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靠卖“青方豆腐”,从一个一贫如洗的落第举人,在短短一年内,不但变得衣食无忧,而且小有积蓄。他在北京城里站稳了脚跟,每天一边读书备考,一边腌制臭豆腐。这期间,他又学会了腌制酱豆腐和白色腐乳的技巧,通过不断的配方改良,王致和酿造的各种腐乳,几乎成为当时京城的一绝,尤以“青方豆腐”(臭豆腐)最有名气。
三年后,王致和再次参加科考,结果又一次名落孙山。又过了三年,依然落第。他由此对八股取士的封建科举心灰意冷,索性一心一意做起了腐乳生意。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冬天,王致和凑钱在宣武门外的延寿寺街西路开了一家“王致和南酱园”,之所以叫“南酱园”,是因为延寿寺街位于南城,毗邻琉璃厂。他雇了几个伙计,以臭豆腐和红腐乳、白腐乳为“拳头产品”,同时也制作酱菜和一些日用调料。
到了康熙中后期,王致和南酱园的各种腐乳产品和酱菜,已经销售到华北、华中各地,并受到各地顾客的交口称赞。
“臭豆腐蘸香油,酱豆腐就窝头!王致和的臭豆腐啦……”斜阳西下的时分,北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挑着担子的小贩,用抑扬顿挫的“京片子”(老北京方言)高声叫卖。臭豆腐和酱豆腐,都是当天从王致和南酱园批发的。无论臭豆腐还是酱豆腐,价格都非常低廉,而且口味独特,备受平民百姓的喜爱,即使贫困之家,一般也能消费得起。
王致和的手艺,被他的儿子、孙子和几十名徒弟所继承。已进入暮年的王致和,把酱园交给了儿子,然后毫无牵挂地安然离世。王致和的生卒年月,正史上没有记载,一生未能科举中第、光宗耀祖,是他生平最大的遗憾。然而,他留下的酱园,历经几代人薪火相传的潜心经营,不断做大做强,在几百年以后,王致和的知名度,绝不低于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位状元,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嘉庆二十六年(1820年),王致和的后人掌握了酿制米醋的技术,并创下了“宽牌龙门米醋”的招牌,这是王致和酱园的第一次“子品牌”,百余年后,在北京、天津和华北等地,同样堪称家喻户晓。
至此,“王致和”已经成为京师地区百余年来首屈一指的腐乳品牌,在制酱领域,基本与创立于明朝后期的“六必居”平分秋色。北京城里一些其他的商人,看到腐乳和酱菜的市场潜力,于是纷纷效仿,以“王芝和”、“王政和”、“致中和”等近似的名称,和正宗的“王致和”唱起了对台戏。这些“山寨王致和”,臭豆腐的口味终究稍逊一筹,最终纷纷被王致和酱园收购。
王致和的后人,虽然已经富甲一方,但依然对“弃商从儒”的梦想念念不忘。这个先祖终其一生也没能达成的梦想,被他的一位后代实现了。
光绪年间,王致和的一位后人中了举人,随后他参加了进士考试。科举考试除了八股文之外,也考赋诗之类,这一年的赋诗,题目是《知味下车》。这位酱园世家的传人灵机一动,挥毫写下了一篇别有一番滋味的“臭豆腐诗”:
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
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
珍馐富人趣,野味穷者光。既能饫饕餮,更可佐酒浆。
餐馔若有你,宴饮亦无双,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未央。
主考官看到这首歪诗,顿时勃然大怒,区区一个商人,竟敢把“广告软文”做到考场上!他把这张试卷拿给上司过目,并要求将这首诗的作者,以玷污考场的罪名打入监牢。
这位考官的上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皮香帅”张之洞。张之洞读罢这首“臭豆腐诗”,不禁点头微笑,他对主考官说:“你先消消气,这点小事,何必动怒?再说‘知味下车’这个题目,几乎所有考生都以酒为题材,千篇一律,岂不乏味?唯有这首诗别开生面,读之饶有兴味。此人不但不可处罚,而且应该给他打高分!”由此,王致和的这位后人,不但没有吃官司,反而由此金榜题名。
而此时的张之洞,心中反复回味着“臭豆腐诗”,也想亲口尝尝王致和臭豆腐究竟是何等风味,于是,他身穿便装来到南酱园,买了一块臭豆腐,一尝果然无比爽口。从此以后,张之洞和他的不少家人,都成为王致和南酱园的常客,而且,经张之洞的介绍,很多自命清高的朝廷重臣,也对臭豆腐产生了兴趣,他们放下架子,买来臭豆腐试吃,结果不尝则已,一尝就迷上了这个口味。
王致和臭豆腐,过去近二百多年来,只是平民的小吃,不登大雅之堂,甚至为“贵人”们所鄙薄,而此时,臭豆腐的美味,迅速在朝廷上下口口相传,几乎成了一种“上流社会”的时尚。
连身居大内的慈禧,也听到了“王致和”的大名。她起初嗤之以鼻,后来禁不住李莲英的再三“诱惑”,也尝了一小口臭豆腐,那一刻,“老佛爷”频频点头,连声赞扬“真好吃”。当天,李莲英得到了一大笔重赏,被慈禧太后夸奖为“忠心可嘉”,自不在话下。
从那一天起,王致和南酱园的臭豆腐,成为大内的贡品,慈禧太后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但出身叶赫那拉家族的“老佛爷”,自以为是金枝玉叶,喜欢吃臭豆腐这种“草根食品”,在她看来,终究不符合自己尊贵的身份。于是,她为臭豆腐赐名为“御青方”,也就是“皇家的青方豆腐”。
王致和的后人欣然接受了“老佛爷”的免费广告,但无论臭豆腐还是其他产品,都丝毫不涨价,依然坚持自先祖以来代代相传的“平民路线”,以薄利多销为立足之本。无论紫禁城里的帝王还是破草屋前的乞丐,在王致和臭豆腐面前,人人平等。
“王致和”的名号,从此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珍馐。清末名臣孙家鼐与王致和的后人颇有交情,亲笔为他题写了两幅藏头对联,第一幅是“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是“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每一句的第一个字依次连读,就是“致和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