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要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李嘉诚谈到他的投资哲学时,与巴菲特的“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需要恐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与从不涉足高科技产业的巴菲特不同,李嘉诚从不排斥所有的赚钱机会。
2002年,在欧洲电信公司纷纷推迟或放弃3G(3rdGeneration,第三代数字通信)的背景下,李嘉诚宣布进军欧洲3G市场。当时欧洲3G正是“四面楚歌”的时候,很多运营商都是负债经营,有的甚至停止了3G领域的投资转向其他。权威专家断定欧洲3G进入了一个泡沫时代,3G市场就是一个“雷区”,而3G牌照也被视为“烫手的山芋”,业界都认为李嘉诚此时进入无疑是冒险之举。李嘉诚却对3G的潜力和前景信心十足。他表示,假以时日,3G业务将成为和记黄埔旗下最大、最赚钱的业务。
接下来,和记黄埔先后成功投得英国、意大利、瑞典、奥地利、丹麦、以色列、中国香港和爱尔兰的3G牌照。
在世人眼中,李嘉诚一向稳扎稳打,善于把握商机,很少有失败的投资,他最拿手的就是人退我进,人弃我取。在低潮期以低价入市,到高峰期再高价脱手,这是李嘉诚百战百胜的绝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谈判,香港前途不明朗的时候,英资“置地”集团急于出售“港灯”,李嘉诚在1985年1月果断出手,收购“港灯”34%的股权。6个月后,趁“港灯”股价回升,他出售10%股份,成功套现,净赚21.8亿港元。1993年,李嘉诚购入英国移动电话公司Rab-bit,并改名为Orange(“橙”),开始了艰难的经营,当时许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该项目。短短的几年后,Orange一跃成为明星企业。正当公司如日中天时,李嘉诚却把Orange转手卖给一家欧洲电信公司,净赚1180亿港元,缔造了一个让人称奇的“卖橙神话”。
在香港,投资者对李嘉诚达到迷信的程度。一听到李嘉诚要入市,就认为这是大市即将反弹的征兆,都纷纷注资采取行动,认为跟在超人身后,肯定亏不了。以致后来李嘉诚的Tom。com在香港上市,股民认购的队伍竟排出数百米。
虽然李嘉诚对3G的前景乐观,但也非蛮干,而是理性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这项业务不成功,究竟会对公司有什么影响;现金流能否承受得起。他甚至已经计算好了未来几年里,和记黄埔最好和最差的经营状况各是什么样子。当竞标营业执照的成本过于高昂,超出和记黄埔的预算时,李嘉诚就会选择退出。为此,他事先给德国的牌照设计了价格底线。结果,以83.9亿欧元购得牌照的费用的确远远超出和记黄埔的预算,所以李嘉诚退出了竞标。
竞标气氛再热烈也不能超出公司预算底线,这个竞标原则从李嘉诚30岁时一直坚定执行。在竞标土地时为克制冲动,李嘉诚制定了左手按右手的方法:他两只手握住,心中谨记自己对这块地的估值,如果高出,当自己的左手抬起竞价时,右手便按住它,右手抬起竞价时,左手便去把右手拉下。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投标成功那一刻的喜悦,而后的漫长经营过程才是成功的关键。
“如果有一个人来告诉我,今天拿你所有的财产买下一个矿,一年后价格就翻倍,就算有很多方法来保证这一点,我还是不会买,因为我知道,什么事情都可能出一点点意料不到的事情。”这就是李嘉诚稳健的行事作风。
但在3G领域,李嘉诚无疑是先行者。2003年3月10日,和记黄埔宣布注资6.5亿英镑继续发展欧洲3G业务。10月14日,和记黄埔的“3”部门与英国电信签署了1亿欧元协议,英国电信将在爱尔兰建立并运营和记黄埔的3G网络。2004年1月27日,和记黄埔在香港正式推出了3G服务。
目前,和记黄埔已在澳大利亚、奥地利、意大利、英国、以色列及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3G业务,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大半个欧洲及中亚和我国。和记黄埔因此投入的血本,仅竞投牌照就花费了102亿美元,网络建设投资则超过270亿美元。
事情没有李嘉诚想象的那么顺利,数年过去了,这次豪赌不但没有再现当年的“橙”奇迹,还拖了和记黄埔的后腿。
事实上,李嘉诚自2000年进入3G市场后,和记黄埔至少投入了250亿美元。经过数年的经营,和记黄埔现在已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G牌照,覆盖欧洲大多数国家。经过宣传和推广,用户数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收益和巨额的投入显然不成比例。更糟糕的是,受制于手机终端、下载速度慢等缺陷,和记黄埔的3G服务消费者并不买账。数据显示,和记黄埔在2007年上半年,其3G业务就亏损了113亿港元。多年付出,一点回报也没看到。近一两年来,亏损情况有所好转。尽管和记黄埔旗下的3G业务仍然是导致其赢利大幅减少42%的“罪魁祸首”,但这次李嘉诚终于看到了3G业务盈亏平衡的曙光,预计2011年将实现扭亏为盈。
李嘉诚在3G上的“勇往直前”,也给了全球3G以信心和力量。在欧洲,除了Vodafone、H3G、Orange等已经推出3G服务的运营商之外,大部分3G牌照持有者也都纷纷效仿;在日韩,3G发展已经渐入佳境。
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并拥有独特投资眼光的亚洲投资超人李嘉诚相信,企业对电信业投资下去了,服务做好了,回报是迟早的事情。
李嘉诚不但有勇,还有谋。和记黄埔的3G业务刚刚开始,李嘉诚就清楚地知道,3G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其频段利用率高,提供的大通道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语音通信,3G发展仍然要以语音业务为第一位。因此,2003年8月,和记黄埔英国“3UK”宣布大幅下调其语音通话费用,以拓展3G市场。
高超、灵活的资本运作也是和记黄埔在3G进程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关键。从卖Orange开始,李嘉诚的每一仗都打得很漂亮。
2003年,李嘉诚宣布出售MMN电讯和沃达丰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币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来自中国香港的李嘉诚是他们的一个强劲对手。
2005年5月,和记黄埔以1.2亿英磅的价格,向日本NTTDoCoMo回购其持有的和记黄埔英国3G的20%股权,同时也向荷兰KPN收购其持有的和记黄埔英国3G股权,共实现了账面赢利94亿港元。
2005年7月,通过私有化和记环球电讯,和记黄埔获利11.5亿港元。
2005年底,和记黄埔以100.95亿港元的价格将旗下和电国际19.31%的股权出售给埃及移动运营商Orascom Telecom,获得一次性赢利74亿港元。
几次成功的投资让李嘉诚赢得了善于逆向豪赌的美名,但这次押宝手机市场,李嘉诚却有着不得已的苦衷。早日使3G告别亏损始终是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李嘉诚希望这次进军手机市场能挽救3G的命运。
其实,和记黄埔造手机,并不是想依靠手机来挣钱,而是想凭借手机把用户聚集到身边,让他们在和记黄埔的3G网络上进行体验,依靠服务来挣钱。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进入手机市场只是其电信运营战略中的一步棋而已,主要目的是聚集和记黄埔的手机用户,为目前还没有实现赢利的和记黄埔3G打基础。
也许,3G就像一碗热豆腐,它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信心。心急的人很难吃下肚,显然这个耐心需要强大的实力支撑。不过,如果观念是有前瞻性的,并且在实践之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即使过程比想象中漫长、坎坷,仍然会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