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8400000020

第20章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3)

他充分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零碎时间读书,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惊人的阅读量: 其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时也读其他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

学生和教师读书,不至于如此玩命——路遥在完成《平凡的世界》后不久就死于肺功能衰竭,但这种精神很值得学习。

读书需要时间,时间哪里有?挤。时间是一个无头无尾的序列,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没有到来,可以抓得住的就是今天。我常这样想,补昨天之非,创明天之是,必须通过今天的努力。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西窗高卧的闲暇。如果等有时间才阅读,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如前所述,鲁迅先生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写作上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总结读书最佳处所为“枕上、厕上、马上”,被称为“三上读书法”,堪称利用零碎时间的典范。

看来,读不读书的关键并非是“有没有时间”,只要愿意读,时时都是好时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说得好:“阅读是不是你内心的一种需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只要是内心需要,就会有主动去读的动力,再忙也能挤出时间来。”陈子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有这样的“小时间”,它看起来很不起眼,只有10分钟、5分钟,但日久天长,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林语堂说:“什么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读,这叫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读书之本意。”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上海的地铁上,人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报刊书籍阅读,你能说这不是在读书吗?这是真正的读书,并且是自由幸福的。所以,读书要“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谈永康: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讲得更好:“多读书,读好书,用经典作品充实生活;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永远不嫌太晚。”

四、 读书不可贪多,要读深、读透、读懂

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网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中外历史上不少经典之作,比如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特的网》等,都是需要细细品位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但遗憾的是,许多读书人并不这样想,因“人有各种贪婪,有一种是对知识的贪婪,什么都想知道,最终什么都不知道”(许纪霖语)。一般来说,人们总以为书读得越多越好,所以读起书来往往不加选择,见书就读,见报就看。时间长了,发现读过的那些书,在心底竟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这种情况,我本人也有。别人提到曾经充实和温暖过自己心灵的那些书时,我却感到茫然,书中的内容只能记其一二,印象并不深刻。

是时间过于长久使我淡忘了心中的记忆?还是读书不精不求甚解,脑海中留下的痕迹太浅?直到一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以下一则寓言,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读书太贪心了,贪多嚼不烂,过目的书多,留下的营养却很少。

寓言讲的是: 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迅捷。有一天,当它看到羚羊、梅花鹿等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还快时,于是向上帝祷告,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当它心满意足地走起路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么多的脚。它要想向前挪一步,就必须集中全部精力才不至于使那么多脚互相牵绊,这样一来,它反而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读书,如果像贪心的蜈蚣一样,总恨不得自己能够博览天下所有的书籍,成为拥有渊博知识的人,殊不知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多读书,忽略对内容的理解,收效必定甚微。朱熹在论读书方法时有云:“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箭者,有五斗力,且有四斗弓,便可曳之令满,己力胜得他过。今学者不度自己力量去读书,恐自家对敌他不过。”转引自李洪峰: 蔡元培先生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说他读书有两大短处: 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并希望大家吸取他的教训,一定有许多成效。

有些人读了经典,为什么不能运用自如?我看关键是没有读深、读透和读懂。如果你读的经典能背诵下来,特别是倒背如流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实际上,读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提高我们说话的水平。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当他在演讲里能够引经据典,如果用得自然妥帖,大家都会刮目相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温家宝总理在几次记者会上面对中外媒体,引用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不仅跟他讲的主题非常贴切,也反映了我国领导人人格修养和学识魅力。

所以我说,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专心致志的。读书,历来有精读和粗读之分。在精读与粗读的关系中,精读是主要的,是核心。现代社会的人读书无非是两种,读专业之书和非专业之书。有人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专业的书必须细读、深读,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朱熹也不断提醒人们: 做学问读书,一定要耐住性子仔细理会书中的内容,千万不可粗心大意。他还说,没有明白书中的道理时,就好像有很多层东西包裹着,无缘相见,一定要今天去一层,见得另一层,明天去一层,又见得一层。将皮全去掉,才能看见肉;将肉全去掉,才能看见骨头;将骨头敲破了,才能看见骨髓。

应该说,这种层层深入的阅读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的力量不仅在于“过眼”,更在于“入心”。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意蕴,从而透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这样的读书虽然寂寞,但更多的是内心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与情怀。

据说,欧美国家原来有个传统,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母亲或父亲拿起书读给大家听,现在恐怕已经很少见了。我们通过因特网和电视接触了很多信息,这种信息获取跟持续专注的阅读行为有本质上的差异。浮光掠影的信息使我们停留于表面,而阅读则帮助我们进入更深的世界。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书,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值得精读的书并不多。古人说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有学问,按今天的理解是不可能读得完的。但是实际上古代的五车书并不多,那时候“车”是牛车、马车,而且都是一卷卷的竹简。一卷几千字,一车下来也就十万字以内,所以学富五车是可以做到的,一个人十年二十年下苦工夫,五车书就能拿下来了。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古人的一卷不是指现在的一本书,几千个字在古代就是一卷书了,今天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可以做到读书破万卷。

所以从数量上,古人读的书不一定比我们多,但他们读的是精品,不是精品的很快就被淘汰,凡是留下来的大都是好东西。余光中先生说:“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书学习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特别是理论学习,只有下苦工夫、细工夫、真工夫,才能真正学懂、弄通、会用。大凡经典,大概都不是读一遍就能懂的。经典在于重读,重读在于发现,如此循环往复,经典才能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换言之,经典如同好茶,不只是解渴,还要细品其中的意韵。我们所谓的经典书,就是各界推荐的中外名著。周国平先生说:“读书要读大师或经典之作,之所以读经典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洗礼,留下的都是精华。”这些经典书集合到一块大约上千本。如果从上千本经典书中选择五十本来读,你一辈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对这些经典书,必须专注而静心地反复阅读,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要细嚼慢咽,仔细品位,用心去感受,对其中精要部分最好能背诵。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为什么?因为好的经典作品,是前人与他人研究和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唯一不死的东西。它如同历史一样,记录着人类的昨天,描绘着人类的明天,并与时代同行,值得人们阅读、重读和珍藏。

五、 读书要善于选择

读书要选择,在今天看来,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要读到你心仪的好书,一定要做出选择。博览群书,是古人提倡的。但是今人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还是有差别的。古时候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每一篇也不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今天的书籍那么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纷涌,文章铺天盖地,这就涉及“择书”的问题。

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选择书籍呢?择书是个技术活,你所选定的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的阅读水平和价值取向。不同品位的读书趣味,不同方向的利益取向,会影响人们的读书选择。2012年3月19日《人民日报》曾刊文《领导干部应该读什么书》,披露贪官的读书菜单与他们的贪腐行为存在相当的关联度。比如,胡长清喜看《肉蒲团》、《金瓶梅》,而辽宁沈阳原副市长马向东钟情于《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招》。文章称干部读书不仅是爱好问题,更是严肃的价值观问题。看来,读书,一定要是好书。读不好的书,非但不会成长,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实,读什么书,不只是干部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从很大程度上说,一个人的读书品位,是从其择书水准开始的。这种水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关注、反复的比较。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话没错。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该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著名的比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所谓“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暴力英雄,会走上歧途;所谓“老不读《三国》”,或许是因为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老读《三国》是为贼”。

中国有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要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比较多,真知灼见比较少,书中的很多话别人其实都说过了,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如此说来,书是有等级的,是有好坏之分的。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再说,今天印刷术发达了,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的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个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译者、出版社的版本间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另外,还有内容、文字等方面,都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怎么取舍呢?余光中先生在《开卷如芝麻开门》一文中有一段论述颇为精妙: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先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之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也一定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之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之为清晰动人的哲学家。……一个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同类推荐
  • 哈耶克社会理论

    哈耶克社会理论

    【编辑寄语: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在西方自由主义或政治哲学领域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并不只在于他曾经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也不只在于他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毋宁在于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做的知识上的贡献,一如S.Gordon在评论哈耶克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哈耶克要比罗尔斯、福里德曼、熊彼特或J·克拉克更重要。甚至比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政治哲学给出综合论述的学者更重要”。
  •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是配合《文艺作品演播》一书而编写的训练教材。《文艺作品演播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专门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剧等)。秉持全面性、针对性,技巧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所选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素、文体特点、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运用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训练提示和指导。《文艺作品演播选》对训练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非常有帮助。
  •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关于文字与影像、文字文化与视觉文化、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同与异、电子文化的霸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忝列旧说,只是认为在中国的影像工业包括影像传媒中,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探讨,有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值得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认真审视。
  •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本书是一部可以同《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照来读的书。这在热销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大革命并非一定发生在一个国家的贫困时期,在经济发展较好,却导致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也可能引发革命。两个时期虽然面临的问题不同,但引起的后果却可能相同。胡适的解剖刀对准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深恶痛疾的是旧中国的种种痼疾。他主张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而历史却选择了革命。而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同样的风险,又听到了类似的主张。我们能做什么?胡适当年的思考也许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本书以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带来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的变革为背景,以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介绍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实施的内容、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等内容来探索当下中国的权利救济机制无法适应多数普通群众的低成本权利救济需求,以及基层政府建立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面临的一些问题,如队伍建设问题、提供权利救济服务的权限来源问题、具体机制建设等诸多问题。
热门推荐
  • 混沌神域

    混沌神域

    一次机遇能够改变一生。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改变一切。一国一界有其疆,混沌神域我称王。
  • 站住给本宫把钱乖乖交出来

    站住给本宫把钱乖乖交出来

    她发誓,如果知道他是皇帝,借她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跟他抢茅房,还险些把丫一脚踹进茅坑,最后沦落到这里扫落叶!她,作为一个眼里只看得到钱的顶尖杀手,性格怪异让人望而生叹—不涉及钱的时候,她是冷静、睿智、杀人不眨眼的嗜血修罗!涉及钱的时候,瞬间变为抽风、暴走、癫狂的二货女!艾玛,谁说杀手穿越之后日子过得统一牛叉?面对掌握着千军万马的皇帝,谁特么牛叉一个给我看看,被射成刺猬有木有?算了,算了,咱隐藏实力,图个清闲。可是,清闲不是那么容易的……每天对着众位主子跪来跪去;每天被众人讽来讽去;还要拿着扫把扫来扫去!KAO!老娘——忍!可当她做宫女的第一笔俸禄也被扣掉时……——他姥姥的!老娘跟你们拼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闪光灯下

    闪光灯下

    本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女从普通人变化为明星的故事。(内容中的地名、人名均不在现实中拥有,瞎编--)
  • 樱黎雪

    樱黎雪

    “姓宋的!给老娘出来!”“诶呀我说大雪碧啊,不就是吐了你一脸水嘛......""一脸?你逗我!逗我!逗我呢!?”“呃消消气昂,宝宝我马上拿水来。”“拿水干嘛?”“逗你!逗你!逗你啊!!!”“干吗呢,一大早吵死了!苏黎马上就来昂我告诉你们,雪过来,樱可过去,找你家苏黎去!”
  • 三清之我不是鬼

    三清之我不是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道,诸天浩荡荡。是背井离乡重找失去的东西,还是不闻不问继续修道。是完成师门遗愿,还是重找自身价值。深山老林的枯尸,大海深处的蛟怪,保身护体的麒麟,完好无损古墓的背后是否存在昆仑之力。这些本是与主人公毫无关系,但是出生的命格早就他的未来命运注定不会那么平静。
  • 星空超市

    星空超市

    星空超市的最强店长招小人暗害,带着自己的星空超市系统重生在地球悲剧男身上。“姑娘你想要啥?干嘛扭扭捏捏的?”“什么!你想要姨妈巾?你干嘛这么想不开,陪哥哥聊会天,给你推荐一款姨妈内裤,干爽一整天。”“大兄弟你想要把大砍刀?”“兄弟呀,不是哥哥我说你。砍刀容易伤身,冲锋枪能解决的问题,何必和大砍刀过不去,你说是不是?”“哎哎,大兄弟你别走啊...”
  • 我有一个葫芦

    我有一个葫芦

    宇宙无限大。围绕时间长河,每一个大世界,都有一个时空中轴线。中轴所在为主世界,衍生而出的为里世界,如洞天、福地、秘境、次元等等。
  • 系无界

    系无界

    一個地球的驚天秘密,,,,,,,,,,,,
  • 清朝野史大观(上册)

    清朝野史大观(上册)

    本书为清朝笔记、稗官杂钞,参考书达150余种,191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影响甚广。全书分五辑,包括清宫遗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述异,可谓搜罗宏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的众生世相,为治清史者必读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