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对于现代文明的关注
曾广灿
曾广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论文摘要:精神文明是都市文化发展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老舍对部分都市人群精神文明描写的剖析,探究老舍对现代文明的关注。
关键词:文化;文明;三孙子
作者:曾广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假如我们认定鲁迅是浙东绍兴文化的符号,那么我们就无法不承认老舍是京城文化的一张名片。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人文事项含蕴至丰至广的名词,中国人群社会上下五千年,从衣食住行,到政治、经济、伦理、宗教、教育、礼俗等等都在其中,这从泛文化概念理解,就是所谓中华文化。京城文化是这种文化在历史时空下的现代形态。
老舍对于京城文化的贡献在于,他竭尽一生以文艺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从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表现了京城近现代社会人群的方方面面,他的表现的成功、杰出和丰富深广性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人。所以我们可以确认,老舍是名副其实的京城文化的符号或名片。认知老舍无疑是认识京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路径。然而由于文化所含事项繁复与深广,当我们从老舍这张名片切入认知京城文化时,也只能像通过一粒砂看大千世界一样,由一两个点的切入解读窥见面;要穷尽、要全面只能是一种奢望想象。
本文所选取的是老舍对都市社会人群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关注。他通过自己的部分小说作品明确表达了他对某些人所追求、攀附和自诩的“现代文明”的看法与批评。
文明,这是一个崇高闪光的字眼,文明程度高低是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志。愚昧、落后、懒堕、野蛮……人人唾弃,文明进步永远为人们所追求、向往。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物质文明提高,要求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精神文明昌茂,一定会大大助推社会和谐与物质文明更大发展。这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大力提倡并同时狠抓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近期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老舍先生大半生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贫困、人的精神世界又被扭曲的旧社会。在广大市民和劳动人民都只能用血汗换窝窝头吃,用“梦欺骗着饥肠”的时代,似乎没有什么文明不文明可谈。但是,诚如老舍先生所说,“人不仅是这个‘肉体’的东西,除了‘肉体’,还有个‘灵魂’的存在”(《灵的文学与佛教》),就是说,人超越动物的本质标志就在于他有脑子能思考,有灵魂,有高于动物的精神表现。只是,这种精神表现又因社会人群对社会事项态度、所处地位及关系不同而呈现出高尚和低俗、圣洁与卑污的不同。我们赞赏高尚、圣洁,而憎恶和批判假丑恶。老舍先生就是用他那支如椽大笔将京城社会一大群人,特别是中下层市民阶层人群灵魂展现给人看,对他们中一些人所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和精神状态予以了鲜活的描写和批评,诸如崇洋媚外、阿谀奉承、敷衍塞责、因循守旧、灰色慵懒、追逐名利、假公济私、低级粗俗、不学无术、不讲卫生、不求进取等等,笔锋所至,无处不显示出一个伟大作家的睿智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那么,老舍是怎样看待和描写“文明”的呢?我们试图从几个例证加以分析。
“文明是三孙子”,这是老舍在小说《柳家大院》中通过算卦先生之口对“文明”屡屡发出的咒语和判言。如果说这篇小说的基本主题是表现对贫困市民群体生活命运的极大关切,那么“文明是三孙子”便是它的副主题关键词。以人伦辈分喻比,文明之崇高应在最高位置,如果落在“孙子”位置则低了三级,而沦到了“三孙子”地步则更惨,毋宁成了一句骂人的话。文明、现代文明是何等光耀的事情,老舍何以如此唾弃、不惜痛斥呢?我们姑且不说以能识两字、会看晚报而自嘲为“文明”人的算卦先生,先看看“文明”人老王。
老王大字不识,甚至连晚报都不会看,怎么称得上“文明”?原因很简单,他混的是洋事,给洋人剪草皮,是一位沾洋气的不一般的花匠。他以能够着洋人自命不凡,时常摆着“文明人”的架势派头待人接物,他把洋人、洋事与文明等量齐观。
应当看到,洋人、洋事进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国带进了一股现代文明气息;但从另一面看,洋人的“文明”侵占又时常是建立在“不文明”人的血汗之上的。老王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文明”入侵的受害者。可是老王于此无认识,相反由眼前的一点既得小利,成为三孙子“文明”的崇拜者。他卑躬屈膝,奴才相十足,因能给洋人过几句话尾巴就翘上了天,又因能给洋人太太下跪借来钱,自以为高人一等,鼻子眼睛都不在原来位置。他自恃“文明”,一手制造了儿媳妇的上吊悲剧,并将逼死儿媳妇的责任转眼嫁祸给邻居张二嫂;为了继续“文明”下去,老王又不惜卖女换钱,好再为儿子续娶。
如果说老王的“文明”带有几分本土性特点,那么老王的女儿二妞是洋人资助的工读学生,洋学生比因吃不饱长得像窝窝头的嫂子似乎更有资格“文明”。但文明并未教她进步,反使她助纣为虐,直接参与了逼死小“窝窝头”的罪行。
文明是从动物到人类的进步,文明是人自身文化精神的一步步升华,文明是人性的解放和健康发展,但是,老王的“文明”、二妞的“文明”都是人性被扭曲的文明,既害人又害己,仿佛是一杯毒酒,成为罪恶渊薮。算卦先生骂它是“三孙子”,形象而恰切。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证。
博士,是含金量何其高的诱人头衔啊!与老王、二妞的“文明”略带土著性特点不同,短篇小说《牺牲》和长篇小说《文博士》中的主人公毛博士和文博士可说是真正的“文明”人,他们是在美国得到学位,多年受美国文明浸染的“文明人”。常理的解释是头衔为博士的人在学识上要比常人有专长,有真正可贡献给社会和自己国家的真知识、良好品性。但此二人不然。留学多年并没学到真正的文明,而是只看到人家的皮相,学到了享受,学到了自私,学到“没有女人,什么也不能干”,甚至把人家的垃圾、渣滓都拿来了。毛博士,“哈佛的博士”,回国了他似乎只记得美国家家有澡盆,出门坐汽车,“除了女人和电影”,他心里什么也没有。最后结论是“他生在中国,最大的牺牲”。几年哈佛熏陶出来的毛博士念念不忘的所谓“美国规矩,美国精神”,就是“金钱、洋服、女人、结婚、美国电影”,就是在“美国精神”装饰下,要女人早睡觉,甚至把女人圈起来不让出门;至于工作业务,除了计较工薪外则稀松了了。
文博士呢,在美国留学五年,学教育行政却捞取个“美国哲学博士”头衔。他回国没有去踏实做事,而是百般钻营,不惜卑躬屈膝,利用种种手段攫取金钱和势力,先是娶了自己不爱的一位富家姑娘,接着又猎取到一个有政治背景的什么明导会的明导专员。他“一个寒士中了状元,妻财位禄一概俱全”,行动作为“不知不觉的就发出博士的洋酸味儿来”。在《文博士》中还顺便讽刺了另一位走上层路线的富家女婿——留英硕士卢平福,他钻营走私,甚至贩卖鸦片。
老舍对诸如上述由资本主义文明社会培育出来的“文明”人不但未加恭维,相反都给予了远超对老王、二妞“文明”的嘲讽与批判,他以充满喜剧色彩的笔调画出这类“文明”人的嘴脸,刻画出他们的灵魂。上世纪20年代老舍在英国及40年代在美国期间接触过不少中国的留学生,他赞美那些茹苦立志攻读的人,而对某些专为镀金留洋者则抱有极为轻蔑的态度。
再来看看第三个例证。
短篇小说《善人》中的主人公穆女士是个“文明”人——一个有家资有社会地位的阔太太,她自诩救世是她的“天职”。她为了表示自己思想开放进步,在家中树起了两块招牌:给家中两个女佣人起名,一个叫“博爱”,一个叫“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文明最响亮、最耀眼的两个标志口号,居然变为人名时时被叫喊,真是文明得可以。佣人时时被穆女士支使,何谈自由,哪里有爱存在?文明在这里变成沽名钓誉的手段,被当成可以随意树起又放下的旗子。“自由”与“博爱”被叫得越勤越响亮,越显示出穆女士追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本质,其假文明的欺人本质也更加暴露无遗。老舍还鞭挞过一位“文明”税务高官——有着博士、监督头衔的牛老爷(《牛老爷的痰盂》)。此人为讲“文明”,力倡在轿车里安装痰盂,并为此怒打办事不力的税务科长耳光。他为沽名钓誉,不惜订购大批华贵镶银痰盂分送有车族友人,然后把单据用公款报销。
对于穆女士、牛监督这样的“文明”人,老舍的笔锋嘲讽是尖酸辛辣而不留情面的。它不但有别于对略带悲剧韵味的老王、二妞“文明”的描写,而且也甚于对二位博士的批评和讽刺。
文明在某些人那里变了样,变成欺骗和不文明的同义词,老舍对此予以嘲讽与否定。但文明的本义本质是好的,是助推社会人类进步的不可少的巨大力量,老舍又满腔热情给予肯定和赞颂。他早期的长篇小说《赵子曰》中,那个充满理想色彩的青年李景纯最提倡实干,反对虚浮,自己力行,又规劝同学努力学习,做个有充分知识的“专门的人才”;《二马》中的李子荣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同样被描写成一个诚实、吃苦、肯干肯学的青年“豪杰”:“他能自己造出个世界来……只有工作没有理想;只有男女,没有爱情;只有物质,没有玄幻;只有颜色,没有美术!”短篇小说《铁牛与病鸭》和《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老舍又特别高调赞颂了两位学农的归国留学生:一位外号叫铁牛,留英学农业多年的学子。他回国实干,不穿洋服,不会跳舞,不因街上脏而堵上鼻子,不必一定吃美国产包着白纸的橘子,更不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等,不自居为学者而工作干得比谁都出色。另一位叫尤大兴,在美国学农多年,回国后被委派接办一个濒临破产的农场,实行科学管理,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很快扭转残局。老舍赞美他们学到真知识,是真正的文明,是真正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综上可见,老舍先生不断从正反两方面关注着社会人群的灵魂建设,可以说他一生就是以双十字架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他实践了他在青年时代立下的志愿:为消除旧的文化积弊与像大烟瘾样有毒的文化和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同时负起两个十字架。
悠久丰厚的中华文明血脉和明朗先进的西方文明营养融合造就了老舍厚重、坦荡而又人性十足的文化品格。平民百姓出没的京城四合院、大杂院、皇城根下的街巷茶馆胡同是成就他这种性格的文化环境。老舍对中华文明无比热爱,他的性格的大量优质质素无一不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契合;他同时接受西方文明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文化内核,但他又注意到东西两种文化的多项内容及传承吸收过程中的偏颇,如上所述作品中对社会人群中的假文明批评与批判就是例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市民群的数量迅猛增加,出国留学、旅游、工作的人员也大批增加,随之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需求就成为急迫与必需。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不能只有物质追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跟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双翼。文化学者、作家、艺术家当仁不让,投笔文化文明建设,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作为先辈作家,老舍先生不愧为后继者的榜样,他为传承中华文明呕心沥血,他熟知并赞美她;同时他关注现代文明,让优美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根且更放光彩,让现代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生长不变形,不被邪恶玷污。老舍先生毕其一生都在为京城文化繁荣和市民人群的精神健康发展百般努力,他的全部作品就是证明。
2011年9月于南开园初稿
10月修改于京城左安漪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