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作为教师,如何在“工作场所”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是工作效率问题,最后才会考虑工作对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果认同这一逻辑的话,就意味着在课堂问题上,管理是首要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也就是说,课堂首先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秩序。
美国教育家安奈特·L·布鲁肖在《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中说道:“有效的纪律体系可以预防学生的违规行为。”细细想一下,我们对自己课堂的要求是否明确,是否在第一次课堂上准确无误地向学生进行了要求和解释?也许有,但好多时候,我们要求都成了“约定俗成”——一切都依赖于习惯和个人的心情而定,于是在好多时候还不得不专门强调纪律,有时候通过举例来进行“提醒”那些自己感到不顺眼的学生行为。如果要让自己真正地说出自己课堂要求来,而且严格要求学生和自己来遵守,好像还没有。如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经常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提醒学生,这样不对。二是置若罔闻,任凭学生沉睡。该不该叫醒学生本不是问题,但因为当时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一,便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这样学生的心目中虽然也对课堂纪律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不是特别清晰),但因为教师执行的随意性让学生产生错觉和可以忽视的思想:认为那些纪律是可有可无的,是可以灵活执行的。有这样的想法,某一天如果教师心情不好,可能格外严格执行和要求学生,也就可能与学生发生冲突了。
要求的模糊性,再加上执行的模糊性,这恐怕是我们的课堂难以卓越、我们的老师难以卓越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明确课堂纪律并严格执行不仅仅是课堂管理的必须,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无声教育。正如美国优秀教师温斯坦在《中学课堂管理》所说:“成功的课堂管理可以培养自律和个人责任感。”
我们时常抱怨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如有的学生吃零食,有的学生迟到,有的学生睡觉,有的学生忘记带课本或者作业等),但是这些问题我们是否有过对学生的明确要求。如果有也只是讲讲大道理,而具体明确的课堂行为规范很少。我们经常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明白,或者学生理应明白,我们讲了好多大道理,却忽视了小常识。因为没有明确的要求,执行中自然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心情而异”的情况,学生如果较起真来,说老师不公平也就很正常了。
而这一系列细节问题使我们课堂上的学生违纪行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特别有感触的就是外国优秀教师的严谨工作作风,在像如何进入教室、削铅笔、交作业等这样一些细微的小事上,他们做的一丝不苟,这就是科学的精神。
反观我们自己,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一些细节上,由于缺乏严谨出了问题:学生进教室乱嚷嚷,一时间静不下来;换一个地方,学生一下子找不到位置;交作业没有次序,科代表得花很长一段时间才统计清楚收交情况,等等。
以前总听说美国的课堂很轻松,对学生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现在看来,是我们理解有误。他们的课堂很轻松,并不是对学生没有要求和约束,而是他们的课堂按章程办事,该活跃思想时绝不强求统一,该统一规范时绝对不随意要求。
突然想起魏书生,他的先进教育思想之一其实不就是操作的规范化吗?在美国比较常规的要求到了中国却只有少数称为教育专家的教师才能达到,这里面恐怕值得深思的东西很多……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