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不明确会使人见异思迁,在患得患失中感到苦闷。人有时候感觉到很烦恼,原因之一,什么都想得,什么都想要,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追求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当别人通过努力收获时,自己因羡慕或嫉妒而觉得不舒服,心理不平衡。在攀比着——为什么好事属于他呢?在期望着——这样的好事什么时候会轮到我呢?在苦恼着——我的人生之路为什么就这么难呢?在思索着——我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路呢?可是,不少人到了生命的终结,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想有追求而找不到目标的人,常常内心纠结、徘徊甚至痛苦。
目标不合实际会使人失去自信,感受到没有希望和光明。有的人活在梦想里。虽然有了自己的目标,但是,自己力不能及,或者根本不可能实现。他生活在童年时代的幻想之中,沉浸在虚无缥缈的目标之中,一旦梦醒,发现万事皆空,就会对自我否定,陷入到无穷的失落之中。还常说,给我个总理也能干。这些人说话时在梦中,等醒来后就会发现,真给个总理的职位,还真的干不了。没有脚踏实地,就没有现实的人生。
目标是旗帜,能够让人提振精神,增强凝聚力。我小时候,正处于“文革”后期,讲究大年初一开门红到田地里劳动,而且每个生产队在劳动时还要插上红旗,不理解;看战争影片,发起总攻时要扛着红旗,不理解;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国民们爱之护之如生命,不理解。现在明白了,旗帜的作用起到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振奋精神的目的。一个人如果确定了正确的目标,就像一面旗帜,时刻在激发着自己朝着目标前进。
目标是灯塔,是路线图,能够让人看清方向、看到希望,吸引着人们努力前行。何去何从,何作何为,不断地困扰着人们。人在十字路口时,总觉得迷茫,有时不知道该割舍什么,有时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不该向前走。当我们迈开第一步之前,需要知道走什么样的路。既然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就不要顾及别人怎么说。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人生就会陷入盲从状态。有了人生的目标,就会根据实现目标的要求,选择自己的路。这样人活得就会很清楚,也会知道自己经历了一程,下一个目的地是哪儿。
信念是行动的动力
居里夫人的父亲早年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这是为了热爱而选择的虽是艰苦却不悔的人生之路。
1973年,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原本他应该在1977年毕业,但是在1975年,也就是他大学三年级时,盖茨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辍学创业!盖茨和好友保罗·艾伦成立了一家电脑公司,即后来的软件巨头微软公司。“我很珍惜我的大学时代,而且在许多方面,我后悔离校。我之所以辍学,只因为我当时有个理想——创立第一家微电脑软体公司——而那理想不能耽误。”创业的理想,让他坚定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1952年12月,年仅二十一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担任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二十年,把刘庄周围七百五十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三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信仰,支撑着他走完了一生的路。
居里夫人因热爱而献身科学研究,比尔·盖茨为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有了创业的理想,史来贺没有个人的梦想却有让乡亲们富裕起来的信仰。他们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阐释了共同的人生哲理:不管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靠着自己的信念支撑着,一直向前走。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会有支撑前进的动力。
走人间正道需耐力
我查阅中西方名人传记时发现,西方人的资料,多是个人的成长历程,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个人奋斗史。从他们的资料中,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个性如何、受谁的影响、思想是怎么形成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可是,我翻阅中国人的资料时却发现,个人的思想不明确,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倒是十分明显。由此可见,西方人看重个人成就,中国人看重社会成就。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多与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人生之路是不同的个体在天空中闪耀,不断变换着历史的时空;中国的人生之路则是在历史的漫漫长路上的接力赛,昨天的人为了今天,今天的人为了明天。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当中国人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有了时间和精力为自己活着,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其实,中国人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都想有所作为,却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有意义的;中国人又受宗族观念的影响,陷入狭隘的小圈子里,又在追逐着现实利益。矛盾之中,感到很郁闷。世间人生之路有好多,如果归纳起来,世间大致有两种人四条路可供选择:两种人是现实中人和理想中人。四条路可分述如下:
普通民众的现实之路:一生围绕着为长辈养老送终,为后代奋斗终生而不畏艰难地活着,很少为自己活,所以很少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中国人的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一代一代地生生不息,且梦想着有朝一日兴旺发达。英国人与在伦敦定居的中国医生有一段这样的对话:英国人问,你喜欢伦敦吗?中国医生回答:不喜欢。英国人十分吃惊地问:你为什么要来伦敦?中国医生回答:为了儿子在这里读高中,能够比较容易地上剑桥大学。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中国人会这样做,为什么会为儿子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呢?
社会上层人的现实之路:人们在狂热地追求着名与利,以为得到了这些,就成了上等人,其实仍在走着现实之路,与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追求一样,脱不了凡尘。正如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所讲的:和尚站在高处,指着路上的芸芸众生说:忙碌的人海中,只有两个人,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千年普通的中国人,追求利和名,是为了有条件活着和有尊严活着。现实之人追求着金钱、社会地位、知名度等,什么都想得到。这似乎是人生的目标,其实是没有个人的目标,只是别人眼中的目标,是世俗的目标。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人生短暂的经历中,把自己的特长、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张扬自我的个性。
有一种理想主义者,是艰难地寻找着社会之“道”。李叔同变成弘一法师的经历,就是寻道的过程。李叔同,出家后法号弘一法师,清朝人,是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甚至说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李叔同一生六十三年,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妆收场,留下万千遗憾。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弘一法师的精神几乎可以与“神圣”二字相提并论,是求真、求善、求美的一生,是心灵和精神探险的一生。历史上类似于李叔同的不乏其人,刘勰、屈大均、王国维……不胜枚举。文化铸造心态,李叔同的殉道精神,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还有一种理想主义者,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地努力。近现代仁人志士的理想之路,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人们已经认清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于是有一大批为国家和民族而牺牲的烈士,他们追求着中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这样的人的梦想通过后人得以实现,后人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正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所题写的,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选择了社会理想之路,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耐得住艰辛、耐得住痛苦。有着社会理想的人,不分时代、不论职务、不看地位,只要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一样让人们景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就是靠着有共同信仰的人,将历史推向未来。如史来贺作为一名农民,他的人生目标,与刘庄的兴衰是紧密相连的。史来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理想之路——让刘庄的老百姓富裕起来。看来,只要为社会做点事的人,人们就会永远怀念他。有多少位高权重的人,红极一时,就是没有为社会做点事,人生也只是草木一秋。
身处疯狂利益追逐时代,社会在不断地叩问着我们每个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我们心灵的归宿在哪里?两种人生四条路,等待着人们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