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一句话,“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是在告诉那些贪玩的小孩,“与玩游戏相比,读书的感受其实是很苦的”,比如那个上山砍柴时还不忘读书,那个放牛的也是不忘读书,砍着柴还读书的是指后来当上汉代省部级干部的朱买臣,放着牛读书的是指后来当上瓦岗山造反头领的李密。对于大多数只需干读书这一件事、根本不用操心吃喝问题的小孩,这两个比较有出息的前辈能够起到很强的示范效应。在我们的历史中,朱买臣因此而爆得大名,作为一个从小吃苦受累、靠读书进入社会主流的成功榜样,他留给小孩们一个伟岸而光辉的背影,进而感召着所有正在和准备从底层向高处攀爬的人。不过,对于所有奋斗成功特别是靠读书这个途径成功(包括失败者)的人而言,最让大家关注的还是朱买臣与老婆的关系问题。
大家都知道,在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朱买臣和老婆靠砍柴等盈利水平很低的营生度日,这些活动与读书没啥关系,甚至是相互抵触的。作为读书爱好者,朱买臣不这么认为,他一边读书,一边砍柴,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不误,按说,这么做也没啥错,很多人都是一边干着自己恨得咬牙切齿的营生,一边从事着比较务虚的精神文化事业,有个把人竟然还能两不误,甚至都能干得很出彩。但他的做法让他老婆很看不惯,他老婆的想法是,既然当了一个干粗活的,朱买臣也就别再玩什么高雅了,这么做让邻居、亲戚们觉得她老公很不靠谱、很反常,自己面子无光。她向朱买臣表达不满,朱买臣不但不收敛,还更大声地吟诵诗书,这种死不悔改的反常行为导致老婆和朱买臣离了婚。
在离婚前,朱买臣对老婆说:“我五十岁时会富贵起来,说起来,已经活到了四十多岁,你已经跟我吃了很多苦,再稍微忍耐些,等我富贵了,一定报答你的好处。”妻子听后,非常生气,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是饿死在路边地沟中,想富贵只能是白日做梦。”在汉朝,女人特别是家庭妇女还没有被后来的理学束缚住,手上掌握着很强的自主权,如果较起真来,女人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命运。比如,汉武帝的母亲就是先嫁给别人,后来嫌弃人家穷,离婚后,又嫁给后来变成汉景帝的刘启。朱买臣的老婆和他离婚后,嫁给了张木匠,说实在的,张木匠也不算是什么达官贵人,但与整天不事生产还装成与众不同的冒充很有前途的朱买臣相比,总算是有正当职业的人物,和这种人结婚,即使过不上好日子,但总不至于让人看笑话。
在汉朝,没富贵的读书人不算是有地位的人,与后世那些读书人相比,这些人其实很惨。那时候,国家还没有靠一篇文章定终身的科举制度,一个人想靠读书成为不用下地干活也能锦衣玉食、作威作福的贵人或者官府里的人,这种概率实在太低,几乎是与中500万彩票大奖一样的概率。因为皇帝还没完全认识到读书人对他的统治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国家也没有非常明确地号召大家一起看得起读书人,读书人更没啥特权(比如见官不跪)。而读书要占用大量时间和花去不菲的钱财。这种情况下,你让朱买臣的老婆——一个没见过大世面且不相信低概率事件的女人相信朱买臣提供的远景,就很勉为其难了。有些人觉得朱买臣拿这种实际上很虚幻的说辞忽悠人家,是一种看轻妇女智商、不尊重妇女的行为,是有道理的。
后来,朱买臣以役卒身份,跟着从省里去首都长安汇报的工作组,汇报会稽郡的财政收支情况,借机和老乡严助混上关系。严助那时很受皇帝宠爱,在严助推荐下,朱买臣在汉武帝面前很好地显摆了一下。那时候,会稽郡的南边那帮东越人仗着离皇帝远,经常闹点事,皇帝很想揍他们,但考虑到山高路远,出兵不易,花钱多,还耽误打匈奴,而那地界还有很多瘴气,贸然派兵过去,不想好策略,也不见得会有啥好结果。“打还是不打,打的话怎么打”,这些问题让皇帝很窝心。朱买臣向皇帝出主意,皇帝觉得很在理,当场让他当会稽郡守,去主持一郡的军政。汉武帝告诉他:“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当年项羽从关中到彭城当西楚霸王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都一样。汉武帝提醒朱买臣:“我给了你好待遇,你拿去显摆吧。”朱买臣真去显摆了。他先去会稽郡驻长安办事处,后到会稽郡,显摆一路,让人羡慕。汉朝的地方还没有像明清时期那样有相互制约、相互扯皮的官僚制度,一个郡守的权力是很大的,作为郡守的朱买臣可以说就是会稽郡的“小皇帝”。与作为樵夫的朱买臣相比,他算是一步登天,进入了无法无天的境界。
故事在郡守朱买臣到达会稽郡之后达到了高潮。面对趾高气扬的朱买臣,他的前妻相当低微地向朱买臣作揖行礼。史书说,朱买臣把前妻和她的现任丈夫请到自己的官邸,管吃管住,还挨个儿报答当年自己没成色时候有恩于己的人。他在应皇帝的要求干正事之前,非常到位地彰显了自己重情重义的光辉形象。只是他的前妻一个月后在他的官邸竟然上吊而死。尽管他赐予前妻的丈夫丧葬费,让他把前妻好生安葬。但前妻英明奇妙地自寻短见还是让郡守朱买臣永远也说不清了。
这个女人以前嫌弃自己老公没本事,后来因难以面对变得有本事的前夫,因羞愧而死,这是后世对朱买臣与妻子关系的主流看法。在《马前泼水》这个戏剧中,大家好好地羞辱了朱买臣这个头发长、见识短的老婆。该剧的经典桥段是,朱买臣金榜题名,夸官回乡,此时赵石匠(不知道为啥张木匠变成了赵石匠)已经落魄,崔氏(据说是朱买臣的前妻)看到旧爱当了官,打算回头,乞求朱买臣让自己回到他的怀抱。已经“很跩”的朱买臣坐到马上说:“你回来可以,但在马前我泼一盆水,你必须把泼出去的水再收上来。”“覆水难收”的故事就此锻造而成。
“覆水难收”的经典意义在于“向世人宣布看不起读书人的人都是可耻的”。这个故事传达出一个很明显的意思,“那些还在挑灯夜读、全力以赴攻读功名的读书人,可以放心大胆地不理会别人的闲言碎语,扎扎实实地读好书,挣扎着挤进皇帝们的口袋里,为皇帝服务,为王朝尽忠,即使不成功,你们也永远是好样的,国家永远看得起你们”。个别不太识相且轻视读书人的人看到这出戏剧后,要好好地反思,以后对读书人说话要留分寸,不到万不得已,别把话说绝,别把事做绝。即使看不起读书人,但也绝不能以读书没出息为理由,比如可以找其他的理由,比如这人平时净干些男盗女娼的事,让人羞于为伍。“覆水难收”传达的价值观确实让在后世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扬眉吐气,很符合皇帝们的意思,与主流意识形态完全契合,这也使得朱买臣的故事堂而皇之地进入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三字经》。
很可惜,我们在史书里看不到这一出,大家借题发挥,实在是扯得太远了。从史书中仔细扒拉后,我们还真的不好判断,朱买臣的老婆所作所为就真的死有余辜。她只是让朱买臣别那么很拉风地当众吟诵诗书(她好像对他关起门来读书也不太在乎)。这样的要求说起来不算是太过分,毕竟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唱不对了,人家笑话,也是人之常理。和樵夫朱买臣生活在一起的人也都是没啥高档追求的普通人,一般而言,大家都喜欢和自己拥有一样价值观的人玩,对于那些有可能比自己活得幸福的人总是会在心里萌生出不忿,笑话朱氏夫妇时再掺入一些恶毒的话,也是难免的。朱买臣的老婆好面子,受不了被大家孤立,完全可以理解。再说,朱买臣的老婆在离婚后,还接济过那个饿得东倒西歪的朱买臣,说明她还不是那种完全没良心的人。这种观点虽然不是主流观点,但目前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妇女之友”比较支持,甚至抓住这点后,有理有据地把朱买臣打扮成一个虚伪而猥琐的小人,进而怀疑郡守朱买臣制造了自杀现场,他是杀人真凶。即使他没指使人动手,朱买臣肯定对前妻进行地毯式羞辱,让好面子的前妻得上抑郁症后自杀。
大家打这些嘴仗官司,实难找到铁证来印证。推心置腹地说,朱买臣既不是心怀博大之人,比如,他曾到会稽郡驻长安办事处显摆自己已经“咸鱼翻身”。但他也不算是十足的心地狭小的人,他毕竟把前妻和她的丈夫接到家里养起来,史书中没有透露出任何蛛丝马迹说他有杀人的举动。说起来,他仅仅是一个压抑太久、渴望让大家认可的人,一个没有办法施展才华而找不到出路后来梦想成真的人,他不高尚,也不低俗,他做出了任何人都可能做出的事,而正好他的前妻是个死要面子的人,仅此而已。只是他被后来的皇权和它的忠实拥趸们当成发泄情绪的工具。其实,那些成功人士准备对以前看不起自己的人发飙时,用不着拿“覆水难收”这个典故来撑腰,这么做显得很小气。如果真的很在乎自己的胸怀博大的形象,不如往前看,找那些当下自己喜欢和喜欢自己的人,交朋友,过日子,这样的人会让大家觉得你更像个爷们儿,而且是属于很纯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