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夏天到了,初中三年就要毕业了,同学们都在酝酿着填报志愿。那个年代,家庭普遍都很困难,同学们都争着想考中专,以减轻家庭负担,老师还是动员大家尽可能多报普高志愿。
周晓元原来是准备报考普高的,但是他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林可福同学却改变了他的想法。林可福是地道的福州人,比周晓元大两岁,在周晓元脚受伤后,他每天都陪送上学,两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周晓元的父亲当时在单位整天忙着工作、开会和“运动”,也顾不上儿子要毕业升学的事。
周晓元填报志愿时犹豫不决地问林可福的意见,他摆出老大哥的样子说:“虽然你家庭不困难,但依你的条件还是报五年制的专科财贸学校为好,初中毕业再念五年就大专毕业了。”他接着说:“这是重点专科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福州有名的专科学校。”经同学这么一开导,周晓元毅然填报了这所专科学校。
升学考试结束后,同学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录取通知书,经常到学校向老师打听录取情况。有一天,周晓元在家里突然收到财贸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第二天他到学校打听同学们的录取情况,大家都说还没收到录取通知,原来他是第一批重点录取的。过了几天后,同学们才陆续收到录取通知。
三年的初中校园生活结束了,大家互叙友情,临别赠言,怀着喜悦、向往、好奇或焦虑不安的心情走向各自的学校,继续上学读书。
二、专科学校
新的学习环境
1960年的9月初,周晓元怀着极其激动好奇的心情踏进这所向往已久的财贸专科学校。学校坐落在仓前山的近郊。校园的大门朝北紧靠一条林阴大道,校园的东、西、南面,是一片金黄色的稻田和碧绿的菜地,微风吹来,稻谷飘香,郁郁葱葱的田野把校园紧紧围绕着。
一进校大门,是两座红砖砌成的五层教学大楼,一排并列着。教学大楼的后边是广场和两个篮球场,再后边有四五座学生宿舍楼,校园的东北角有几座老师宿舍楼,西北角是食堂和大礼堂。礼堂可以容纳两三千人。校园的正西边是一个很大的运动场,有椭圆形的田径跑道,中间是足球场,还有观礼台,校运动会等体育竞赛项目就在这里举行。周晓元环视着这座美丽的校园,心里暗暗赞叹道:“这可比初中的校园阔气多啦!”
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卢老师首先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和分班的设置。“我校是省属重点中专学校,从你们这一届开始招收四个班五年制预科生,逐步升格为大专院校。你们是预科一班。”他说,“头两年的课程基本和普通高中差不多,第三年开始上专业课程。”他接着说:“在没有正式选举班长前,先指定周晓元同学为代班长,等熟悉一段后,再正式选举班长。”说完把周晓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并请周晓元站起来,给大家认识一下。
专科学校的生活管理与中学截然不同。周晓元担任代班长开始很不适应。学校实行学费全免制,每月还有十多元的助学金,供学生吃住。星期天放假,本市的同学不在校吃饭,节余的钱和粮票,要由各班派人到食堂总务统一领出后再退给个人。每餐在食堂吃饭时,要由各班统一将饭菜领出来,再分发给个人。周晓元为了搞好班上的生活管理,指定一位叫李明喜的同学担任生活委员。李明喜手脚勤快,办事公道,也很乐意为大家服务。他还把全班分为5个小组,在食堂用餐时由各小组轮流派人领餐分菜为大家服务,逐步使班上的生活管理走上正轨。
将近一个月后,班主任卢老师请大家正式选举班干部,经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一致选举周晓元为班长,李明喜为生活季员,周晓元还担任班的团支部组织委员。
学校有一位副校长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每届新生来,学校都要安排他给新生作革命教育报告。这位老红军副校长姓赖,已有六十来岁,讲话的声音洪亮,那饱经风霜的脸庞突显出他在革命中经历的艰苦岁月。他首先回顾个人参加革命的经历,怎样从一个马夫成长为红军基层指挥员,讲述个人在长征路上所见所闻以及革命先烈们英勇战斗、艰苦生活的事迹。最后他满怀深情地说:“我过去家里穷,没念过书,深受没文化的苦,你们这一代青年在这样幸福的环境里学习,要珍惜大好时光,要努力学好本领,为将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老红军赖副校长分管学校的后勤工作,他经常深入学生食堂,帮助炊事员烧火、切菜,检查学生伙食是否足量,还到学校的生产基地指导发展副食品生产,以补贴学校食堂和学生的伙食。在那“困难时期”,学校没发生因饥荒造成的疾病,不无这位老红军赖副校长的功劳。
预科一班有五十多个学生,来自全省各地,男女生的比例大约各占一半。这些学生按语言分为三派,有福州派、闽南派和莆田派。莆田派的学生俭朴、勤劳、聪明好学,地方老乡观念最强,同学间遇到什么矛盾或争执,不管是非怎么样,他们都是抱成团护着老乡,团结一致对外。闽南派的学生中,华侨子弟多,生活富裕,讲究吃穿,在那个年代,常常会引起一些非议,他们待人接物讲朋友义气,敢作敢为。福州派的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遇事往往谨言慎行,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周晓元不属于任何一派,似乎和三派的同学都很好,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找他商量,他也会以班长的身份,从中协调处理各种矛盾,从而增强了全班的凝聚力。
风雨同舟,共渡“困难时期”
从1960年下半年至1961年这段期间,是“困难时期”最为严重的时期。由于物资短缺,副食品供应紧张,社会上普遍出现饥荒造成的“浮肿”疾病,还听说有的山区县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学校里也有个别来自农村的同学,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要求退学或休学。
学校领导根据上级指示,采取克服困难的种种措施,适当压缩部分课程,减少激烈运动,让同学们多休息,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和体力的消耗。学校还规定不经允许,不得外出,所以同学们只好待在教室或宿舍里看书和休息。
组织生产自救,轮流参加劳动。学校有片二十多亩的生产基地,平时作为学生参加劳动锻炼和教学实践的场所。在这个“困难时期”也派上了用场。各班抽调部分身强力壮的同学轮流参加劳动。这天轮到周晓元班的同学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到达生产基地后发现这里种的都是蔬菜,主要有白菜、包菜、花菜等大品种菜,菜的长势都不怎么好,有的枯萎凋谢,有的稀疏凋零,不禁有凄凉之感,也许是天气恶劣或是经营管理不好的问题吧。但同学们还是艰苦卖力地劳动着,按照生产基地的负责人王老师的要求,挑肥、浇水、除草。王老师看着周晓元娴熟的样子,就说:“看你文质彬彬的样子,干农活还是有模有样的,以前在家有干过农活吗?”周晓元回答说:“我老家在农村,小时在家有帮大人干过一些农活。”
在休息时,王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何把生产基地办好。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好多建议,总的是表示在这“困难时期”,大家普遍吃不饱肚子,最好能种些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有的说种地瓜、芋头、南瓜能填饱肚子,周晓元说北方的玉米、高粱很好种且产量高。王老师听后很高兴地说:“大家的意见很好,我要向校领导汇报后再实施。”
不久后,生产基地除种蔬菜外,还划出一部分地种地瓜、芋头,还利用田埂、路边的空地种上玉米、高粱、南瓜,几个月后就有收获了。这些杂粮、瓜菜虽然收获量不是很大,但给学校食堂和师生们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在那饥荒年代,真是难能可贵。
各班派人轮流参加食堂帮厨劳动,既能解决食堂劳力不足,又改善食堂管理,民主办食堂,走群众路线。在那物资短缺的年代,普遍实行定量供应,人们总是担心食堂克扣师生的口粮,所以学生参加食堂帮厨劳动时,除搞卫生,搬运燃料、洗碗、切菜等外,还参与食堂的管理,看师生的口粮量是否给足,伙食是否改善。
为了克服面临的经济困难,国家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一大批基建项目被迫停建下马,有的工业企业也压缩“关、停、并、转”。学校原试点的五年制预科专业班也调整为三年制的中专。周晓元所在的班改为三年制的财金一班。从第二年开始,改为主要上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课程主要有:会计原理、工业会计、财政学、国家预算、国民经济、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货币学、国家税收等。
报名参军
到了1962年,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各行各业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也蠢蠢欲动,乘机叫嚣要“反攻大陆”,并派遣小股匪特在沿海骚扰破坏,派出飞机不断对内地进行破坏。
当时备战气氛紧张而浓烈,大批的部队家属疏散到后方安全地带,城市居民进行防空演习和储存食品、饮用水等物资。
当时社会上盛传,要对反动集团采取“布袋式”战术,就是先放他们进来,然后一网打尽。在福州郊区就出现大批部队调防和布局。部队调防都是夜间悄悄地进行的。学校附近空地和运动场一夜之间突然驻扎了一批全副武装的高射炮部队和雷达站。
在紧张的备战气氛中,迎来一年一度的征兵,街上到处挂着横幅和张贴着红色标语:“服兵役是每个适龄青年的光荣义务”、“踊跃报名参加”、“我们一定解放台湾”等,学校也掀起报名参军的热潮。周晓元和所在班级的七八个同学自愿报名参军。经过初步政审,只同意周晓元和另两位同学参加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