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认为,普通的人可能会自卑,失败的人可能会自卑,但没想到许多成功的人士也曾经有过自卑。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自卑。无论圣人贤士,富豪王者,抑或贫农寒士,贩夫走卒,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可是,自卑感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一个人自卑的特点是感觉己不如人,低人一等,轻视、怀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因而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不过,自卑虽然是人生追求幸福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卑,就可以将它转化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所以,若想成大事,就必须战胜自卑感。
1870年,维也纳一个商人家里出生了一个叫阿德勒的男孩,他在家排行第二。可是,虽然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童年生活让他感到自卑、不幸,而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这是由于他的身体与健康远不如哥哥。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每当看到哥哥健康活泼,他就觉得自惭形秽,看到哥哥的蹦跳活跃,他觉得自己又小又丑又笨。尤其是在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不过,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成年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而使其名声大噪,最终确立了他的“个人心理学”。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其实,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出其蛛丝马迹。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都为自卑而深深苦恼。一旦产生了自卑感,人们就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了,而是去追求脱离实际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这样的人总是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这样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深深地伤害。也许我们很难想象,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曾有过深深的自卑,这是因为自卑感还可以转变成为人生前进的动力。
民营企业家亿万富翁罗忠福,在少年时代曾为自己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而自卑过。命运的不公、屈辱和刻薄,使他深感难以摆脱自卑的心理。一次,他在长江边徘徊,一呆就是一天,他说那时候自己真想往长江中一跳,以死来解脱这折磨人的“自卑”与屈辱。
从中学时代起,罗忠福就开始尝受被歧视、被批判的屈辱。大学只读了半年,就被迫痛苦退学,是因为他的家庭成分问题,而被当地卡住户口。20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这时他的母亲只好给人看孩子、洗衣服、挑煤,以维持他们的生活,看到母亲干这种低贱的工作,使敏感的他深深感觉到人生的耻辱。但是,他虽然自卑得不想活了,可是为了母亲他还是发愤寻找人生的新道路。在40岁时,他开始学习经商,顽强奋斗十多年,不畏失败挫折,终于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成为亿万富翁,成了成功人士。这时,自卑也早已远离了他。
从自卑中超越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物中比比皆是。历史上许多杰才、伟人都曾因自卑而与命运抗争过,他们最终都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比如,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在年轻时,曾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的贫困而自卑;美国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出身孤儿,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尤其是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4岁时家庭破败,在9岁时辍学谋生,11岁时就失去了父亲,这其间自卑感一直深深地困扰着他,但同时又是他前进的动力,正因为战胜了自卑,他才有了最后的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卑出现的时候战胜它,那么,自卑就可以转化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促进剂。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如果对自卑感处置不当,长期无法解脱,不但会使人消沉、颓废,一事无成,甚至走上邪路。所以,聪明的你,要尽力解脱束缚自己的自卑绳索,使自己轻松自信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