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更聪明、更得体的应对办法之前,有时候,假胡涂,以牛头去顶马嘴,也不失是一种聪明的办法。
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好处,无论碰到什么天塌下来的事,总有更高明的人去撑;好事虽然轮不到自己,但坏事却还有更等而下之的人去承接。不像有点身分地位的人,遇到事情,有时候连要躲,都躲不掉呢!
所以,老、庄要说,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天生我材必有用,各有各的擅长,端看处在什么环境。
反应在聪明才智上面,也是一样。虽然聪明是被歌颂的,愚笨是被诅咒的,但人生的战场是复杂的,聪明、智慧与愚钝、笨拙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聪明不一定胜愚笨,愚笨也未必然就输聪明;何者聪明,何者愚笨,都不是一时的或表面的因因果果、胜胜败败,就可以论断的。
不仅如此,有时候,还可以拿愚拙去应对聪明,让聪明因情境失调,而显得笨拙;此时,愚拙将因扰乱情境成功,困住聪明,而显得高明呢!
以下,就是一个有趣的好例子。
五代末、宋朝初期时,江东地区同时出了三个著名的徐姓人士,他们都是以学识渊博而名满天下,其中又以徐铉的名气最大。
有一次,南唐派徐铉以使节的身分到宋朝去朝贡,依照当时礼节,大宋朝廷必须选派一名官员作为陪伴官。由于徐铉名声响亮,宋朝满朝文武都自觉才学不如徐铉,所以,闪的闪、躲的躲,什么借口都有,就是没有人愿意去自曝其短,甚至还有些畏惧接到这个尴尬的苦差事。
宰相为了挑选这一名陪伴官,东拜托、西拜托,简直是伤透了脑筋,还是没有人愿意答应这等差事,宰相只好将这种情形向宋太祖赵匡胤报告。
赵匡胤听了之后,沈思了一会儿,就说:“没那么难吧!你们姑且先退下,我自有办法挑选出最适当的人选。”
没多久之后,文武百官就听到宦官在传唤官员的声音。等大家搞清楚之后,发现被传唤的是十多名不识字,平常在殿前担任杂役的低阶官员,最后赵匡胤亲自点选一名,而且还非常得意地说:“这个人最恰当!”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大吃一惊,不知道皇上卖的是什么膏药,只是幸灾乐祸地催促这名倒霉鬼,赶快领旨谢恩,前去履行职务。
中选的这个小官员,更是莫名其妙,吓得说不出话来,不过,皇上命令当然不能违抗,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前往江东,将徐铉迎来朝中。
好玩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徐铉意气风发,口若悬河,语锋逼人,众官员听得你看我、我看你,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这位陪伴官更是尴尬,脸一阵青、一阵白,什么话都答不上来,只是唯唯诺诺,不管徐铉说得天花乱坠,他老兄都一律频频点头称是,再不然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说些番石榴、蕃薯之类的话,弄得徐铉前腔打结,后腔无力,十分无趣。
就这样一连多天,徐铉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徐铉应该知道被“整”,但是宋朝强势,他又能奈何?
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记“以愚困智”的手法,得到极高的评价,成为野史的智趣笑谭!
对敌双方,不管是“以愚困智”也好,或者是“以下驷对上驷”也好,都是羞辱人的作法,这是有实力的一方,才玩得起的游戏,否则,遭到强烈反击,是早可预料的。
不过,在人生的种种处境中,不管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只要不甘居于弱势,成为被比下去的一方,偶尔耍耍“以愚困智”的伎俩,只要不要玩得太过火,倒也不失为杀杀对方锐气、整整对方脾气的好方法。
换句话说,在没有更聪明、更得体的应对办法之前,有时候,假胡涂,以牛头去顶马嘴,也不失是一种聪明的办法。这个时候,谁说,笨,不是聪明的一种?耍得高不高明,只看个人的手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