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军李广死了很多年,依然被大家挂到嘴边,时不时拿出来说道说道,表达一下深刻的哀思和同情,这当然不是因为李广多么宅心仁厚,做出了让大家想起来眼圈就红肿的事,而是因为他干了那么多的活,早该被封侯了,但到死的时候,连他以前的下属都封侯了,而他自己还是个二三流层级的将军,也没混出个封妻荫子的出身。与之同病相怜的后世人才自然是愿意拿李广作为素材,来说自己的事、唱自己的曲、表自己的情。历史上,还有很多被大家伙儿当作表达自己情绪的人物,比如,那个被刘皇叔几次拜访都找不到的孔明先生,在大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被无情地神化成妖,而且很多人依然觉得神化的程度还不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世那些自觉才高八斗的人才做梦都等着皇上和大官,堵着自己的门,为自己牵马坠镫,一脸恭顺地请自己去指点江山,可是,等了半辈子,也没见这些人来。这么看,我们真应该感谢孔明,为大家意淫那种被权力捧到天上的感觉提供了方便。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汉武帝无疑是要承担很大的骂名。因为他把这么能打的将军冷落了,而按我们的思维定式推理,冷落有能力、有才干、有战功的将军的皇帝,不是该挨千刀的暴君,就是颟顸的昏君。可惜,在这两个方面,汉武帝好像都做得不太到位。虽然这个人有时候也真够残暴的,性子起来的时候,杀人也不太讲理;有时候也昏着儿连出,时不时被身边的人迷惑,被人当猴耍。但客观地说,在大部分时间里,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他还是比较聪明的,在有生之年,也取得了很多后世皇帝铆足了劲也没有达到的人生业绩。特别是在打仗方面,他不拘一格地“任人唯亲”,让自己老婆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举倾国之力,北伐匈奴,把本来一直傲视汉朝的匈奴打得远遁他乡,而这两个人出身极为低下,没有进过正规的军事院校,更没有像李广那样,从小生活在北方六郡,在血雨腥风中拼杀磨炼过。他凭着自己独到而精准的眼光,还起用了韩安国、桑弘羊等治世能臣,从这些人才的表现看,怎么看,也都不像一群酒囊饭袋。
按照比较主流的史学观点,汉武帝没有给李广封侯,是源于李广年轻时做过一次轻佻的事,与皇权结下了梁子,让皇帝感到不爽快。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他身先士卒,拔了叛军的帅旗,立时功名显扬。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因为年轻,思路容易短路,李广接受了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私下里授给他的将军印,这种举动无疑伤害了皇帝的自尊,更触动了皇权的威严和唯一性。在皇帝眼里,这种行径是铁板钉钉的可耻的叛变行为和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而这种行为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一旦泛滥,后果将极为严重。从杀鸡儆猴、以儆效尤角度考虑,对有这种恶行的人,也要坚决地予以冷落,如果可能和方便的话,最好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砍掉他的脑袋。当然,汉景帝仅仅是没有给李广封赏,就把这件事轻描淡写地给翻过去了。毕竟七个诸侯国刚闹腾完,一大摊子事急需解决,北边匈奴还如狼似虎地盯着,因为这点事就杀人,会让人误会汉景帝是在非常不厚道地卸磨杀驴,毕竟全国规模的大叛乱已经够丢人了,皇帝的脸面实在是再也丢不起了。不过,实事求是地讲,从以后皇权与大臣、草民之间的殴斗历史看,这种推测也不算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残酷的事实表明,任何认为皇帝对已经知道的“二心”行为不当回事,或者没感觉,要么是皇帝真的傻,要么是自己真的傻。
但后来,汉景帝很快就给了李广建功立业的机会,那时,匈奴经常来寇边,抢东西,需要有人经常去顶雷,像李广这种打仗勇猛、身手矫健的,自然很快成为北方战场上一颗拉风而夺目的亮星,这么看,李广能出头还是因为匈奴跑来帮了他的大忙。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帝知道,不管这人是否立场坚定,但能揍匈奴是肯定的。李广因军功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但是,即使成为比较出名的将领,李广没少出风头,经常亲自带着为数不多的兵将,深入敌境,探虚实,搞偷袭,很有点特种兵的味道,充分展现出自己杀人职业上的高超技巧和战场上的诡诈本领,特别是射箭方面的业务,绝对不亚于那些“弯弓射大雕”的草原兵将。鉴于汉景帝对匈奴的战略是,赶走就好,赶不走,也不能让这帮人抢东西太顺心,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而李广打仗不求章法,以游击战对匈奴的游击战,匈奴受到极大的羁绊,稍不留神还做了赔本的买卖,汉朝为此付出的成本不高,这种打法很合汉景帝的胃口。这时候,皇帝咋好意思还暗中使绊子、下脚镣?
不过,汉武帝时期,汉朝和匈奴打仗,激烈程度是极为空前的,像李广这种敢于战斗、敢于冒险的实战型将领自然是极为稀缺。客观地看,汉武帝虽然也不是什么心胸博大的人物,但考虑到残酷战争的需求,也给了李广很多机会去杀人立功。很可惜,李广最终没被封侯。按照汉武帝一贯超拔人才和论功行赏的果敢作风,尽管李广与皇权有过别扭,问题也不应出在皇帝身上,而应出在李广那里。
汉武帝时期的汉匈之战之所以空前惨烈,是因为汉朝改变被动局面,采取了主动进攻、争取全歼、力求灭国的战略。这种灭国级别的战争形态必然要由一个个大规模的战役组成,而一场战役成功地打下来,非常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每支部队和每位将领都必须统一在一个战斗目标和一个组织系统内,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每个战斗单位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组织系统交派下来的任务和目标,任何单位的行动一旦不到位或者错位,都可能导致整个战役的前功尽弃。在这期间,当然需要登城之勇和拔旗之气,不过,这些英雄行为必须服从于整体战略和目标,为了个人逞能和表现,而放了组织的“鸽子”,这种人就一定会被这种波澜壮阔的战争所抛弃。
从李广以前的一贯表现看,他非常喜欢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但在新时代来临之后,他没有跟上形势,这才导致他被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边缘化了。按照史书记载,这期间,李广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展示“乔峰”勇斗辽兵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带兵打仗时,身先士卒,保持着气势如虹的个人形象。他带出的部队也保持了以前的英雄主义作风,冲锋时,呼啸而去,一个个都是一脸不要命、不怕死、和敌人鱼死网破的模样,看着很入镜,观感极佳,因为勇猛,也抓住过几次战机,获得了几次胜利。但是,这种打仗模式不成章法,阵形散乱,一旦碰到硬茬子,撤退时,就变成一盘散沙,导致惨败。一般而言,这种荷尔蒙暴涨的部队做事粗犷,看不上、也做不好可能决定战争成败的辅助性工作,比如,李广参加汉匈在漠北的最后对决,因为他的部队对地形侦察工作做得不到位,竟然在战场上迷了路,整支部队在战役中毫无作用。他因为爱面子,怕被小吏们折腾,战役结束后,自己提前抹了脖子。如果汉武帝真的把主力部队交给他指挥,等于是拿汉朝的国运来赌博,玩好了,大家都好;玩不好,就是亡国灭种的下场。汉武帝就是再雄武、不怕事,在已经拥有绝对实力灭掉匈奴时,他也不愿意冒这个明显不靠谱的险。所以,李广在汉武帝一朝,总是做着迂回、侧翼和牵制的战役辅助性工作,没有独立担当大任,而且好不容易积累的战果也被随之而来的失败所抵消,封侯自然是与他无缘了。
后来,汉武帝让李广的孙子李陵帮助主帅李广利押送辎重,攻打匈奴。李陵却不愿意干这种辅助性的工作,而要求所部独立成军。尽管他带着5000名步兵,深入大漠,和匈奴军队对拼,表现也极为神勇。但是,作为汉武帝小舅子的主帅李广利没有及时赶过来救援,李陵这支部队最后还是全军覆没。按照皇帝的亲戚不是笨蛋就是坏蛋的民间看法,后来打败仗投降匈奴的李广利也应该是坏得冒油了,在战场上专门祸害英雄的后代、现实的英雄,因此历史上没多少人为李广利说句公道话——在广袤的战场上,没有手机和电报机,接应一个“傻大胆”,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陵后来投降,被汉武帝误会,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却被施以宫刑。司马迁无疑是伟大和委屈的,这给李陵身上平添了更浓厚的悲剧色彩。不过,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要是李陵尽心尽责地为李广利押送辎重,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自己不但不会成为未路英雄,还能保证一场大胜仗,更不会导致后来出现大家一起玩完的下场。英雄主义害死人啊。
历史学家许倬云对李氏祖孙这种行为也持一种批评态度。这种批评态度并不是反证汉武帝的伟大英明,而是实事求是地说,当大家扎堆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挑头的人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此,除非这个人脑子被注了水,否则不会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欺压良善和假公济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使出了吃奶的劲和无与伦比的忠诚,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好处,这时候就要躬身自省,自己是不是变成了李广。不过,这么说说是很容易的,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和愿意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