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解”
①达:通达,显达。
②闻:有名望,有名气,有名声。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对人谦恭有礼。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好像主张仁德,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不惭愧。这样的人,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还是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骗取虚名。”
“边读边悟”
本章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貌似仁德,行动却大相径庭;而“达”则是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两种人。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上,各自发挥着各自的特长,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