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25日,夜。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1楼会议室里,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李嘉诚,正在这里举行一次最激动人心的记者招待会。
会上,李嘉诚兴奋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这是李嘉诚自己认为他在创业生涯中最成功、最动人、最值得骄傲、最漂亮的一次战役。而这也代表着李嘉诚从众多的塑胶产品商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资本运作“大鳄”。
虽然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了第一桶金,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巅峰过后就是低谷,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依靠生产塑胶玩具,李嘉诚成功地避开了塑胶产品滞销这一危机,同时他开始把目光投入到更广阔的资本市场中。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涉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低沉。但是,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是个商机十足的国际都市,土地在不久后必将升值。他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了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期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正式挂牌。股票上市仅一天,就升值一倍多,最后不得不抽签决定谁是长江实业的股东。但此时的李嘉诚反而冷静下来,他再三强调,要用99%的时间预防失败,用1%的时间谋划成功。他知道股市瞬息万变,公司的业绩才是投资者真正信赖的基础。当香港浮躁之风日盛,卖菜大妈都拿钱去炒股的时候,李嘉诚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稳健经营房地产业,当1973年大股灾发生时,李嘉诚并没有受到损失。
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照耀在香港上空的长江实业这颗新星,就以其熠熠的光芒令世界为之瞩目。
1977年,看准香港地产即将出现黄金时期的李嘉诚,在面向企业高层的业务报告中特别强调:“1977年香港的经济及一般工商业仍将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将逐渐上升。”
在股东特别大会上,李嘉诚做出了集资的决定。将法定资本原来2亿港元增加至3亿港元,也就是增加股票面值,每股2元的股份共5000万股,发行股票面值港元2元的新股2000万股,并以每股港币5.6元的价格由获多利包销,从而获得新资金1.1亿港元。
同时,李嘉诚与实力雄厚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长江实业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情况下,以合理的利息,4年内向大通银行借贷约港币2亿元的款项。
通过这两次集资,李嘉诚筹集到3.1亿元港币,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四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企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的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决定采取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由原来的13.4港元,狂升至56港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也希望争夺九龙仓。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直捣龙门。于是,就有了接下来这场香港商界史上著名的秘会。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嘉诚和包玉刚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会晤。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文华酒店正是怡和旗下产业,然而现在,这两位仁兄却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密谋起“怡和旗舰”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包玉刚猜想他一定有要事相商,在当时他们二人并没有多大交情,包玉刚想减船登陆,却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时,却发现李嘉诚早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实在至关重要,它的码头货仓对发展海上航运有利;它的地盘物业,又可供自己在陆地上大展拳脚。
寒暄几句后,李嘉诚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包玉刚一听:正合吾意!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包玉刚稍加思索,便知道了李嘉诚的来意,双方很快达成了两全其美的协作同盟。
对于李嘉诚来说,他以低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高价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最大的好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位置就是李嘉诚的了。这也为后来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两个同样精明的商人一拍即合。李嘉诚以3亿多的价钱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则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又经过一年的发展,1980年11月,长江实业终于成功地拥有超过40%的和记黄埔股票权。
资本市场千变万化,李嘉诚却擅长审时度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纵观他的发迹史,就是一场场以小博大的商战。在商界,并非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必须无情残酷和奸诈。相反,那些为人坦诚,富有多边共赢意识的企业家,往往能“得道多助”,取得真正的成功。李嘉诚就是通过这种智慧收购了和记黄埔,迈出了财富旅途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1981年1月1日,身为华资财团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的李嘉诚,正式出任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也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这次成功的收购兼并战,在长江实业扩张发展的里程碑中,标志着华资财团在香港的崛起,并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