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嘉诚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清代儒将左宗棠的家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被李嘉诚奉为座右铭,也是李嘉诚贯穿一生的信念。
2006年8月30日,在长江实业集团业绩公布会上,李嘉诚宣布把他私人持有总值约24亿港元的长江生命科技股份全部捐给李嘉诚基金会,并承诺未来还将有巨资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会少于我财产的三分之一”。据2007年初《福布斯》的保守统计,李嘉诚身价至少230亿美元。三分之一就是77亿美元,这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
也许有人会奇怪,李嘉诚还有两个儿子,按理财产都该留给子孙,怎么如此无私地给了非亲非故毫不相干的人?其实,李嘉诚自有对财富的独到感悟。少年时,他亲眼目睹了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的困境,李嘉诚比任何人都渴望财富。成为百万富翁后,他也曾追赶上流社会的时尚潮流:戴名表,开豪车,买游艇,购豪宅。但是当他什么都拥有后,他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快乐,28岁就拥有了两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他并不满足于此。李嘉诚不喝酒、不赌博、不去舞厅,更不赞成挥霍,他在深刻思考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人不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没有钱一点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将来有机会,能对社会、对其他贫穷的人有贡献,这是我来到世上可以做的。”
李嘉诚多次公开表示:“财富到某一个数字,衣食住行都无虞,握在手里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舍、有爱心的话,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顶多就是遵照华人的传统观念,一代交给一代,如此而已。但如果能将建立社会的责任,看得与延续后代一样重要,选择捐助财产有如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日一念之仁,就会为明天带来更多的希望。”
1978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了解到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无处栖身,李嘉诚彻夜难眠,他立即写信给家乡政府,主动提出捐建“群众公寓”,并捐资590万港元。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看到贫困破旧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有如此惊人的差距,看到路边衣衫褴褛夹道欢迎自己的乡亲,李嘉诚潸然泪下。回到香港,他主动找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庄世平,向他表达自己报国的心愿。当时庄世平正在为兴建汕头大学筹集资金四处奔走。李嘉诚闻讯后表示:“关于创办汕头大学的事,刻不容缓,就让我先带个头吧!相信以后会有人跟着来的!”当问到办一所大学需要多少钱时,庄世平告诉他办汕头大学也许会是个无底洞,钱当然越多越好。李嘉诚不假思索道:“那我就先出3000万吧!”
对汕头大学,李嘉诚不是捐款了事,他更倾注了心血。1982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加上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香港信心危机,香港股市地产暴跌,导致长江实业的赢利锐减,整个香港业界更是一片惨淡。一时间,潮汕地区关于汕头大学要倒闭、李嘉诚自身难保不会继续拿钱建校的流言四起。有一些人还跑到汕头大学基建工地,看看是不是停工了。事实上,李嘉诚继续追加投入,并表示汕头大学创办成功与否,比他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都重要,创办汕头大学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应尽之责。
1983年秋,汕头大学首期工程完工,并首次招生。校园建筑这个硬件是上去了,可是软件跟不上。这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于是,李嘉诚写信向邓小平求助。邓小平接见了李嘉诚并亲自批示,调一批优秀教员去汕头大学执教。李嘉诚还从加拿大和香港聘请名师,担任汕头大学各学院院长,甚至把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舒兹也请来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李嘉诚,决心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拥有一个比自己更高的人生起点。
李嘉诚为创办汕头大学不计名利。有关领导想以李嘉诚和他父亲李云经的名字为某幢建筑命名,被李嘉诚婉言谢绝了。
在筹建汕头大学的同时,1980年,李嘉诚在香港成立了基金会,所有基金都来自他的私人捐款。看到潮州乡亲生病得不到最好的救治,李嘉诚内心很不安,拿出2200万港元,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嘉诚基金会先后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孔子基金会、北京炎黄艺术馆、汕头市、北京第11届亚运会捐款。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的轨迹。在我国,李嘉诚基金会参与了大西北振兴计划,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安装义肢、就业计划。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以来至今捐款已超过百亿港币,其中90%用于教育和医疗,超过九成的捐助资源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内地。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吃早餐时在广播里听到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的消息,他马上致电长江实业及其他公司的首脑,取得共识后,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港灯、嘉宏四公司的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数日后,李嘉诚得知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又以个人名义捐500万港元给汕头市政府。
人们都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以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为旗舰“聚财”的事业,另一个是以基金会为旗舰“散财”的事业。李嘉诚本人认为后一个事业是他毕生努力的长远事业,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做更有系统的资助,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我跟家里人讲,这个基金会要永远留下,如果我今天离开人世,基金会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来,很快就会比我现在捐的钱还要多。”
外界都在猜测:李嘉诚到底捐了多少钱?李嘉诚不肯透露,别人难以估计,因为香港法律允许基金会可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可以在其基金会内滚存,所以李嘉诚基金会规模恐怕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关于基金会的未来,李嘉诚也曾有过矛盾和纠结,毕竟他也是凡人。
2003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李嘉诚想到基金会的未来,彻夜未眠。自己年事渐高,基金会还要无止境地运作下去。而无止境地运作,就需要有一大笔资金做基础,才能钱生钱,做更多的事。他担心,这样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75岁的他再次失眠,他在斗争自己几十年辛苦的血汗钱都拱手送给了不认识的人究竟值不值得,儿孙们能理解吗,他不愿意子孙后代再重新经历他所遭受的苦难。一边是骨肉至亲,一边是一生的志愿,他感到充满矛盾。突然,他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有两个儿子,而是有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名正言顺了。心念一转,豁然开朗。
不久以后,李嘉诚对外界透露了自己的想法:“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赫斯基之外,我将五十多年的积蓄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世上。我庆幸自己能做出这个正确决定,一夜无眠也是值得的,绝不会后悔。”
当李嘉诚第一次向人提起自己有了第三个儿子时,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还误以为他老年得子。
李嘉诚的新鲜做法给其他企业家甚至外国的同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他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家都认同他“第三个儿子”的想法,并已向社会捐出大笔款项。有一次在英国,一位印度大企业的领导人对李嘉诚说:“你这样做,为我带来了很深刻的感悟。”
2005年,李嘉诚将私人投资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持股出售,所得港币78亿元全数捐给了基金会,而且全部是缴税后捐出。同时,李嘉诚还订了一条规矩:基金会所有收益,不可以为李嘉诚本人及家族成员或基金会任何成员或董事,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
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将唯一的“特别荣誉奖”颁给了李嘉诚。“在与贫穷的角力中,他开始了人生。凭借超人智慧,他缔造了财富王国。他穿着旧皮鞋、戴便宜手表,却把480亿元财富弹指挥向民间。他用行动诠释财富的真谛——兼济天下。”这几句颁奖词正是李嘉诚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