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让英国人回心转意已毫无希望,似乎就要抡着膀子开打了——连一向都不太热心的雷德尔也公开向希特勒表明:“英国人不先尝尝皮鞭的滋味是不会媾和的。”
出人意料的是,7月19日,希特勒又突然宣布,他要演讲,向全世界公开地演讲。他要向英国提出最后一次和平呼吁。
也许希特勒早就知道,这种呼吁说了等于白说。但是,他要向历史和世界人民证明他的仁至义尽,证明他的“正义性”,是“被迫”接受这场战争的。
就在1940年7月19日那天晚上,在摆放着鲜花、座无虚席的克罗尔剧场,希特勒走上了前台。他的将军们坐在前排,各国外交官们挤坐在乐队席上——他们只能瞧见希特勒不断扭动的臀部。
不得不承认,希特勒的这篇演讲很冷静,也非常出色。他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演员,是一个能自由操纵人们心理的人。尽管他一生中作过无数次演讲,搬弄过无数次是非,也无数次地颠倒黑白,但是这一次的演讲,笔者认为是最棒的。
希特勒慷慨激昂地演讲道:
现在,我从英国只听到一个呼声:“战争必须进行下去!”但这不是人民的声音,而是政客的声音。我不知道这些政客对于这场战争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他们的确宣布过,他们将继续打下去,并且说即使英国灭亡了,他们也要到加拿大继续进行战争。我不能相信他们的意思,是说英国人民也将迁到加拿大去。大概只有那些热衷于把这个战争继续打下去的绅士才迁到那里去。恐怕人民将不得不留在英国。
请相信我吧,先生们,我对于这种毁灭整个国家的无耻政客,是深感厌恶的。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东倒西歪了,而命运却安排我来给予最后一击,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十分难受。
丘吉尔先生无疑将会去加拿大,那些特别热衷于战争的人的金钱和子女,早就送到加拿大去了。但是,千百万人民将开始遭受大灾难。丘吉尔先生这一次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我从来也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将遭到毁灭!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OK,演讲完毕了。连希特勒的敌人也承认,这确实是一场堪称完美并极其狡猾地挑拨英国人民与首相丘吉尔关系的演讲。希特勒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和平爱好者”。那范儿,就好像他希特勒明天可以领到诺贝尔和平奖一般。
这篇演讲甚至把各国的外交官都打动了——就连许多鄙视纳粹主义的外交官,也一度产生了幻觉,认为英国这一次肯定会接受希特勒的和平条件。《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也是这场演讲的当事人之一,他后来写道:在演讲结束的时候,我曾与许多文武官员混在一起,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的怀疑,都认为英国一定会接受元首的建议。他们真的相信,元首的建议是十分宽大的,甚至是豪爽的。与此同时,德国的飞机飞到了英国,撒下了印着希特勒演讲的全文传单。传单上印着:“德国人民要让你们了解英国政府向你们掩盖的事实真相。”
实际上,英国广播公司已经全文直播了这篇演讲,并将希特勒的讲话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全文刊载。德国飞机除了遭到英国防空炮火的“热烈欢迎”之外,丢下的,只是一堆废纸。
不过,英国方面对于希特勒的“豪爽演讲”又是什么反应呢?
作为美国的战地记者,威廉·夏伊勒记述了他亲眼所目睹的事实,这也是一段极其难得的描述。他后来写道:在希特勒演讲结束后,我直接驱车到广播大厦,打算把这篇演讲,用无线电发回美国去。我刚到广播电台,就听到伦敦英国广播公司的德语广播。还不到一小时,英国就答复希特勒了。回答是一个坚决的“不”!
有趣的是,英国方面的这番答复,完全是一个人的自发行为——当天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位播音员正在值夜班,他听了希特勒的演讲后,义愤填膺。在没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这位愤怒的青年小伙子就独自做出了回答。“希特勒先生,”他非常恭顺地用德语说,“以前您问我,英国公众的情绪如何?所以,本人今晚拟再次为阁下略效微劳。请允许我告诉您,我们这里的人对被您称之为理智的呼吁有何想法吧。敬爱的元首和总理先生——我们将它扔回给您,塞进您那张恶毒的臭嘴里!”
威廉·夏伊勒继续写道:当时,从最高统帅部来的下级军官和从各部来的官员们,正围坐在收音机旁,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听着听着,他们的脸色变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有一个人大声问我,他好像被弄得莫名其妙了,“你能理解那些英国傻瓜吗?现在还拒绝和平建议?他们简直发疯了!”
不管怎么说,当英国人对于演讲的第一个冷冰冰的反应传来的时候,在德国人中间蔓延着一种掩盖不住的失望情绪。英国人的顽固让他们诧异,毕竟,他们还是不够了解英国人,更不了解那位英国人的领袖。
希特勒的这番演讲倒是打动了另一位英国的老绅士——前首相奥斯丁·张伯伦爵士。尽管张伯伦已经辞去了首相一职,可他仍然是保守党党魁,是保守党议员们的带头大哥,支持者也不占少数。
按理说,这位在《慕尼黑协定》被希特勒忽悠得够戗的老先生怎么也不会想着谈判吧。可是,他偏偏不长记性,只要和丘吉尔碰面,张伯伦就口若悬河地怂恿他去与德国政府谈判。
有可能,张伯伦对辞去首相的做法有一点儿后悔。因为,他一直只视丘吉尔为“战时临时政府”,战争一结束,自己便可以重新回来掌权。可是,他每次与丘吉尔一谈到和平问题就要闹矛盾,每次会晤都不欢而散。丘吉尔采取拖延战术,就是不给予张伯伦直接答复。
尽管后世书籍曾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英国政府是多么的团结一致”,其实,这完全是鬼话。丘吉尔拖拖拉拉的政治态度,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内阁的剧烈矛盾,严重到几乎引起政府的分裂。不过,丘吉尔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7月份的时候,张伯伦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医生检查出他患了胃癌,不得不回家养病。不过多久,这位一生都梦想与希特勒谈判的老先生,就死在了手术台上,到上帝那里去和耶稣讨价还价去了。
7月22日,丘吉尔在工党的支持下,正式答复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议。英国政府在广播中,庄严地向全世界作出承诺:“除非欧洲大陆自由确有保证,否则,我们决不停止战斗。”
虽然英国政府的强硬态度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多多少少使德国人受到一些震动——在德国外交部,上百名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德国政府发言人对此事作出答复。不一会儿,德国政府发言人到场了,他站在布满“卐”字锦旗的讲台面前,言简意赅地说道:“就在刚才,英国政府已拒绝了元首的和平建议。先生们,将要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