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皇帝们中,刘邦是最传奇、最不可思议的开国帝王。即便是保守一点,或者为了显得客观、理性一点,也可以说,刘邦绝对是具备了很多其他帝王无可比拟、无可超越的唯一性。而他的唯一性在于,并不在于掌握了别人没有而他独有的绝世武功,相反,他缺乏显而易见的成功套路,甚至非他不可得天下的理由。在一般人看来,他以混的姿态,撞入历史的旋涡,然后以混的本领成就丰功伟绩。他除了自己混,还把别人纳入了混的体系,在刘邦的带领下,大家在跌跌撞撞中,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然后,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把敌人逼死,取得了独享天下的资格。
从文治和武功两个方面分别考量,与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和努尔哈赤等同级别的大佬相比,他缺乏吸引眼球的独创性和唯一性。与刘秀相比,他没有“太学生”的高学历,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缜密思维和妙笔生花的文笔;与李世民相比,他没有亲自领兵破阵杀敌的胆气,更没有杀兄屠弟的阴狠心态;与赵匡胤相比,他没有出神入化的战术指挥和千军万中取上将首级的能力,更没有革新政治经济体制的创新思维;等等。他出马打仗基本上靠“死扛”,碰到稍微厉害的角色,只要亲自带着部队主动进攻就会“歇菜”。治国基本上靠“抄袭”,汉律大部分承袭了秦帝国积攒下来的现成法条,即使对秦律进行创新性的修修补补,这种工作也是他的孙子们干的,和他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建国之初,他大力推行封建制度,但这些都是形势使然,不是他有什么深谋远虑,也不是他对“顶层设计”独具匠心,那时候,他不搞“一国两制”,自己不舒服,功臣们也不答应,这个脚踏两只船的国家制度,实际上是他务实通便、顺应时代潮流而产下的“怪蛋”。
刘邦从年轻时代就游走江湖,成为黑白两道通吃的灰色人。他很可能是利用“黑吃黑”和行贿手段才当上了地方政权最基层的小头目,平时没少仰仗手中权力敲诈勒索饭店老板,在日常生活中,毫不掩饰地追求口腹之欲和个人感官享乐。他的人生目标极其低微,缺乏宏远的人生追求,除了算命先生鼓励他追求贵不可言的大成功外,他好像也没啥以天下为己任、救人于水火的伟大情操。去咸阳出公差时,他看到秦始皇的威赫仪仗,发表出的感慨是“大丈夫当如是也”,和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相比,显然不在一个层次。项羽的抱负显得强霸盎然,虽然也谈不上高蹈,但刘邦表达的意思则更等而下之,他很像一个对有钱人、有权人艳羡不已的“小流氓”,而绝不是有点追求的革命家,甚至连有点出息的强梁都谈不上。
他从不主动从事劳动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净给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添乱、添堵。在业余时间,他从不追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革命时期,时常公开宣布鄙夷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缺乏对知识孜孜以求的态度,哪怕是做做表面文章。可以说,从表面上看,无论在哪里生活,都保持着将“混”进行到底的人生姿态。
他参加造反工作也是被别人连哄带忽悠的,属于那种反正已经落草为寇、不从事造反就很浪费的人。一旦成为一支地方武装的带头人,他就非常高调地打出物质主义至上的造反理念,赤裸裸地用现实利益忽悠别人为自己卖命。在所有决定汉家天下生死存亡的大战和恶战中,好像都是别人在前面主动冲锋、流血流汗,而他自己主要是负责数赏钱,盖官印。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地被他驱使,把从各地得来的胜利果实,兴高采烈地送给他来享用,然后心甘情愿地从他那里再分出一杯羹,让人不由得对他“羡慕嫉妒恨”。
他也很真性情地承认,自己对打仗业务很荒疏,对队伍建设很外行,对战略谋划很不懂。但从来不以此为耻,反而为荣。即使贵为一国皇帝,也从不认为自己是因为一招鲜才吃遍天下的,而是靠着忽悠一帮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凝聚到一起工作的综合实力。从心里讲,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因为没有过人的专业知识,而在臣子面前应该表示出低调谦虚,相反,从来都是一脸的自以为是的表情。这让人很诧异,同时,即使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一个人堕落到一无是处的境地,自信又从何而生呢?”
他经常被项羽打得不敢露头,龟缩在高大城墙之内,眼睁睁地看着他的手下攻城略地,自己却被打得失魂落魄。当然,与有点脾气、有点尊严的英雄不同,对他而言,失败,即使是惨败,仿佛也就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虽然不好吃,但既然吃到嘴里,也能咽下去,不至于因此被活活地气死。在他看来,只要不丢命,任何失败都不会让他想着从此隐姓埋名,或者回家种田,当田舍翁,或者干脆抹了脖子,以此谢天下。说白了,他做人很简单,只要活着,哪怕很艰难,哪怕很窝心,哪怕很丢脸,都是好的。
以上是从史书中提炼出的通俗化的刘邦形象,尽管细究起来,很多方面与真实的刘邦相去甚远,但研究者的看法总是和民间看法存在很大距离。不管研究者如何看,大部分民间百姓认为,从刘邦光辉耀目的人生中,很难提炼出一系列轨迹鲜明、套路系统的成功经验,让有追求的凡人即使想效法,也难以照葫芦画瓢加以复制,他的成功经验和他的做人理念根本没办法用来当作教育子女的好材料。我们当然可以说,历史有时喜欢给大家开个玩笑,搞个恶作剧,在不经意间创造一个奇迹,而奇迹只能巧遇,难以学习。刘邦的出现就当是历史基因突变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把刘邦“突变”出来,而不是我们,这就不好说了。大家总不能要求,上帝在造人造物的时候,总是保持精力旺盛吧。他偶尔打个瞌睡,造出几个绝顶成功的人物,或者几个绝顶的窝囊废,也是可以原谅的,大家没必要非要较真儿。
不过,后世很多人从来不这么认为,特别是对一些人而言,他们学问平平到不认字,很难应付皓首穷经、刻苦学习的挑战。他们的出身差到没有出身,依靠规规矩矩、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向上爬,在有生之年几乎没有机会活着实现“称王当皇”的宏愿,或者雄霸一方、自己说了算的人生目标。这样悲哀的境况让他们气馁,活着没劲、不幸福,甚至经常感到随时可能疯掉。
但是刘邦的成功经历让他们在迷雾中看到些许希望,刘邦现身说法地显示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生场景,让他们产生一种直观的感觉,一个人想当皇帝不需要天然资格和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以至于所有自命不凡的人都可以认为,只要机遇好(这个很难在事前就认定清楚,基本上靠撞大运,也就是“偶然”加“偶然”,再加“偶然”)、肯卖力(成功的人都是卖力干活的,但卖力到什么程度,就不好说了,这个因人而异),人人都有机会掌权力、享天下,走上刘邦的光明道路,过上皇帝的幸福生活。
于是,即使实践不断证明,刘邦实际上很难被复制,但总是有一批不知死活的人依然锲而不舍地要努力争当刘邦。刘邦之后,自命不凡的人,死死盯住刘邦“混”人生的理念和平民的出身,与之比较,自信满满,再也不信“富贵由天不由人”的鬼话,即使身处江湖也从来不自卑,即使摈弃文化也从不脸红。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大旗下,齐聚在一起,在秦末汉初的相似场景下,一跃而起,奋勇搏杀,改天换地。中国历史为此增添很多振振有词夺天下的人物,他们以无畏舍命的勇气冲破让人上不来气的沉重幕布。与那些认为天下理应由血统高贵的人来治理的国家不同,在由这些人物把控的历史中,大家公开信奉着“拳头硬、打天下、坐天下”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法则。在治乱循环的朝代更迭过程中,草莽英雄们蛮横地踢开帝王宫阙的大门,理直气壮地占有所有宝物、神器、土地和子民,坐在巍峨的龙椅之上,然后,像刘邦一样,制造身世的神话,改换门庭,宣布自己从此成为龙的儿子,合理合法地享受权力的无尽乐趣,哪怕是偏安一隅,孤芳自赏。
在这个英雄特别是“刘邦”式大英雄泛滥的土地上,人人把当刘邦式的英雄作为天命神授。当刘邦的诱惑如此之大,让人眼馋,难以抵抗。为此,大家奋勇争先,天下从此熙熙攘攘,历史变得跌跌撞撞。只是我们无奈地发现,当这样的英雄横行于世时,每个人必将被裹挟着进入历史洪流中,要么成为冤魂野鬼,要么成为大大小小的英雄,想做一个“人”已经再也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