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时,就好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如同不举行祭祀一样。”
“边读边悟”
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一个“诚”字。所谓以心换心,只有对人以“诚”,才会让人感到受到尊重,从而感到身心愉快,乐意为你尽心尽力;而如果不“诚”,则只能让人感到被戏弄,受了污辱,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春秋时,越国大名鼎鼎的范蠡自淡出官场后,改名为陶朱公,一直隐居于陶地以经商为生。原想平平安安地了却余生,谁知,他的二儿子竟在楚国杀了人,犯下死罪,陶朱公自然不能不顾父子之情,见死不救。他自己不便出面,便让三儿子带上几缸黄金,去楚国找自己的老朋友、大臣庄生设法营救。他之所以让三儿子去,是考虑到三儿子自出生以来,未受任何困苦,丰衣足食,养尊处优,不大看重金钱,所以,他是不会心疼那几缸黄金的。但他的大儿子不依,他认为营救弟弟乃哥哥应做的事。如今父亲不让他去,而让小弟前往,分明是有意看轻他。他表示若父亲执意要让小弟去,他就自杀。
无奈,陶朱公只好让大儿子去,并再三嘱咐大儿子,只要把他写的一封亲笔信交给庄生本人,然后送上那些黄金,什么也不要说,立即回来。大儿子当面保证,一定要按父亲的嘱咐去做。
谁知,他又暗中多带了一些黄金,才启程前往楚国。
见到庄生后,大儿子按照父亲说的做了,庄生也把礼物收下了。因为庄生其人,向来以清高廉正自许,楚王及群臣都有口皆碑。他这次之所以暂时收了老朋友陶朱公的礼物,为的是给他先吃一颗定心丸,并非真的要收礼才肯相救。
庄生接受了老朋友的请托,自然会鼎力救助的。他不会白受人的人情,凭着非凡的聪明智慧,此事他办起来也不难。于是,庄生去拜见楚王,称昨夜出现灾星,将危及楚国。一向对庄生深信不疑的楚王自然信以为真,忙问应对之策。庄生胸有成竹地说:只要多积阴德,大赦天下,多造福百姓,便可躲过此劫。楚王深以为然,于是,便准备下令大赦天下。庄生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救出陶朱公的儿子,同时,对百姓也有好处。这正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在不知不觉中,既巧借楚王的大赦令救了陶朱公的二儿子,又在暗中为无数获罪的百姓带来自由,自己也积了阴德。
但陶朱公的二儿子竟在大赦令颁布的前一天被处死了。原来,陶朱公的大儿子因怕庄生营救不力,虽表面答应离开楚国,暗中却又拿出自己私带的黄金去活动另一位大臣。而他背着庄生去求另一位大臣帮忙的事,庄生开始一点也不知道。当他后来找的那位大臣告诉他,楚王要大赦天下时,他便以为庄生无用,大赦是那位大臣之功。于是,他便再次去拜会庄生。庄生问他为何没有回去,他称已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便等着与弟弟一同回去,故前来辞行。庄生已明白他的来意,便让他将送来的黄金带回去。
当陶朱公的大儿子要回黄金时,庄生感到自己受了莫大的愚弄!于是,庄生再次拜见楚王说,前天所说灾星危及楚国,大王将大赦天下,这自然是百姓之福。但也听到这样的传言:那位巨商陶朱公的二儿子已被定为死罪,他的家人正携巨金贿赂大臣,企图逃避罪责。有人把此次大王大赦天下,说成是为了开脱那位陶朱公的公子。这样的传言很不利于大王。楚王听了,火冒三丈,他立即下令先处斩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再颁发大赦令。
可怜陶朱公的二儿子,才已快走出地狱之门了,却又被死神拉了回去。
当陶朱公长子带着弟弟的死亡通知回到家后,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你弟弟被杀,我并不奇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陶朱公的长子救弟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行为构成了对庄生的伤害,使他认为自己从人格、尊严以及做事能力上都受到了污辱。因此,他会在关键时刻,改变自己的决定。可见,待人处世中的虚伪之礼,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