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塞外春光明媚的时节,我访问了以盐化产品而闻名全疆的七角井。
从哈密市乘火车沿兰新铁路西行,过了柳树泉,一路上荒山秃岭,卵石风沙,我的心里不停在嘀咕:七角井,你究竟是什么模样?在离七角井镇40公里的十三间房下车以后,没想到眼前尽是堆如小山的湖盐、硫化碱和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的出口元明粉;公路上从七角井开来的大卡车已排成长龙;人们不停地把车上的湖盐、硫化碱、元明粉卸下来,又迅速搬上火车,运往各地。在前往七角井镇的路上装运盐化产品的汽车疾如流星,源源不断。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角井盆地位于哈密市区西北200余公里处的天山南麓,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14公里,四周环山,中间低洼部分则为平坦的盐滩,盛产芒硝与食盐。七角井镇位于盆地的北缘,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地势险要,扼甘新要道的咽喉。向北翻越天山,经木垒、古城子、乌鲁木齐,抵伊犁;向西南经辟展、吐鲁番、库尔勒、喀什,抵印度、巴基斯坦,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一块要地。
我们在不久前宣布成立的七角井镇下车后,只见依山而建的新城到处是参天的杨树,还有柳树、榆树、沙枣树,一片葱茏,绿油油的嫩叶在随风摇曳,小鸟在树丛中不停地欢叫。那银色叶子铺满枝头的沙枣树,碎金似的黄花缀满了树冠,老远就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商店、学校、医院、粮店、浴池、旅社、饭馆、邮电所以及居民房舍都掩映在花丛树影间。据说,1962年这里还是一片干旱贫瘠的盐碱滩,而今天却成了有6000多居民的戈壁新镇,这简直好似《一千零一夜》里的神话。
踏着机器的轰鸣和人声喧哗交织成的节拍,我们来到哈密地区七角井盐化总厂。总厂的领导同志告诉我们,七角井盐湖具有发展盐化工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40平方公里的矿区里,食盐、芒硝伴生,并有氯化物型晶间囟水矿床。其中食盐为中型矿床,储量为1700万吨;芒硝为大型矿床,储量达3600万吨。这里的湖盐不含有害于人体的元素,色味纯正,原始质量胜于四川的井盐和河北的海盐;而芒硝既能提炼化工原料硫化碱,又能炼制元明粉。1962年,一批建设者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荒芜的七角井盆地揭开了夺宝的序幕。他们克服了多种困难,硬是在这块荒滩上站稳了脚跟,建成了年产10万多吨湖盐、2万吨元明粉、5000多吨硫化碱的盐化总厂。20多年来,这个厂向国家上缴利税约3亿元,等于国家历年投资总和的50倍。据前来这儿检查工作的自治区经委负责同志说:“这么好的经济效益,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在七角井镇和盐化总厂的同志陪同下,我们驱车参观了整个盆地。我们来到盐区,只见盐的山,盐的路,一切都是盐,那绿莹莹的储水池,黄澄澄的卤水池,白晶晶的结晶池,在阳光下幻成了不同的颜色,使人仿佛走进了“玻璃世界”。在盐化总厂三分厂,我们参观了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卤水滩晒食盐的盐池。只见一池的卤水清波荡漾,池边堆满一座座小山似的、雪一般洁白的食盐。陪同的工程师告诉我,卤水滩晒食盐和室内模拟自然提甲试验,经过盐化总厂科技人员4年来的艰苦攻关,取得了5000多个数据,终于获得成功。采用这种工艺制盐,产值为旧工艺的242.6%,食盐的洁白度提高84%,一立方卤水由21.4元提高到51.9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因而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三等奖,还被自治区评为先进企业。
离开了盐厂,我们仿佛隐隐约约听到轰隆隆的炮声,我正有些迷惑不解,陪同的工程师连忙给我解释,原来这是采硝工人们在炮轰深埋地下的坚硬芒硝,以便采取。据勘探,七角井盐湖盐层以下,尽是芒硝,最厚处达8米多,储量3600万吨,在全国也颇有名气。用这里芒硝加工制成的元明粉、硫化碱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元明粉今春已打入了国际市场。谈着谈着,我们便来到了繁忙的采硝工地。这里除了两台轰隆隆的推土机,正在剥离芒硝层上的土层外,令人瞩目的还是那大显神威的芒硝挖掘机。你瞧,它一下就可以挖出0.6个立方米的芒硝,每当那带大铲的铁臂落地时,就出现一个硝堆。过去工人们挖硝全凭铁锨、头和撬杠,不仅劳累艰辛,而且工效低。现在完全采用机器操作,一台挖掘机可顶替100人。工人们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一个个笑逐颜开,他们为盐厂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感自豪。
在七角井我们还了解到一件新鲜事,七角井居民吃到了当地产的鲜鱼。内陆水域养鱼全靠淡水,怎么盐湖一带也能养鱼?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兴趣十足地参观了盐湖岸边的水库,原来这些水库都是为了保证湖盐生产用水而兴修的,用来养鱼是综合利用。虽说每座水库仅有10来亩水面,却改变着这里的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看!它的风姿是那样迷人,具有魅力。水里是成群的游鱼,水的周围是葱茏的芦苇,一些不知名的水草铺在碧澄的水底,宛如千姿百态的珊瑚树。水面的水鸟达10多种,有高大的白鹳,有成对的野鸭和很多不知名的水鸟,一群群,一队队,追波逐浪,嬉戏水面。在这古老的盐碱滩上,究竟是梦还是现实?使人徘徊流连,感慨万端。
从七角井镇向东,越过左宗棠当年屯兵的山嘴,沿盆地北缘行20多华里,便来到老七角井,这里现在是哈密市七角井乡政府所在地。我们寻觅的七角井老城已不复存在,只是在向导的指引下,从掩埋的沙丘里依稀辨认出古城的残垣断壁。七角井乡的领导同志告诉我们,七角井土地贫瘠,又是百里风区的旋风口,旧社会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多年艰苦奋斗,成效甚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们发挥靠近盐湖的优势,农忙时搞农业,农闲搞挖硝等工副业,使乡镇企业产值达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的60%以上。去年人均收入达到560多元,居哈密市各区、乡的首位,而且粮食也达到了自给自足。今年的情况比去年更好。我们来到了七角井乡政府的旁边,看到在高大的不停旋转的风车跟前,城里来的师傅们正在调试已经安装完毕的风力发电机,这表明,古老的七角井点燃煤油灯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从七角井镇到七角井乡,从盐化总厂到各个分厂,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一座座新的建筑,一栋栋新的房舍,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巍然耸立。而工人们仍然不停地在施工,有的在浇灌地基,有的在砌墙,有的在筛沙子,有的在安装门窗。他们在紧张地兴修公园、马路、冷库、住房、职工俱乐部,真是百业待举,大兴土木,开创着新的天地。
啊,古老的七角井,在这浪潮汹涌的时代,你再不是往日荒凉、贫瘠的模样,你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装点着祖国边陲明媚的春天!
(选自《哈密漫记》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