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此诗写一个在外服役的士兵,在他乡登山瞻望父母兄弟,想象他们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并叮嘱他一定要活着回家。此诗写法特别,正如清人汪梧凤所说:“不言己之念亲,而反言亲之念己;不言己之自慎,而反言亲之欲其慎。则所以念其亲者益切,而所以保其身者益至矣。”此盖金圣叹所谓“倩女离魂法”也。
法国汉学家埃尔韦·圣·德尼认为,在表现中国人对于战争的态度方面,此诗是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也许在任何其他民族的诗文里找不到类似的作品”。他把此诗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作了比较,作了一个非常有趣也很著名的评论:
《伊利亚特》是西方最古老的诗,是唯一能用来与《诗经》作比较,以便评价位于有人口居住的陆地两端,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平行发展着的两种文明。一边是战争频繁,无休止的围城攻坚,相互挑衅的斗士,是激励着诗人和他的英雄的胜利光荣感,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感到自己置身于疆场之上。而另一边则是对家庭生活的眷恋,是一位登山远眺父亲土屋的年轻士兵和他的怀乡之情,是一位斯巴达人定会要扔出墙外的母亲,和一位叮嘱离家人不要顾念光宗耀祖而首先要尽早返回故里的兄长。在这边,人们感到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置身于一种说不出的安逸的田园生活的氛围之中。(《中国的诗歌艺术》)
他认为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从一开始起,便表现出了上述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而形成不同态度的原因则很简单:“在荷马时代,希腊先后被征服过三、四次。因此希腊人大概也变得同他们的人侵者一样好战。而中国人则是地球上最美好的那部分土地上的无可争议的主宰。因此他们象原始时期的垦荒者一样,爱好和平。”他的感觉细腻敏锐,他的评论点针到位。如果要说“比较文学”,这就是“比较文学”吧?
中国文学中不缺少英雄主义,尤其是在遭遇外来侵略时。即使在《诗经》里,也有《秦风·无衣》之类作品,表现了士兵的同仇敌忾之情。但是面对“春秋无义战”,面对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的军阀混战,士兵们,还有他们的家属,除了厌战,还会有什么其他的反应呢?
原文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魏风·陟岵》)
注释
岵(hù):有草木之山冈。上:尚。旃(zhān):之。屺(qǐ):无草木之山冈。季:末子,陈子展先生《诗经直解》译为“小宝贝”。偕:与别人一起。
今译
上山望望看口虐!阿望得见爹爹?爹爹勒浪牵记,一定实梗叹气:阿囡去打内战,早夜嘸不平安;千万小心自家,总要早点回转!
上山望望看口虐!阿望得见姆妈?姆妈勒浪牵记,想起就落眼泪!阿囡开仔出关,早夜嘸不合眼;千万小心自家,勿要吃着枪弹!
上山望望看口虐!阿望得见老大?老大勒浪牵记,牵记自家兄弟:老二算俚倒霉,早夜要当炮灰;千万小心自家,情愿投降缴械!(倪海曙《苏州话诗经·上山望望看口虐》。口虐:语气词。阿:是否。勒浪: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