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0100000001

第1章 向东南追踪历史(序言)

程民生

新闻和历史,完全是两个极端。什么是新闻?这话可以由我来问,却不能由我来回答。因为我不是新闻界中人,相反可以说是旧闻界中人——向后看,研究古代历史的。那么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理解,新闻——也就是报纸上刊登的文字——包括:最新发生的事件、读者第一次知道的事情、读者想知道的事情、想让读者知道的事情。这样一来,新闻就可以和历史联系起来了,也就和我联系起来了。

那一天,守国王总带着《厚重河南》的负责人、编辑、记者等一大帮人,来河南大学,商谈关于《大宋南迁》的策划,说是要在《厚重河南》上每天一版、连续一个多月报道北宋灭亡、宋室南渡的过程。这让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报纸竟会如此关注历史问题!没想到报纸竟会如此强势出击、大张旗鼓地关注大宋南迁!

历史学家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耐不住也不行,所从事的就是寂寞的事业,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突然间,一段历史要火了,就像好好地从矿井中走出,面对大众的迎接一样不知所措。静下心来想,对史学来讲,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啊。普及历史知识,还有比发行量超过百万的媒体更好的方式吗?出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应邀担任了学术顾问,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这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我不喜欢旅游,也不喜欢凑热闹,主要是没有那个时间。宋史研究主要是文献研究,它的传世文献是宋以前所有文献的两倍,就怕你时间不够看不完,不怕你没东西看。所以,实地考察也不是必须的。但新闻就不同了,或者说要把历史变成新闻,就必须和现实以及实地考察密切结合。这是《厚重河南》的一贯做法和特色,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学术顾问不只是参与前期策划、提供资料线索等,还应跟随记者考察采访。于是,我也前所未有地抽出九天时间,陪同记者开始了历史之旅。

宋朝的京师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所谓“汴京富丽天下无”,“除却梁园总是村”。在千年之交时,美国《华盛顿邮报》组织了千年回顾文章,特别指出:“12世纪初,张择端的画卷展示了中国的开封城,第一个千年初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该画卷展示了一片繁荣的商业景象,城中还有桥和小船。除了极少数的一些例外,这幅画卷仍然可以用来描绘今天的一个市场景象。”2005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破天荒地用中文通栏标题发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指出一千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开封,现在在纽约。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开封是超过百万人的超大城市。11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只有1.5万人,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14世纪的伦敦也只有4万人,巴黎有6万人。而11世纪中国的开封有100多万人。一千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还是原始洪荒,非洲更原始。一千年前的中国开封就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设施,按西方学者的看法: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宋代开封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的中心。

历史是前进的,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正如“辉煌如过眼烟云”,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百六十八年后,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开封被金兵摧毁,宋朝被金兵灭亡,皇室成员被掳往北方。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有个康王赵构因在河北执行原来的割地任务,漏网了。在地方官员的拥戴下,他在南京(就是现在的商丘)登基当了皇帝。但他本事不大,胆子更小,无力抵抗金兵,返回开封,沿着汴河仓皇南逃,最后逃到海边,坐船下海。经过几年流亡奔波,终于稳定了下来,定居在杭州。这就是南宋历史的开端。

这个历史事件非同寻常,划时代的意义是:

——从此,我国历史的经济、文化中心完成了南移;

——从此,历代都城不再是以黄河为中轴线西京与东京的摆动,而是以黄河与长江为两端的北京与南京的变化;

——从此,河南、开封再也不是历史的中心舞台,虽然位居中原,在以后的历史中却再也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相反还逐渐被边缘化了。

也就是说,大宋南迁是河南历史的转折点。公元1127年的大旋涡、大迁移,既是历史遗产,也是现代启示录。

关注河南发展的《大河报》,当然要关注河南历史转折的轨迹。于是,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关键问题。说他们具有远见卓识,不算奉承吧。

2005年9月20日,我们一行四人乘坐一辆越野车,就是沿着宋室南迁的足迹,一点儿不含糊,一点儿不拐弯,走向东南,走向历史。所不同的是,八百七十多年前他们是狼狈逃亡,我们是从容考察。

汴河是北宋最繁忙的一条通道。亡国以后,由于失于修浚和黄河冲淤,渐渐地湮塞了。水没了,道还在,由水路变成了陆路。我们走的就是这条路。令人惊奇的是,在商丘夏邑县的会亭乡段,可以明显地看到路面高出农田一米多高,那就是原来的汴河河床。汴河作为一条人工运河,水源来自黄河,日积月累,黄河水所携带的泥土淤积在河道里,形成了高底河现象,正好省得后来修路垫土了。前些年修路时,就出土了大量宋代遗物,以瓷器为多,不少村民和文物贩子发了财。还出土了一人多高的大铁锚呢。那都是当年沉船或从船上落下的文物。这条路,是多珍贵的古迹啊,应当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宋之际,有三位英雄人物,对其坟墓的拜谒令人感慨。

在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庙,环境很好,塑像精致,名气很大,自然是著名景点,游人如织,尽管其文物价值远比不上汤阴岳庙。可以说,岳飞身后享尽了荣华富贵。

宗泽是岳飞的前辈和老领导,宋室南迁后任东京留守,坚持在开封抵抗。临死前还在呼唤宋军北上抗战:渡河!渡河!渡河!岳飞护送其灵柩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京岘山麓。可是,即使别人明确告诉我们宗泽墓在哪条路第几根电线杆附近,我们往返三次,才发现一条被草木遮挡的小路通往那里。墓是近年重修的,看得出很长时间没有人来了。我感到悲伤:他是浙江义乌人,以其名气、地位,若埋在家乡不会被冷落;他是开封府长官,以其英烈、功勋,若埋在开封更不会被冷落——他是死得其所,葬不得其所啊!唯有墓前石牌坊的一副对联,还有点意思:“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沿三呼。”

韩世忠是与岳飞并列的中兴名将,在当时的地位和实力都超过岳飞,在民间也有很大名气。宗泽墓几经周折,总算是让我们自己找到了,但在苏州藏书镇的韩世忠墓,外人是根本找不到的。路边倒是有座“韩世忠墓园”,有几间房和几棵古树,房间里有壁画,介绍韩世忠生平战绩,是其纪念馆。墓地却不在这里,在灵岩山西南麓的公共墓区,是几位当地的老太太——疑似专职导游,用镰刀披荆斩棘,才在荒草丛中开出条通往其墓的路径。想当年,这里是多么雄伟啊,宋孝宗皇帝亲书的“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雄伟辉煌,号称“天下第一碑”。现如今,断碑残弃在荒草之中,冷冷地凝视着虚渺的天空。

这就是历史啊。都说老百姓是杆秤,至少就历史而言,这杆秤未必完全公平,有时情绪化。

还有一件感触比较深的事情,是在舟山群岛。当年宋高宗为躲避金兵的追捕,曾下海到此,先登上主岛——舟山岛,不放心,又乘船来到附近一里远的小岛朱家尖。在这个乡镇建制的岛上,我们采访了几位当地人,居然没人知道曾有皇帝到过这里!几千年来,在以与皇帝沾边为尊荣的社会中,捕风捉影乃至无中生有编造传说的地方多了,这里却没有一丝痕迹。莫非是不以此为荣?

《大河报》是我家订的唯一一份日报,但并不是全部看,像体育版、财经版、娱乐版等,是从来不看的。每天都看的是《厚重河南》,这当然是个人偏好。但大家知道,她已经成为一个品牌,选题好,形式好,文笔活泼,有思想深度。我对人说过:没有才气的记者不要到《厚重河南》,写其他东西一般看不出有没有才气,写《厚重河南》却必须有才气,否则很快就暴露出来自己的平庸,也写不下去。那是个很吃功夫的地方。

写《大宋南迁》系列报道的两位记者,正好是我一直看好的年轻人。温润微腴者姚伟,豪爽稍削者于茂世,惯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横捭阖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将思想、事实与语言煎炒炖炸,向人们端出一道道精神美食,道上行内,煞有名气,都是首席记者。我所直接感受到并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非常敬业。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一定会仔细采访,连在关键的路段行进,也要下车走走,亲身体会一下,找找感觉。有的遗迹远在山上,我懒得爬山,他们却不放过。在舟山群岛,我有点疲惫,小于自己和司机奔向我们的最后一站——温州。他们的史学功底也不错,比较严谨。原来曾想,他们的每篇文章写出后,我看看,把把关,因为出了史实问题,人家不会责怪记者——外行嘛,记者嘛,人家会笑话学术顾问——管你顾不顾、问不问。后来因故没有这样做,但发表的几十篇文章,“居然”也没出什么历史错误!让我欣慰,对他们刮目相看。

我的意思是,编辑成书的这组系列报道,是历史和新闻巧妙结合的一个样板。普及了历史知识,再现了历史场景,探寻了历史规律,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抚摩一把自己的根须,比较一下古今的差异,校正一次前进的方向,至少让急功近利、浮躁的风气平静一会儿。好处总是有的,开卷有益嘛!请掀开正文,让我们一起结伴,走,向东南追踪河南的兴衰历史。

在本次报道的开始和结束,《厚重河南》一直想让我也写一篇掺和掺和。我有违了他们的好意,一是没时间,二是没找到感觉。就要出书了,再不说几句就不像话了。于是啰唆一番,权作序言。

同类推荐
  •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当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沈从文、胡适、费正清。 她的一生是掌声与鲜花包围的一生。《林徽因诗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撷取她诗歌的片段,以诗观情,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多彩生活。诗歌的简练与散文的优美相融合,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绝代佳人。
  • 西方音乐中的文学

    西方音乐中的文学

    本书以西方文学发展的时代更替为主线,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为主体,通过文学简史、作品欣赏、音乐链接等环节,展示西方音乐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本书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编排方式,对唐诗进行新的解读,点明唐诗对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使孩子会背唐诗,更会用唐诗。
  •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剑男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剑男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当一个人从扮繁复杂的异乡回到故乡,故乡是不需要辨别的。故乡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深切记忆,一个人回到故乡,他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他就可以宠辱皆忘,直至消失在与故乡无边的融人中。与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他乡相比。只有故乡才是我们皓首单衣仍不忘返回的最后归宿,只有故乡,才能让一个游予在他的怀中快乐地哭泣。
热门推荐
  • 紫迷魅

    紫迷魅

    紫眸深色藏殤情,诸子阴阳总是迎。四海江湖苦寻觅,拈花一笑很倾城。轻纱罩面丽难掩,冷艳无双色倾城。迷魅紫发少女香,神秘阴阳称司命。
  • 我的重生故事

    我的重生故事

    都说青春是一场大雨,哪怕是感冒了,还想要再淋一次!若是你的青春真能够重来一次,你真的愿意吗?突如其来的婚礼请帖,勾起了丁杰伤心的过往,而就在醉酒的时候,黑白无常莫名其妙的将他带走,然而丁杰却却因祸得福,转世重生,带着前世的记忆和九项全能,看丁杰如何玩转校园,徜徉都市!精彩内容尽在叶无垠新作《我的重生故事》
  • 公子如玉世无双

    公子如玉世无双

    你可会梦见紫禁城的霜雪,洛阳的绝世牡丹,长安的浮光掠影,大漠的孤烟狼鸣,咸阳宫的大火……你可会梦见有人对镜贴花黄,有人独倚望江楼,有人白衣轻胜马,有人笑靥如花,有人泪断天涯……愿和你一起看英雄迟暮,美人老去。十里繁华,尽数湮灭。
  • 校草大人,求轻宠

    校草大人,求轻宠

    某日,a大论坛上:号外!号外!a大某女为了见男神竟然不要脸的色诱!....顺便配带几张xx图片。对此,林羡鱼表示也很无奈的好吗,自己不就是把男神扑倒了、地咚了、强吻了、顺带拐回家了而已,谁知道会闹出这么大的桃色新闻啊.....!*小片段*"渊渊,明天我想去参加一个相亲大会。""嗯,没问题。"第二日,林羡鱼扶着腰逃也似的从江临渊房中跑出来。心中忍不住大叫:江临渊,你个骗子!!【临渊羡鱼,不只是黄粱一梦】
  • 睥睨王妃:绝世倾城

    睥睨王妃:绝世倾城

    她不幸穿成林府不受宠又可怜的大小姐,多了个克妻的未婚夫晋王。是逃还是逃,还是逃!当然逃之前,不妨去看看她那个可妻的未婚夫长得怎么样?但可惜……这一看,似乎就倒霉透顶了。
  • 死神的彼岸:命运之轮

    死神的彼岸:命运之轮

    命运之轮的转动,改变了她的命运,谁能救赎她?让她能过上快乐、平静的生活?死神的彼岸,无路可退的命运。最后又是一场噩梦?(非推理侦探小说)
  • 佛说善恭敬经

    佛说善恭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士下山

    剑士下山

    拔剑走天涯,天涯本无家。英雄何处去?血溅风飞沙。
  • 楼房子邓氏家谱

    楼房子邓氏家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时光可否重来之活在校园之中

    时光可否重来之活在校园之中

    时光可否重来,六年在喧闹中度过,可回忆起来,却有说不出来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