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0年7月下旬开始,多佛海峡上空的激战越来越频繁,就是这个地方,被欧洲史学家称为“地狱之角”。在这些空战中,哪一方飞行员在技术上占有优势是明显无疑的——德国飞行员自西班牙内战以来,历经磨炼。当时,戈林大胖子为磨炼空军,曾不断替换在西班牙的作战人员,以使更可能多的飞行员获得实战经验。这支为佛朗哥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空军,被称为“秃鹰军团”。从技术上讲,这是一支经过真正实战的军队。而英国空军则不同,他们的飞行员全是在训练场上练就出来的,缺少实战经验。
皇家空军的飞行中尉阿兰·迪尔回忆德国空军战术时说:“他们就像太阳发出的红色闪电一样向你袭来。”迪尔在54中队驾驶一架“喷火式”飞机,他曾亲眼看见他的一个战友被敌机击中,飞机在火焰中坠毁。当时,迪尔中尉为了逃生,只好孤注一掷,强行朝其中一架敌机撞去。德国飞行员自然不肯与他同归于尽,只能急速拉起飞机。随后,当迪尔中尉的飞机跌跌撞撞地迫降在肯特郡时才发现,他的发动机已经损坏,螺旋桨也被打断。他说:“我能幸免真是个奇迹。”
技术上的不过关,只能用工业上的优势去弥补。当时,英国空军的主力依旧是“喷火式”战斗机,而德国空军的主力为梅塞施密特——ME(Bf)109战斗机,简称ME109。
ME109型战斗机的原型曾在1936年出现过,飞行的最高速度为每小时570公里。比起“喷火式”602公里的时速,要逊色许多。并且,在急转弯与空中提速的性能上,也相形见绌。英国空军时常采取避开ME109、袭击德国轰炸机编队的战术,而且打完就跑,绝不含糊。
火力上,英、德双方也有本质的不同。英国人更偏重于射速,他们的思路是:“只要能打中,便是王道。”从不考虑威力如何。
上文曾提过,“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的武器为8挺机枪,机枪被固定在机翼前方,全部是美国生产的7.7毫米“白朗宁式”。每分钟的射速可以达到1260发,可谓恐怖至极。
虽然武器多,射速快,但却有个致命的缺点——威力实在太弱了。7.7毫米口径机枪缺少爆破效果,无法对敌机造成致命伤害。有些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就曾大发牢骚说:“即使打中敌机,也无济于事。”
一个发生在多佛海峡上空的著名战例就是——一架德国轰炸机被“飓风”给咬住,“飓风”一口气发射了几百发子弹,射得这架德机千疮百孔,所有的窗子都被击碎;机舱里更是血肉横飞,机枪手和一名投弹员头部中弹,当场死亡。
但是,那架德国轰炸机仍在昂然飞行,并一直飞回了设在阿拉斯的前线机场。事后,生还的机员还若无其事地细数了机身上的弹孔——他们数出了220颗子弹。
更可笑的是,那架“飓风”射了220发都没能击落德机,而他自己的飞机却挨了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极其神奇地卡在了“飓风”的冷却装置上。冷却装置一旦失灵,高效运作的发动机就转不动了。这位憋屈的英国飞行员只好跳伞,结果又跳进了水雷区,在水中泡了N久之后,才被一艘小心翼翼驶进来的拖网船给救走。
德国人对于火力的认识与英国人截然相反,譬如ME109型战斗机,它仅装备有两架固定机枪(装在引擎盖上),但它装配在两翼上的武器就拉风多了——两门20毫米机关炮。之所以使用这种武器,是西班牙内战经验的结果。德国人发现,20毫米机关炮的破片效果,只要命中数发,就能打得敌机凌空开花。
德国王牌驾驶员阿道夫·加兰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坦言道:“ME109战斗机的武器比英国人的更好!”英国人最开始还矢口否认,狡辩说:“‘白朗宁式’机枪的高发射率有快速开火的优点。”但后来又不得不承认:“20毫米炮比‘白朗宁式’机枪在同样距离内,发弹的破坏力量大上许多……”
某些英国飞行员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开始在自己的飞机上,改装两门20毫米西班牙(厄利康)机关炮,英军高层也默认了这种改装。并且,从1940年10月份开始,“飓风式”战机统一装上了4门机关炮。
而且,“喷火式”战机在设计上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发动机时常无故熄火。也不知是急于投产,还是工业上的不严谨,每当“喷火式”战机做提速或者大角度俯冲的时候,发动机就要闹罢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飞着飞着,发动机突然就不转了。有些英国飞行员甚至对“喷火式”敬而远之,视其为死亡棺材。
尽管在单机作战上,德国飞行员往往打不过性能优良的“喷火式”,但德国飞行员还是很快发现了“喷火式”的这个漏洞,一位名叫尤伦贝克的飞行中尉就回忆起他在8月初的一场战斗。当时,他刚刚击落一架“喷火式”战机,还未及庆贺,便猛然就发现另外两架“喷火式”从他的背后杀来,他的ME110左发动机被击中,冒起了滚滚黑烟。他描述说:“我拉起操纵杆躲进云层,两架敌机仍然紧追不放,死死地咬住了我的战机。于是,我又改变角度,朝海面急速俯冲,后面两架‘喷火式’也跟着俯冲下去。”
俯冲到800至1000米的时候,尤伦贝克迅速拉起机头。当他回首望去,只见其中一架“喷火式”,就因为发动机熄火一头栽进了海里。
与空中大战一样激烈的是海面上的交锋,由于战斗大部分都是在多佛海峡内进行,双方的飞行员一旦跳伞,就只能落在海里活活淹死。
于是英、德双方展开了一场搜寻落水飞行员的竞赛。对皇家空军而言,飞行员比飞机更珍贵,因为飞行员比飞机还要短缺。飞行员对德国空军来说也很宝贵,而且,眼看着让那些有可能被救活的人溺死,也会影响到士气。
起初,英吉利海峡上空的战斗,似乎正在按着德国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德国空军的指挥部里,指挥官们击掌欢庆,欣喜万分,他们下令:“趁英国人还没学会如何在空战中逃生,赶紧加强进攻,引诱更多的英机出来应战。”
为了营救自己的飞行员,皇家空军迅速组建了一支摩托艇打捞小队。并且,除了官方派出的摩托艇之外,英国政府还雇用了一些小船,大部分都是海峡沿岸的渔船。这些渔船冒着相当大的危险去营救英国飞行员,是属于拿了工资才干活的那种。因此,他们只救自己人,却眼睁睁地看着德国人淹死也不管。
德国空军一看,这也不是个办法啊,于是,他们也开始筹建自己的营救小队。不过,德国空军找来的组织比较有创意了——国际红十字会。
很快,一支由30架水上飞机组成的营救小队便开始救人了。这些水上飞机头顶白漆、印有醒目的红十字标志,相当有恃无恐——他们明目张胆地穿过短兵相接的空中战场,停在水上打捞飞行员。只要看见飞行员还在空中缓缓下降,便一溜烟儿跑过去了,真可谓高效率援救。而且,德国人也要营救英国飞行员。当然了,这并不是德国人更“善良”。他们知道英国人缺少飞行员,本着抓一个少一个的信念,他们把这些抓来的飞行员全部丢进战俘营里做俯卧撑。还美其名曰:“人道主义行为。”
相应地,伦敦的航空部发出了一个警告:所有“救护飞机”,只要它敢胆闯入战区,不管有没有红十字标记,统统将其击落。英国人声称,他们采取这一步骤是因为敌人利用援救飞机,报告了英国船队的活动,违反了红十字会的协议。实际上,他们是担心这些飞机不仅会救出许多德国飞行员,而且还会把溺水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抓去大作宣传。
德国人不甘示弱,为了报复,德国航空部也下了一道命令——“消灭跳伞的英国飞行员。”
最初,双方都心照不宣地放过对方跳伞的飞行员,德国人的做法无疑是打破了这个“最后的默契”。很快,英国方面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双方的战斗变得更加残酷起来。第二阶段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