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现在活跃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有两股力量。一股力量在做传统产业,另一股力量在做新兴产业。潮商的传统情结与现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水乳交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时期,新一代潮商率先学会用虚拟的交易平台,把无地域公司办得有声有色;学会了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本赚外国人的钱。他们的成就,令社会各界所瞩目。曾几何时,老一代潮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无论是生意市场还是社交范围,都主要局限在华人社区。但进入21世纪之后,新一代年轻潮商开始融入欧美、日本等非华语世界。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善于运用当地语言和现代营销方式向人推介产品、品牌,成为助推华人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股新锐力量。
在这个被比尔·盖茨称为“以十倍速前进”的时代里,传统的经济伦理将因为新经济的逐步完善而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商业图腾,潮商也同样面临着价值观念的重整。
如何将这两股力量整合好,将决定未来潮商以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
对潮商而言,这意味着旧有传统与旧经济环境艰难磨合和奋起突围。仅靠几个新潮商的个体力量不足以擎起一个商帮的精神大旗。潮商需要的是整体的繁荣,才能再次光耀于世界经济舞台。这既是这个商帮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球化经济浪潮冲击下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许多人看来,潮汕人是一个独特和矛盾的群体,他们既有开放的海洋意识,又保留着完整的古代中原文化。由于语言与风俗习惯的文化认同,潮汕人走到哪里都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而这个圈子,是非潮汕人很难进入的。这种排他性的存在,加上本地独特的语言文化,使得外地商人很少能安心在汕头立足,更难以做大做强,不能与潮商形成良性共生。在用人方面,潮商会首选潮汕人,在潮汕人中会首选同乡人,在同乡人中会首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种封闭性和排他性,至今依然对很多潮商颇有影响,并造成种种负面结果。
受传统文化影响,潮商历来喜欢独自经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虽然有的企业老板做的很大,但一般都是独自经营或家族经营,很少有超出三人以上的合作,团队式的创业更是鲜见。潮商观念上还存有“朋友易做,伙计难合”的顾虑,已经做大了的潮商,自以为不需要也不想和别人合作,甚至把合作视为麻烦。这无疑使得潮商在全球化浪潮下失去了一些商业机会,也影响了潮商品牌和整体形象的树立。这一点,应该学习合作起来像快速反应的温商。
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化时代,广泛的合作已经不仅是出自直觉的判断,更成为一个源于现实的必由之路。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在这样一个相互开放、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日益加深的时代,新潮商必须寻求有效利用资源,共享资源的智慧,加强合作,实现共赢,这是新潮商的明智抉择。
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是商帮崛起之利,也可能是商帮衰落之弊。厚实文化底蕴是本土潮商强大的根本。
很多潮商白天忙业务,晚上搞应酬或者陪家人,到处都热热闹闹的,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种浮躁的心态,对于一个商人甚至企业家而言,显然有着很多弊端。毕竟,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潮商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时常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质,拓宽视野和胸怀,才能避免被社会和市场所淘汰。
除此之外,潮商还要有包容的智慧、专注的精神和超前的意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潮商也应继承老一辈包容的智慧,心宽天地宽,事业才能做得更大。同时克服狭隘的小农意识,若什么赚钱做什么,企业投资往往分散而杂乱,多元化却不成体系,无法构建起自己的主业,没有核心竞争力。
超前的战略眼光是潮商精神的指针,它指导潮商办企业抛弃重贸易不重实业的浮躁心理。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咬定青山不放松。
潮商给人的印象一向是商人多,企业家少,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更少。企业发展到今天,能否成为品牌更多在于持续经营能力,而不是赚钱能力。论赚钱能力,很多潮商在这方面无可匹敌,但做企业就未必了。
企业品牌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是寿命,也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握未来的命运,比拥有现在的辉煌更重要。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潮商认识到企业品牌的重要性,正在转变观念,寻求出路。现在,潮州已获得“中国瓷都”,揭阳成为“亚洲玉都”,汕头的峡山、两英、陈店分别获得“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内衣名镇”,澄海区获“中国玩具礼品城”和“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潮汕本土的诸多区域品牌效应已经得到显现。
在今天,世界各地的潮州人都在路上,他们像一棵棵大树经正经受着经济全球化风雷的考验,在和平竞争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古老的潮汕文化与顽强的潮商精神都在进行与时俱进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