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张爱玲的城市描写比较研究
马晖王万鹏
马晖,甘肃联合大学人文学教授;王万鹏,甘肃联合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论文摘要:如果要把老舍与张爱玲进行比较研究,应该有说不完的话题。作为当时中国的两座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老北京和大上海的代表性作家,老舍和张爱玲用他们的作品给我们保留下了这两座城市不灭的记忆,本文主要选择从老舍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各自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叙写,揭示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的深刻关系。
关键词:老舍;张爱玲;城市文学;城市文化
作者:马晖,甘肃联合大学人文学教授;王万鹏,甘肃联合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一南一北,一老一少,一男一女,老舍与张爱玲的比较应该有说不完的话题。据说张爱玲是喜欢老舍的作品的,她还曾说到她母亲坐在马桶上读新到的《二马》,笑得在地上打滚。老舍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同时代晚辈作家张爱玲的评价未见诸文字。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当时中国的两座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老北京和大上海的代表性作家,他们对彼此是充满敬意的。本文主要选择从老舍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各自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叙写,揭示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的深刻关系。
一、文化底色:老北京与大上海的文化比较
把老舍归为“京味小说”代表作家,毫无疑问是再合适不过的,这也算得上是现代文学批评的一大发明。而张爱玲被归为“海派小说”代表,笔者是不大同意的,与“海派”相比较,我更愿意称她为“海味小说”的代表。套用一句烂熟了的话语来说:北京和上海是老舍和张爱玲文学创作的息壤。
北京对于老舍而言,生于斯长于斯,这座古老城市的一切已经融入了老舍的血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北京”是老舍作品中频频出现的地名,每每用到这个词时老舍的情感都是复杂的:有骄傲又有悲哀,骄傲是为它的“老”,悲哀也是因为它的“老”:前一个“老”代表着这座城市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后一个“老”则代表着它的“出窝老”。
“京味儿”文学最大的特点便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老舍正是用这种浓郁的“京味儿”聚集其在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出了市民世俗生活所呈现的意趣风致,写出了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琐事,为当时和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进入30年代以后,五四的高潮已经渐渐远去,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南移到了上海,北京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显得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派的味道,在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老舍的创作追求的是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以及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他更看重的是在对传统的反思中如何保护并且改良传统文化。
老舍1899年生于北京,1966年逝于北京,北京是他生命的开始和终结的地方。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900多万的文字。据统计,在他89篇(部)小说的360万字里,有30篇(部)是写北京的。《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微神》这些描写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民的小说,成了他的代表作,且闻名于世。他一生还创作了42部戏剧,写北京的剧作有17部,其中最有名的属《龙须沟》与《茶馆》。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声誉与价值,直接与作品的“京味儿”即北京的地域特色紧密相关。有人说,“京味儿”凸现了他作品的浓厚民族色彩与深沉的东方格调,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文学评论家称他是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老舍先生曾在《景物的描写》一文中写道:“我们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的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还能感觉到。”“少年时代的经历,因为只有这种追忆是准确的,特定的,亲切的,真能供给一种特别的境界。这个境界使整个故事带出独有的色彩,而不能用别的任何景物来代替。”老舍:《景物的描写》,《老舍文集》第15卷,第6、237页。他的这种见解,来自他的写作实践。在他的“京味儿”小说中他都把他想象的人物、虚构的人物经历和故事置于真实的地方、真实的世俗环境之中,使读者身临其境,而获得“伟大真挚的感动力”。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情感是复杂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致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有人把老舍笔下的京味概括为三种:“传统味”、“市井味”、“乡土味”许自强:《论“京味小说派”与老舍》,《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年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32页。。“京味”又体现在老舍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可以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