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进入文景时代,专制皇朝的各种基因渐渐形成,孝女缇萦成功救父的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汉文帝废除的连坐制为什么能源远流长?汉察举、以孝治天下、重农抑商、大赦天下等是皇权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制度,这些制度为什么能够形成?它们背后有哪些尘封的秘密?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汉文帝活着的时候,是中国人活得不太累的几个幸福时光之一。从文帝的行止看,他对自己约束得比较严,平时勤俭节约,能省就省,很少找别人麻烦。对人能放一马就放一马,讲人性,通人伦,有人味,很少板着脸喊打喊杀。愿意与民同乐,与民休息,天下在他手上变得很平和、很和谐。文帝成为皇帝楷模,应该不是宣传工具的功劳,有很多可以坐实的光辉事迹,作为佐证。
那时候,在山东地区,有个医生叫淳于意,专治疑难杂症,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找他看病,名气很大。司马迁认为,在历史上,他与神医扁鹊是一个档次的专家。救人多了,他的好名声积累得足够广,被官府吸纳过来,做了齐国的太仓长,就是保管仓库的主任,从此,大家也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汉文帝四年期间,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说他受贿。因为做过政府的官,按规定,受罚时,人要带到长安。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儿子。女儿们见老爹被抓走,跟着囚车哭哭啼啼,这也是人之常情。按说,神医应该很感慨,表一下离别情,洒两滴痛惜泪。不过,他没有,而是对着几个女儿怒斥道:“生女儿不生儿子,危急时,没有可以顶杠的啊。”一脸很悲愤的样子。
这话确实太伤人了。他的一个女儿叫缇萦,很悲伤,但不服气。直接陪着囚车,一路西行,到了长安,亲自给皇帝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国的人都说他清廉正直,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官。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死的人不能复生而感到悲痛,而受刑的人不能再改过,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去父亲的罪过。”皇帝看到后,很感动,那根柔弱的神经被深深地拨动。
文帝为此专门下发诏书,他说:“虽然国家设立了几种肉刑,已经够狠了,但坏人还是经常冒出来,以身试法。这说明我当这个皇帝,目前德行还不够,对百姓的教化也还不到位,我很惭愧。百姓虽然犯错,但如果是国家没有好好教育的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刑罚,这合适吗?如果人家已经立志改恶从善呢?我其实对这种暗自发誓变好人的人,是怜而惜之的。对这种人还施加肉刑,让人家从此缺胳膊少腿,终身痛苦。那些作为百姓父母的恺悌君子,看到这种情形,会好受吗?好意思好受吗?”后来,文帝废除了很多肉刑,这一有利于罪犯们身心健康的事情,让文帝赚足了好皇帝的名头,并作为一项重要而闪亮的德政,被流传下来。
一般认为,皇帝制度是一个吹毛利刃的好刀。用在心眼儿不太好的人手上,这把刀就成了凶器,刀光闪闪下,大量的“屈死的鬼”会应运而生。相反,心地良善之辈有幸握上一把,这把刀就变成斩厉鬼的兵刃,一刀下去,扫荡宇内,天下从此清静。以前,平头百姓没法换把刀试试,只能盼望好人用好刀。虽然经常被逼着(个别人是自愿和上赶着的)为皇帝们打磨刀刃,而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是,“自己可千万别被用于试刀”。从缇萦救父这个事件上看,文帝使着这把刀,让人确实放心,是大家的福气。
沿着这个思路,传统观点认为,皇帝是个好人,这是缇萦成功救父的源头。很多人希望以后的皇帝们,都向文帝学习。在他们看来,文帝时期的德政样样红、样样好,让人高山仰止。在缇萦救父过程中,文帝体现出宽仁的品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做到了不矫饰、不诿过、重教化、轻刑罚,这些都是皇宫里稀有的东西,更值得各类皇帝原封不动地拿来应用。可是,我们知道,文帝始终是特例,后世的皇帝没几个真心实意地学他。即使学了,也是学个皮毛;或者昨天学了,今天不学;或者别人让学,就学两下,没人督促,就算了。被骗久了,大家也都清楚了,对握刀的人,如果没有人管着,不让他去嗜血吃肉,只吃蔬菜和大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以后,大家即使规劝皇帝,拿文帝说事,也就是起个由头,谁都不太当真了。
难道当个好一点的皇帝,把自己锁在深宫,不扰民,不闹事,就真的是很难吗?真的不知道当坏人会挨骂吗?如果当好皇帝,真的是不可能的话,反过来,我们就有必要细究一下,是不是有别的原因,才导致文帝成为不世出的好人、好皇帝。
文帝即位的时候,天下还未完全从秦末战争的旋涡里走出来。死的人太多,还没来得及补齐。人少地多,大量田亩被抛荒,白给都没人要,要了也没工夫好好侍弄。物质很匮乏,百姓中感到生活富足的比较少,觉得活着不易的占多数。国家贫弱得很带样儿,任谁都能看得出。北边的匈奴,经常不老实,自己没吃没穿时,就提兵来索,不给就打,打了继续要。南边的南越王和中央若即若离,不痛快时,也敢寇边犯境。
对外面的坏蛋们,文帝尽量虚与委蛇,愿意低头做人,能忽悠就忽悠,也不在乎多掏俩钱、送个把美女,买个平安,国防上基本上保持相对安宁。对内而言,文帝尊崇黄老之术,也就是“无为而治”,国家尽量少掺和老百姓的事。比如,考虑到老百姓也很忙,减少百姓服劳役的时间和频率,保证大家有足够的劲头,用于种粮食、生孩子。把赋税降到“三十税一”的水平,就是要把财富藏于民间,鼓励生产的积极性。对商业贸易,也不再鄙视,对商人发财致富,也不眼红,主动废弃通关文书等烦琐手续,促进货物流通。对以前由国家独占的山河湖泽等国有资产,国家也不再吝啬,主动拿出来和老百姓分享。最关键的是,皇帝有事愿意和百姓商量。文帝多次下诏,鼓励大家对国家政事发表言论。说错了,皇帝不介意,说对了,还给好处,完全摒弃了“皇帝屁股摸不得,摸了就咬人”的霸道作风。所以,缇萦的上书才能到了皇帝手上。那时,虽然大家一个比一个穷,国家也不富裕,但从上到下,大家的心情普遍还是比较平顺的,至少没有感到太憋屈,行动上也很少窝里斗和穷折腾。至今想起来,还让我们向往不已。
大家看出来了吧,文帝时期,皇帝非常需要安定团结,保护生产力,积累财富。非常需要能干活的劳动人民,精神振作、勤恳工作的人民更加珍贵。为此,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有利于经济增长,即使对市场经济,也不再像秦朝时候那么不信任,而是拿出了鼓励的姿态。淳于意这种专业技能强的人,能干活,业绩佳,即使犯点错,国家惩处时,下手也愿意轻点。让他保持劳动能力,对他而言,对国家而言,是件双赢的好事。同样道理,文帝更不会同意,一个人犯罪,株连一大批人,在即位之初,他就废止了连坐法。对于往脸上刺字之类的刑罚,尽管不伤害劳动能力,但伤害人的情感,让人不快乐,降低了工作效率,文帝当然也愿意废止。到了汉文帝十三年,国家就废除了墨(往脸上刺字)、劓(割鼻子)、剕(砍手足)、宫(这个不用解释了吧)四种肉刑。当然,都是以文帝爱惜百姓的名义废掉的。
不过,在后世,因为很多皇帝没有掉到文帝掉进的坑里,没有严酷的压力,皇帝经常忍不住肆无忌惮起来,这些刑罚也都陆续复活了。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凌迟”这种刑罚,成功太监刘瑾、失败英雄袁崇焕等大人物和无数以身试法的蒙昧小民,都曾亲身体验过。完成这种刑罚,需要对犯人行刑3600刀,之后,还让人家活着,保持痛感,最后留下一副完美的人体骨架,堪称集残酷刑罚之大成。从五代以后,一直到明清,不管皇帝自信还是不自信,从未舍得把这种刑罚废了。
现在大家是否觉得,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愿意当好皇帝?如果是的话,这说明,以前用舆论和道德的大棒,残酷地逼着有条件、有意愿做坏皇帝的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很不厚道而违反人性的。以后,大家应该可怜皇帝们,别再跟着道德家们瞎起哄。如果还不信,你就选一个国富民安、吃喝不愁的时代,当个皇帝试试,看一看,死的时候,能不能躲过大家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