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④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⑥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⑦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⑧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解”
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④执舆:即执辔,驾车。
⑤之:与。
⑥辟:同“避”。
⑦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⑧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的位置。”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大乱,就像这滔滔的洪水一样到处泛滥,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边说边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我不与天下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边读边悟”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世界是多元的,只要遵守做人的基本规范,不侵犯别人的生存权限,对各种思潮、信仰能兼容并蓄之,这样社会才能有活力,有色彩,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