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是亚洲首富,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从一个塑料花厂到今天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公司、化妆品零售集团、横跨欧亚的3G网络、日产三十多万桶石油的能源公司,建立了一个业务多元化、遍布全球的商业王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李嘉诚的商业王国始终屹立不倒,而且在不断做大做强。
1937年,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入侵中国。6月22日,也就是在“七七事变”前半个月,日军占领了潮安县庵埠镇,庵埠郭垄小学校长李云经为避战祸,带着自己9岁的儿子离开学校,返回潮州。战乱连年,使李云经深感民族之多难,他告诉自己的儿子,长大之后,一定要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家乡。这个9岁的少年在父亲期待的眼光中,认真记住了父亲的每一句话。43年后,当年的少年已成一代巨商,他重回故乡,斥资18亿元,创建了汕头大学,用行动诠释了“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这八个字。
去时少年,来时首富。他的名字叫李嘉诚。
李嘉诚童年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在其少年时期,李家便开始家道中落,到李嘉诚9岁时,家境每况愈下,只能靠亲人接济为活。1940年冬,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终于不堪忍受贫困,携家赴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当时,重镇和大道大多被日军占领封锁,海路不通,日本军舰在粤东沿海水域横冲直撞。李云经带着家人白天走崎岖的山间小路,而穿越平原地带只能在夜间行动。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十多日,终于到达香港。
也许这是李嘉诚最早的一次长途远行,全家人衣衫褴褛,背井离乡,这是未来的华人首富外出求生、求富的第一步。
李嘉诚的舅父叫庄静庵,在香港是个颇为成功的钟表商人。庄静庵只是向李云经介绍了香港的情况,只字不提让李云经来自己的公司帮忙。李云经无奈之下,只好四处奔走,但满腹才学,却在商业社会无用武之地。此时,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香港商会号召商家捐款救国,李云经看到港商动辄捐献千万元,支援前方,不禁发出了“实业亦可救国”的感叹。也就在此时,李云经对儿子李嘉诚的教育也开始改变,他要李嘉诚“学做香港人”。
李嘉诚对父亲的教诲心领神会。香港的华人流行广州话,广州话与潮汕话属不同的语系,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寸步难行。
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一门大事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因为年纪轻、记忆好,他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广州话。
然而,比学广州话更困难的是学英语。李嘉诚进入了香港的中学念初中。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中学,即使是中文中学,英文教材也占半数以上。李嘉诚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终于跨越了英语关,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英语答题解题。直到后来因为家境困难,李嘉诚才被迫辍学,但他依然自学英文。
时局渐乱,百业萧条,李嘉诚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1941年,操劳一生的父亲李云经因为长年劳累,染上了肺病,使李家的生活雪上加霜,跌入到最低谷。但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也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供日后儿子继续学习。
妻弟庄静庵知道这个情况后,“强行”送姐夫住院。李云经住到医院,仍偷偷把药钱省下来,他预感自己活不了太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
1943年冬天,李云经走完坎坷的一生,离开这动荡纷乱的世界。他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大的依赖心理,临终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的遗言。
这一年,李嘉诚14岁。
李嘉诚明白,今后必须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李嘉诚仍决定辍学,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几经辗转,李嘉诚到一家五金厂做推销员。五金厂生产的多为生活日用品,一般推销员都向杂货店推销,李嘉诚则另辟蹊径,改对酒楼和一般居民“直销”,立刻取得巨大成功,使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老板更是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赞李嘉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一件意外发生的小事,改变了李嘉诚的推销生涯。
这是一次看似普通的推销失败,一家酒楼原本订购了李嘉诚的铝桶,后来又不要了。李嘉诚知道自己这是被人“撬”了生意,于是便暗自留心。经过询问后得知,酒楼之所以反悔,是因为想使用更加便宜的塑胶桶。李嘉诚认定,塑胶桶这个“新兴商品”蕴含着更大的商机。
不久之后,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决心跳槽离去。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他仍不回心转意。
离开了五金厂的李嘉诚依然是去做推销员,不同的是,他去做了塑胶裤带公司的推销员。
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实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时,就敏感也感觉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裕阶层。后来,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上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而那时,巨额的财富也必定会滚滚而来。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塑胶产品很快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而此时占得先机的李嘉诚已经从一名业绩出色的“推销员”,晋升为公司的经理,负责企业的经营事务。
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功,20岁的李嘉诚已经不必再为生计担忧了,但不久之后,他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再次辞职。
1950年夏,辞去工作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他以“长江”为厂名,取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之意。之后一直到1955年,共5年的时间,李嘉诚一心扑在这个刚刚创建的小厂上,有成功,也有失意,甚至有过濒临破产的窘境。这是一段最难忘的时光,也许连他自己都曾经对未来感到过迷惘和犹豫,直到那个夜晚的到来。
1955年的一个夜晚,李嘉诚在工作之余,像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则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作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对商业的敏感,使李嘉诚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957年,李嘉诚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异国征途,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所以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同厂家接触,有时还为一些厂家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各类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世界各地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同年,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塑胶厂”的订单持续增长。到1964年,仅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元的利润;而“长江塑胶厂”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这时的李嘉诚也迎来了他的第一个美誉——“塑胶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