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江山易主的一年。大清王朝靠着强悍的铁血军队和一些商人的支持终于入主中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大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后,执掌朝政的摄政王多尔衮等朝廷要员,并没有忘记在关外时曾给予过他们巨大帮助的商人们,为表示感激之情,也为进一步笼络这些家产巨大的商家做后盾,顺治二年,朝廷特别召请晋商入宫,在宫内设宴款待,还亲赐他们许多贵重物品作为答谢和表彰,此外,还特赐范家张家口的房地,隶内务府籍,从此打开了范家世袭皇商的大门。
范永斗在为皇宫采购货物的同时,以张家口为腹地,向国内各大城市扩张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开拓包括布、绸、茶、粮、铁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区域。在被朝廷封为皇商后不久,他就向内务府奏请提出经营山西河东盐区与河北长芦盐区两处重大盐业经营区域的经营权。经过内务府的批准后,范家开始了迈上了经营暴利盐业的道路。这为范家的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家最辉煌的时候是在范三拔的第三个儿子范毓籛的经营掌管下。范毓籛,字芝岩,别字绍文,少年时期就特别有天赋。史料上曾这样记载他:“弱冠省父塞上,即知山川嫠塞。”可见他很早就知道山川道路的形势了。很小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在边关奔波忙碌,长期的耳濡目染,对商业贸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也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长此以往就对边境地带和蒙古范围内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和商业活动非常的熟悉。外加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以至于小小年纪就在边塞上广为人知。在蒙古贵族及商界中有很多人称他为“魁杰才”。
雍正五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正式拉开了中俄贸易的序幕。此时,已接任皇商的范毓籛正紧张地投身于运输军粮的大军中。不论是运输军粮还是进行边境贸易,范毓籛都十分重视与周围环境以及交易对象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把晋商们讲求信义的品质牢记于心。他完全具备了一个合格晋商所要求的“和为贵”、“义为先”的品质,而且在用人接物上他也有着自己的原则。当时,与范家沾亲带故的一些裙带亲戚就有很多人想投奔到他的旗下,请他给谋一份差事。他只要与这些人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就能明了这个人适合做什么事,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为其安排合适的营生。凡是他选中的人,几乎都能人尽其用。
范毓籛还经常深入具体的商贸事务中,洞察商业文化,探明市场发展的方向,然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运作。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近至直隶,远及湖北湖南,甚至是两广的大都市,所有的分号都在加速发展着。
在范氏家族祖祖辈辈的不断努力下,范家产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着,曾为清王朝大量输送军粮计百万余石,并出私财支援军饷,为清政府节省费用六百余万两,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