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天津卷)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天津卷的作文命题,承袭了近几年全国卷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和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要求就两个因素的关系来写文章。“材与非材”的话题,很容易让人想起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不同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这种话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一种东西的有用和无用存在着辩证关系。命题意向即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自己,对人生定位进行换角度思考。一个人、一件物是“材”还是“非材”,用不同的标准来判断结果是不一样的。一个老师眼里的“差生”日后成为了奥运冠军,一个品学兼优的高材生,日后却成了杀人犯、贪污犯。人们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是其有用还是无用,但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应多方面衡量。
写作思路提示
此话题适合写议论文文体。考生构思时要拟好全篇提纲,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制胜,分析要深入,注意例证、对比相结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思行文:一、考生可以联想现实社会,各行各业都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二、“有用”“无用”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材与非材”是由人们的主观需要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三、“材”与“非材”并非绝对,二者之间往往可以相互转化。
满分范文
我是檀香木
(天津一考生)
当看到我的时候,他眼里放着光,兴奋得像个新郎。我以为我终于等到了我的伯乐,我真想对他说:“珍惜我吧,我是真正的檀香木,一小块就价值连城!”可是他却看着我说:“嘿,终于找到了一棵造家具的好材料!”
天啊,我鄙视他!他不识得什么是“材”,什么是“非材”。我,被一个庸人发现了。糟糕!
我还是被砍倒了,装进了汽车。在他的院子里我被锯呀、刨呀、磨呀。我的每一片麟木飞飞扬扬散发着清香,他却只打了个“啊嚏”!
我很悲哀。现在我习惯称他为庸人。我发现:人类真的很笨,他们眼里只有钱,却发现不了真正值钱的珍宝。我还看到他家门外有一块丑石,身上坑坑点点确实丑陋无比,可是我知道,那是一块陨石,是几百年前天上一块恒星的碎片。他,那个陨石——每天低声哭泣,却总是遭庸人恶骂,骂他不成材,干占地,还那么重。
我不哭,我只为人类悲哀。当我的枝丫被扔进沟里,躯干被劈成椅子腿和木板时,我只知道我完了。这么一棵百年檀香木——我,终于被一个庸人糟蹋挥霍。
我姑且成了椅子,木板,一扇门和老人的一根拐杖……这样过了许多年,我目睹了这个人和他的朋友所做的一切蠢事。他们把西汉时期的城墙砖垒成猪圈,把可以榨成油的泡桐籽用来喂猪;他们把含铁量很高的赤铁矿以十元一车的价钱卖给外国人,我还看见那些外国人露出诡秘的笑……不仅如此,连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不放过,我看到那个庸人的小儿子聪明机警,可以把石块雕成飞马,却总是被他爸一巴掌打过去,骂他:“不成材的东西!还玩呢,还不去干活!”他所谓的“干活”就是替外国人装赤铁矿!
天啊,我看够了!不成材的是他自己!每一点点真正的好材料一经他手就变成了废品。还可能觉醒吗,庸人?
我这块檀香木也老了。当美国小矮子、1.6米的篮球健将从不成材到成为驰骋球场的明星时;当奥地利的弱孩子施瓦辛格把自己锻炼成硕士、美国州长时;当书上说一位老师将一个顽劣学生教育成“最棒的一号”时,我却只看到了和这些相反的过程,包括我自己!……
时光荏苒,庸人已去。今天,人类终于雪亮了双眼;我被洗净磨光放在展览柜中;陨石已经进了天文馆;铁矿已被保护起来。可是这已经太晚了。“我是檀香木!”我呼唤了一辈子,连庸人的儿子如今也已平平无奇。哀哉!
材,非材,可能因人而改变呀!戒之!戒之!
得分点评
考生精心选取了寓言式体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叙述“檀香木”的见闻经历,巧妙地使用大量材料,把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深刻的认识寄托于其中,引起人们对“材与非材”的价值内涵的思考,主题鲜明,灵气闪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的“檀香木”形象呼之欲出,意蕴深远。
墨迹与名画
(天津一考生)
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在画坛德高望重,久负盛名。他尤以山水画最为擅长。他的山水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不仅驰名国内,而且名扬海外,在国际美术界同样享有盛誉。
这天,钱书记和他的老伴、儿子儿媳以及五岁的小孙子特意慕名拜访山水画大师张大千,既向他求山水画一幅,也让自己的小孙子感受一下大师的文化氛围。但不巧的是张大千有事,就把钱书记一家五口安排在书房等候。
钱书记耐不住寂寞,就起身在书房踱步。他环顾四周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山水风景画,不禁为大师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口中不停发出啧啧的赞叹。忽然,张大千桌前一副未完成的习作映入钱书记眼帘,这立即引起他的兴趣,赶忙招呼儿子孙子来拜读大师杰作。钱书记捋了捋胡子,点着头说道:“果然出自大师之笔啊,名不虚传。瞧!这恢弘滂沱的下笔,这苍劲有力的收笔,非泛泛之辈所能及啊!”
儿子看到眼前不过是一块碗大的墨迹,听得他不知所云,不过他还是随声附和道:“是啊!这若有若无,似真似幻的下笔彰显老艺术家的深厚功底,它还象征着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这不正是大师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和深情讴歌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高!实在是高!”
钱书记的儿媳领着小孙子,在一旁也不甘落后,插嘴道:“依我看,这变化莫测的墨迹不正是西方超现实抽象的惯用手法吗?大师是大胆将西方绘画写实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相结合,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将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是老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升华,获得了又一次新生。儿子,你说妈说得对吗?”
小孙子不屑一顾地看了一眼“名画”,奶声奶气地说:“什么名画,不就是洒了点墨吗?我也会。”
“住嘴!”钱书记厉声呵斥道,“小孩子不懂别瞎说!”这时张大千回来了,他笑容可掬地说道:“你们的交谈我都听到了,可那的确是我洒的一片墨迹,根本不是什么名画啊!”
钱书记一家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好不尴尬。
其实,材与非材,墨迹与名画之间的甄别是靠智慧的大脑,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奉承。与其当个前倨后恭的艺术家,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个木匠来得实在。
得分点评
考生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普通人对名家盲目崇拜的故事,阐述了“材与非材的甄别是靠智慧的大脑,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奉承”的道理。文章浅显通俗,故事结尾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