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小叔叔项伯年轻的时候,楚国就已经被秦国连根拔了。他和兄长项梁私下里到处串联,搞地下武装,像宋江一样,结交江湖中那些有武艺、有胆略、有精神追求、有玩儿命精神的侠士,总想着在有生之年,搞掉秦朝,恢复楚国基业。后来,天下安定和谐的大幕被陈胜、吴广捅破,项氏兄弟趁机从江东破蛹而出,羽化成蝶,拉出一支同心同德、敢打硬仗、干造反事业比谁都急的江东子弟兵。项梁因为自己做事情粗心大意,革命刚开始,就非常不情愿地提前“挂”了。他的侄子项羽从此执掌项家军,他的运气出奇地好,能力也拿得出手,很快打出了八面威风。几个月后,就率军气势如虹地杀到咸阳,准备修理先期到达并盘算着如约称王的刘邦……
这时候,项伯半夜跑到刘邦大营,把项羽对刘邦的不满以及可能发生的火并悲剧提前告诉老朋友张良,催促张良赶快夜奔,别跟着陪葬,最好和自己投奔项羽。这是鸿门宴的精彩铺垫。当然,大家都知道,张良一脸真诚地将项伯引荐给了刘邦,刘邦更是一脸真诚地马上作揖称谢,喊项伯“哥”,主动和项伯攀亲家。项伯相当感动,经过他的穿针引线,一场因为自以为是、互相猜忌而将引发的大战化为无形。
项伯主动找到张良,而且一见面就和盘托出所有秘密。在那个流行强盗逻辑的时代,在并不完全是一个阵营的两人之间,还存在着这样古道热肠、侠肝义胆、急朋友所急的行为,确实有点奇怪。但是,如果抛开大而无当的历史宏观叙事,仅仅把项伯看成一个讲义气的侠士,这一行为就相当合理了。很久以前,张良在博浪沙买凶杀秦始皇失败后,跑到下邳县流浪隐匿。这时候,项伯也漂在江湖。作为江湖人士,有一天,他动粗杀人,然后跑路,危难之际,张良收留了他。作为侠士的重要特征,就是讲江湖道义,人家给你一滴水,你将来就要给人家涌泉一样的回报,否则,就活得没脸、没品位,更玷污“侠士”的名号。项伯当然是追求卓越的侠士。更何况,在项伯看来,张良与自己都是苦命的人。项家是旧楚国的骨肱之臣,张家在旧韩国当过四世君王的相国,都属于世受君主恩情、耿耿不能忘怀、很有良心的主儿。现在,大家都很委屈地活在秦朝,不得不将自己投入“有今天没明天”的江湖,也都心有不甘,总想着伺机造反,并且都已经付诸行动,纳了“投名状”。出身相似,追求一致,素养相当,处境一样,与别的“常在江湖漂”的人士相比,他们之间更能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甚至以命相托,也是顺理成章的。这样的话,当得知自己的恩人张良身处险境,挺身而出,据实相告,就毫不奇怪了。
没想到,刘邦更是侠士中不世出的绝品,对江湖中拉关系、套近乎、感动人的套路相当谙熟,把玩得精准到位。一见面,项伯就被刘邦套牢了。在鸿门宴上,为了防止被范增派来跳舞助兴的项庄“不小心”干掉刘邦,项伯不惜降尊纡贵,拉下老脸,以自己项氏家族高规格的身份,和项庄跳起“双人舞”,以身挡剑,死活不让实际上是自己请来的江湖朋友遭遇不测。这成为鸿门宴上最搞笑的场景。对项家人为自己掐到一起,刘邦很尴尬,但更窃喜。
以后的岁月,项伯一直跟着项羽东征西讨,但也没见到他独当过一面,弄出什么大不了的动静。当然,在杀人方面,他却保持住了心狠手辣的江湖风度,比如,九江王英布反叛项羽,他就亲自带人,代表西楚霸王、代表项氏家族、代表江湖道义,理直气壮地杀光了英布的妻儿老小,毫不含糊。但项伯一直对刘邦心有戚戚,他不傻,基于江湖侠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敏锐地感受到江湖大哥刘邦身上洋溢着“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潜质。在兵荒马乱中,无论多么繁忙,他都不怕麻烦,也不怕被怀疑通敌,坚决要保护住作为项羽人质的刘太公和吕雉。这也许是提前向刘邦示好,等将来刘邦果真出息了,给项氏家族留条后路,防止都被项羽这个愣头青带到沟里。当然,按照江湖规则,“没肉票,咋换好处啊”,或者说,“撕了票,好处不够,谁干啊”。在没有把刘邦关到笼子里,或者刘邦被老天收了之前,杀人家的亲爹和糟糠之妻,那是相当不合算的。对于这些计算江湖利益的公式,项伯很懂。
这样看,在“布衣将相”大变局时代来临之际,与刘邦和张良不同,项伯没有马上脱胎换骨站到风口浪尖,也没有乘风踏浪顺势而为。相反,他始终保持着对江湖规则“不抛弃、不放弃”的硬朗作风,崇尚完美的侠士品质,坚持江湖市井生活。在那个追求大开大合的时代,不识时务,坚持做人原则,使他显得缺乏高远理想、立场混乱不堪,也很滑稽,让崇拜雄才大略气度的人们很难理解。楚汉战争结束后,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并被赐了“刘”姓。鉴于同姓不通婚的古老风俗,项伯和刘邦再也无法结成儿女亲家,他最终还是被江湖大哥忽悠了。
一千多年后,在项伯的封地,一个人出生成长,深入江湖,感受庙堂,自称“射阳山人”。他姓吴,名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