北汉,以求联合北汉抗击宋朝。可惜所托非人,赵彦韬这个贼子居然直接绕道汴梁,将蜡书献给了太祖。太祖接过蜡书之后,心里大喜,出兵后蜀的借口可是有了!
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正式发兵攻蜀。出师以前,赵匡胤明确彰显自己要开疆拓土的野心:“凡攻下城寨,财帛归于将士,朕只需土地。”
后蜀以王昭远为都统,率兵迎战。这王昭远其实是有勇无谋之徒,他大言不惭地道:“此去不但克敌,取中原也易如反掌!”他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以诸葛亮自比。但一接仗,却三战皆败,连招讨使韩保正都成了俘虏。只得退保剑门天险,负隅顽抗。
次年正月,北宋大将王全斌经嘉陵江。绕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打了个王昭远猝不及防。后王全斌挥师进击,将藏匿在仓舍中的王昭远俘虏。
王昭远兵败后,孟昶很快上表请降,王全斌受降入城。灭蜀战役从出师到受降仅六十六日,宋朝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
后蜀一灭,接下来留给赵匡胤的便是南唐、吴越和南汉三个选择了。李煜在宋灭蜀后,立刻贡银绢万计来贺。赵匡胤知道此时出兵南唐,绝对是会被后世讥诮无仁义的。
此时南汉末帝刘鋹却不安分,居然和赵匡胤对着干。在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进攻宋控制下的道州,这给赵匡胤征伐南汉制造了借口。
赵匡胤对于南汉志在必得,而且知彼知己,对南汉的形势了解得很透彻。
南汉统治是非常腐败黑暗的,宦官专行,为祸朝廷,宦官人数有七千人之多。国主刘鋹所居宫殿跟李煜的宫室一样铺张奢靡,多以珍珠和玳瑁装饰。宫城左右还有离宫数十,妃嫔众多,好色淫荡的刘鋹常常月余或十来日游幸其间。刘鋹整日与名为“媚猪”的波斯美女鬼混,纵欲无度。权力落在了宦官龚澄枢、李托、薛崇誉,以及女官卢琼仙及女巫樊胡等手上。他生性暴戾,性情残忍,国内有烧、煮、剥、剔和刀山等酷刑。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他还令罪人与虎斗。赵匡胤听到这些虐政,和将士同仇敌忾,说:“朕当解救一方之民。”
可惜,赵匡胤并不是这样伟大,所谓的“解救一方之民”不过是他拉拢民心的最好说辞。如果赵匡胤真当救民于水火之中,还会迟迟拖延出兵,甚至还要李煜致书给刘鋹,要其识相罢兵,向宋称臣吗?
这不过是给李煜的下马威,要他安分些;同时也是逼迫李煜断了和南汉合作的心思,乖乖孝敬宋朝。
李煜接到赵匡胤的御旨,终于有了坐立不安的感觉。他怕,他焦躁,他为难。就算再无能,身为南唐国君的李煜也知道南汉控制两广之地,和南唐唇齿相依,一衣带水。一旦南汉被赵匡胤攻下,宋朝便可经南汉从后方突袭南唐,南唐危矣。
可李煜更怕的是开罪赵匡胤!
李煜立于大殿,焦躁地踱步。他觉得自己肝火旺盛,气虚体亏。“如果赵匡胤是佯装攻取南汉的,我若不应允,南唐会不会就是他攻取的对象?”
李煜被自己脑中的想法吓了一大跳,可这个想法却牢牢地束缚住了他:“宋军入南汉比入南唐远,远征不如近攻,赵匡胤心里打的是南唐的主意!”
“打的是南唐的主意!”
李煜嘴巴念念有声,他即刻传令臣下共同商议致书刘鋹之事。很快,一封由南唐知制诰写成并由李煜亲盖南唐御玺的国书,送至南汉君王刘鋹手中。
国书下后,李煜还不放心,他决定以自己私人名义再写一份书函给刘鋹。
这封信没有国书写得那样正式;相反,它写得十分委婉诚恳,感情真挚。李煜的信笺是由当时还十分恭顺谦卑的江南大才子潘佑代笔的,但句句都说出了李煜的心声:
煜与足下叨累世之睦,继祖考之盟。情若弟兄,义敦交契。忧戚之患,曷尝不同。每思会面而论此怀,掌而谈此事。交议其所短,各陈其所长。使中心释然,利害不惑;而相去万里,斯愿莫伸。凡于事机不得款会,屡达诚素。冀明此心,而足下视之。谓书檄一时之仪,近国梗概之事,外貌而待之,泛滥而观之。使忠告确论如水投石,若此则又何必事虚词而劳往复哉?殊非宿心之所望也。
今则复遣人使罄申鄙怀,又虑行人失辞,不尽深素。是以再寄翰墨,重布腹心,以代会面之谈与抵掌之议也。足下诚听其言如交友谏争之言,视其心如亲戚急难之心。然后三复其言,三思其心,则忠乎不忠,斯可见矣。从乎不从,斯可决矣。
昨以大朝南伐,图复楚疆。交兵已来,遂成衅隙。详观事势,深切忧怀。冀息大朝之兵,求契亲仁之愿。引领南望,于今累年。昨命使臣入贡大朝,大朝皇帝果以此事宣示曰:‘彼若以事大之礼而事我,则何苦而伐之;若欲兴戎而争我,则以必取为度矣。’
见今点阅大众,仍以上秋为期。令敝邑以书复叙前意,是用奔走人使,遽贡直言。深料大朝之心非有惟利之贪,盖怒人之不宾而已。足下非有不得已之事与不可易之谋,殆一时之忿而已。
观夫古之用武者,不顾小大强弱之殊而必战者有四:父母宗庙之仇,此必战也;彼此乌合,民无定心。存亡之机以战为命,此必战也;敌人有进,必不舍我。求和不得,退守无路。战亦亡,不战亦亡。奋不顾命,此必战也;彼有天亡之兆,我怀进取之机,此必战也。今足下与大朝非有父母宗庙之仇也,非同乌合存亡之际也。既殊进退不舍,奋不顾命也,又异乘机进取之时也。无故而坐受天下之兵,将决一旦之命,既大朝许以通好,又拒而不从,有国家、利社稷者当若是乎?
夫称帝称王,角立杰出,今古之常事也;割地以通好,玉帛以事人,亦古今之常事也。盈虚消息、取与翕张,屈伸万端,在我而已,何必胶柱而用壮,轻祸而争雄哉?且足下以英明之姿,抚百越之众。北距五岭,南负重溟。籍累世之基,有及民之泽。众数十万,表里山川,此足下所以慨然而自负也。然违天不祥,好战危事。天方相楚,尚未可争。恭以大朝师武臣力,实谓天赞也。登太行而伐上党,士无难色;绝剑阁而举庸蜀,役不淹时。是知大朝之力难测也,万里之境难保也。十战而九胜,亦一败可忧;六奇而五中,则一失何补!
况人自以我国险,家自以我兵强。盖揣于此而不揣于彼,经其成而未经其败也。何则?国莫险于剑阁,而庸蜀已亡矣;兵莫强于上党,而太行不守矣。人之情,端坐而思之,意沧海可涉也。及风涛骤兴,奔舟失驭,与夫坐思之时盖有殊矣。是以智者虑于未萌,机者重其先见。图难于其易,居存不忘亡。故日计祸不及,虑福过之。良以福者人之所乐,心乐之,故其望也过;祸者人之所恶,心恶之,故其思也忽。是以福或修于慊望,祸多出于不期。
又或虑有矜功好名之臣,献尊主强国之议者,必曰:‘慎无和也。五岭之险,山高水深。辎重不并行,士卒不成列。高垒清野而绝其运粮,依山阻水而射以强弩。使进无所得,退无所归。’此其一也。又或曰:‘彼所长者,利在平地。今舍其所长,就其所短。虽有百万之众,无若我何。’此其二也。其次或曰:‘战而胜,则霸业可成;战而不胜,则泛巨舟而浮沧海,终不为人下。’此大约皆说士孟浪之谈,谋臣捭阖之策。坐而论之也则易,行之如意也则难。
何则?今荆湘以南、庸蜀之地,皆是便山水、习险阻之民。不动中国之兵,精卒已逾于十万矣。况足下与大朝封疆接畛,水陆同途。殆鸡犬之相闻,岂马牛之不及?一旦缘边悉举,诸道进攻,岂可俱绝其运粮,尽保其城壁?若诸险悉固,诚善莫加焉;苟尺水横流,则长堤虚设矣。其次曰,或大朝用吴越之众,自泉州泛海以趣国都,则不数日至城下矣。当其人心疑惑,兵势动摇,岸上舟中皆为敌国,忠臣义士能复几人?怀进退者步步生心,顾妻子者滔滔皆是。变故难测,须臾万端。非惟暂乖始图,实恐有误壮志。又非巨舟之可及,沧海之可游也。然此等皆战伐之常事,兵家之预谋,虽胜负未知,成败相半。苟不得已而为也,固断在不疑;若无大故而思之,又深可痛惜。
且小之事大,理固然也。远古之例不能备谈,本朝当杨氏之建吴也,亦入贡庄宗。恭自烈祖开基,中原多故。事之大礼,因循未遑。以至交兵,几成危殆。非不欲凭大江之险,恃众多之力。寻悟知难则退,遂修出境之盟。一介之使才行,万里之兵顿息。惠民和众,于今赖之。自足下祖德之开基,亦通好中国,以阐霸图。愿修祖宗之谋,以寻中国之好。荡无益之忿,弃不急之争。知存知亡,能强能弱。屈已以济亿兆,谈笑而定国家。至德大业无亏也,宗庙社稷无损也。玉帛朝聘之礼才出于境,而天下之兵已息矣。岂不易如反掌,固如泰山哉?何必扼腕盱衡,履肠蹀血,然后为勇也。故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又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又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此圣贤之事业,何耻而不为哉?
况大朝皇帝以命世之英,光宅中夏。承五运而乃当正统,度四方则咸偃下风。猃狁、太原固不劳于薄伐,南辕返旆更属在于何人。又方且遏天下之兵锋,俟贵国之嘉问,则大国之义斯亦以善矣,足下之忿亦可以息矣。若介然不移,有利于宗庙社稷可也,有利于黎元可也,有利于天下可也,有利于身可也。凡是四者无一利焉,何用弃德修怨,自生仇敌。使赫赫南国,将成祸机。炎炎奈何,其可向迩?幸而小胜也,莫保其后焉;不幸而违心,则大事去矣。
复念顷者淮、泗交兵,疆陲多垒,吴越以累世之好,遂首为厉阶。惟有贵国情分逾亲,欢盟愈笃。在先朝感义,情实慨然。下走承基,理难负德,不能自已,又驰此缄。近奉大朝谕旨,以为足下无通好之心,必举上秋之役,即命弊邑速绝连盟。虽善邻之心,期于永保;而事大之节,焉敢固违。恐煜之不得事足下也,是以恻恻之意所不能云,区区之诚于是乎在。又念臣子之情,尚不逾于三谏。煜之极言,于此三矣。是为臣者可以逃,为子者可以泣,为交友者亦惆怅而遂绝矣。
这封长信很长很拗口,相信性情暴戾的刘鋹是没有耐心认真看完,也没有闲情逸致听潘大才子絮絮唠叨。读者如果细心阅读,那对当时南唐所处的形势及南唐君臣逆来顺受的心态,可以把捏得当且理解精确。
刘鋹接到这封信后,果真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李煜无耻,一无是处。他直接将李煜派来的使臣龚慎义囚禁下狱,一气之下又怀着满腔愤恨写了封绝交信令龚慎义之子带回南唐,交予李煜。
李煜望着龚慎义之子带回来的绝交信,呆立了半晌,最后痴痴地说了句:“完了。”
他说的是南汉,南汉被刘鋹一搅和,当真要亡国了。
诏令下,宋征伐南汉
刘鋹拒绝就此罢兵并臣服宋朝后,李煜即刻派遣使臣报告赵匡胤。并附上自己和刘鋹的往来信件,据此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诚,绝无半丝对不起宋朝的地方。
赵匡胤见了刘鋹在信中的嚣张气焰,气急败坏,很快决议发兵攻南汉。
赵匡胤命潘美为贺州道行营都部署,尹崇珂为副都部署出征南汉。次年二月,潘美攻克英州(今广东英德)和雄州(今广东南雄),进兵至距广州城仅十里之遥的双女山下。此时的刘鋹早已嚣张不起来了,他不得已狼狈逃窜。刘鋹紧急征集了十余艘船舶,船上满载珍宝重器和如花美眷,准备出海逃命。可惜,狗急跳墙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最令刘鋹气恼的是,这批满载美女珍宝的大船,被他养的一大批宦官给劫走了。船被盗走,他再怎么想走也走不了了。可刘鋹也是倔强牛脾气,他很快自己动手扎竹筏,妄图逃脱宋兵的天罗地网,可惜老天爷不眷顾他。当夜,潘美便命大批兵士纵火将刘鋹新建的竹筏烧为焦土。刘鋹在一片火光中出现,整个人面色也如焦土。
刘鋹被押送至汴梁,又卖起乖来了。当初李煜劝奉其好好服从宋朝的话,此刻被他拿出一句句在赵匡胤面前鼓吹说赵匡胤是“命世之英,光宅中夏,承五运而乃当正统,度四方则咸偃下风”。又说宋朝处于“封疆接畛,水陆同途”的有利地位,实在是有一统天下的福相,是天意。
这人在给赵匡胤拍马屁的同时,也给自己找台阶下。他把罪名都推到龚澄枢和李讬身上,甚至厚颜无耻地对赵匡胤说:“在国时,我是臣下,澄枢才是国主。”
为了讨好赵匡胤,刘鋹还特地用珍珠制成鞍勒,做成戏龙之状献给赵匡胤。当时赵匡胤对群臣说:“倘把这些心思用于治国,岂至亡国乎!”
有一次,赵匡胤单独召见他,赐他一杯酒。他想起赵匡胤素喜用毒酒鸩杀臣下,又想到赵匡胤要解救南汉黎民百姓的誓言。心里诚恐,不敢接下酒喝。宋太祖见他胆小如鼠的模样,心里顿觉畅快,笑着坦言:“朕素以赤心待人,爱卿何惧?”便自己将所赐之酒饮下。刘鋹心里惭愧,也更加危言危行了,赵匡胤耳根因而也清静了不少。
刘鋹的表现虽然不为人所齿,但他确实处处保全自己。亡国后并未因此丧了性命,并得到很好的终老。宋平定江南后,将刘鋹改命左监门卫上将军,又封为彭城郡公。宋太宗即帝位,再改封其为卫国公。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刘鋹去世。又被赠授太师,追封为南越王。一个亡国之君能做到如此地步,也算不容易。
这和将来的李煜,那是多大的对比呀!李煜是单纯的文人,他纯粹,纯粹地享乐,纯粹地哀伤,纯粹地抒愁。刘鋹虽是帝王,可他毕竟身上带着劣性。他享乐,他保命,他玩命,他也要小命。这就是二人最大的不同,也造就了二人命运的不同!
此时的赵匡胤想起远在南唐的李煜,抠着指头细数着说:“下一个,该是你了吧?”
他随即将不仅前给他带来长江水文图纸的樊若水(不对,应该称为“樊知古”了)诏入宫中。赵匡胤见了樊知古,细细地打量了他一番。直看到樊知古不好意思,才开口道:“爱卿在汴梁可过得好?”
“好,好!”樊知古见宋太祖如此关怀他的生活,感激涕零。过得再不适应,也当适应了。其实樊知古的生活的确过得不错,他不仅进士及第,还被赵匡胤授予了舒州军事推官的官职,负责搜集南唐军事情报。
樊知古想起自己今日成绩,心里真为当初自己的决断感到英明神武,为自己认得这样一个识才惜才的主子感动庆幸。
赵匡胤心思细密,见樊知古答应时目露哀色,又试探着问:“爱卿可还有心愿?朕定当许你!”
樊知古见赵匡胤一语道破自己的心思,惊愕之余忙跪倒在地,将自己憋了近一年的心思倾吐而出。
“臣的确有不情之请。”他言辞恳切,对着赵匡胤道:“臣长居舒州,虽和池州隔江相望,可臣终不得再见家人。陛下待臣有知遇之恩和再生之德,臣虽期盼与家人团聚,但决计不敢误了陛下大事。”
赵匡胤听了樊知古所言,居然轻笑了声,他眯缝着眼对樊知古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朕定当全你心愿,你尽可归去待妻儿老母来与你相见!”
“陛下……”樊知古不敢置信,这他怎么敢想呢?他是南唐通敌叛国的罪人,是罪无可赦的叛国贼。他的祖国和他的陛下,还会保全他的妻儿父母吗?
樊知古不敢肯定,也害怕去想。
赵匡胤令他退下,随即派遣使臣入南唐见李煜,要其将樊知古家人送往汴梁。
李煜接到宋朝使臣所提要求后,心里倒抽一口气,他怕樊知古的家人已经不在了。
当然,李煜这样担心不是糊涂到连自己也记不清是不是杀过樊知古的家人。他担心的是南唐群臣不履行当日他的不杀之令,暗地里把樊知古的家人给做了。当时南唐群臣那个义愤填膺且沸反盈天呀,口口声声说要诛杀樊知古家人,诛灭他的家族!
官差来报,樊知古家人都安在。李煜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总算对赵匡胤有个交代了!
李煜暗念了几句:“多亏佛祖保佑,如果当初煜一时冲动,犯了杀戒,今日怕是无法向宋交代了。”
李煜心里知晓樊知古可恨,可他也不能因为樊知古一人,开罪了整个宋朝。李煜小心谨慎地侍奉叛国奸细的家属,不日又遣使携带珍品,专车护送至樊知古处,并差人报赵匡胤。
赵匡胤对李煜的这一表现很是满意,望着樊知古所赠的长江图,他心想自己该得到的是不是应该更多些?
猫和老鼠的游戏越来越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