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①者为贵,碎②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①“联”:就是联结,引申出来就是相互联结贯通,没有明显的断裂状,看上去是完整圆润的一体化骨结构。这样的头骨自然比例均衡,与之相配,可谓“仪表堂堂”,相貌标致英浚这样的骨相就是贵相,与世俗的情理相切相合。
②“碎”:与“联”相反,指联结不完好,有明显裂纹。就如一段木头,木质坚硬,没有裂缝疙瘩,自然是上好的家具材料,反之,则没有多大用途,自然是“次之”。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智慧解读”
古人认为,佳骨自有佳色。
道理就像树大根深之冰一样,自然不愁其枝繁叶茂了。“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医学理论认为:“色”现于外,“气”蕴于内,“色”只是“气”的外在表现,“气”才是“色”的根本,“气”不足,“色”自然就衰减了。因而可以这么认为:这里的“骨色”,应该是“骨有气,在面为色”。“骨有气”,也就是说骨的健康状况与人的生命活力有密切联系。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冰鉴》所说的“面以青为贵”,“紫次之,白斯下”也不难理解。春天是万物生长、活力显现的时候,“青色”也就是指像春天一样活泼有力、象征着生命茁壮成长的青春气色。因为春天有青草、有绿树的特征,因而谓之“青色”。溜种气色,富有生机,却也不失庄重端严,是活泼而能持久恒定的物质,不会时断时续。既然活力永驻,人自然能集中精神去谋取功名利禄,自然会“贵显”。
“紫色”,比青色有不足,因此也可言“贵”,但难以“大贵”。“白色”,则又次之。《冰鉴》说“白色如枯骨傅粉”,这当然不是健康、活力的颜色,就像苍白中隐着一种秋后的枯黄,灰暗惨淡如枯枝败叶,显然是气血亏损之兆。这种气色,如何能“贵”呢?就像一个瘦弱骨枯的人,怎么能挑重担呢?
“骨质”,在这里指的是头骨的生长联结状态,因而说“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
曹操在准备接见西域一使者时,担心自己相貌不美,让使者见了有失国威,故让一臣子扮作自己,他本人却站在假曹操旁边。使者谒见完毕退出来后,知根底的大臣问他对曹操的印象如何,那个使者说,曹操很好,但他旁边那个人更有英雄之气。
这个故事说明,“面佳”固然不错,但不是根本的,“面佳不如头佳”。
既然说“面佳不如头佳”,是否头大就好呢?《冰鉴》随后论述了这个问题。“头大而缺天庭”,还是不行。“缺天庭”,就违背了均衡原理,也就是骨相有缺陷,不符合“头以联者为贵”的原则。这种大头,往往会是大脑欠发达、智力不佳的表现,因而说“终是贱品”。
“圆而无串骨”,如果头骨联结而又圆润,似乎很好,但如果没有峥嵘之势,缺乏一种气势,也不能算好,有“半是孤僧”的命运之相。这种状况,如果太阳穴上的“辅弱弓骨”能突出来,也能避开“孤僧”的命运。
“头大而缺天庭”,“圆而无串骨”,二者充分说明古人对骨相的定义大致是:骨大骨圆,不错,但以饱满而有峥嵘之势者为贵,否则,仍不能言贵。
“鼻骨犯眉”,指鼻梁骨一直冲到了眉心,有越域侵犯的势态。这样自然不好,破坏了平衡原则。结论是,“堂上不寿”,即克伤父母。
但另有一种情况,是鼻骨“连眉”,而不是鼻骨“犯眉”,文人若如此相,即是贵。“连眉”与“犯眉”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气势是冲克还是联结,这里有很高的鉴别技巧。
长着一只又高又挺的鼻子,看起来很优雅,很高贵,有一点贵族绅士风度,但这种多半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他们缺乏活力,终日不苟言笑,谈吐平淡,行为僵化,没有激情,很难打起精神来长时间专注于某项事业,因而难以有所成就。这种人给人一种反应迟钝、呆板的感觉,如同没有生气活力的石膏像。
“颧与眼争”,即颧骨与眼尾联得太紧,突兀出来比眼高,这就是阴阳移位、卑尊侵凌之相,自然有害,可能“子嗣不立”。
这种情况比上面说的“鼻骨犯眉”要好区分一些。古人把它称作“颧峰凌眼”。
“智慧应用”
管辂:观何晏之气知其败
观察一个人的“气”,可以发现他的沉浮静躁,这是做得大事的必备素质。
沉得住气、临危不乱的人可担当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脚的人,难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坚,做事往往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活泼好动与文静安详不是沉浮静躁的区别。底气足,干劲足,做事易集中精力,且能持久;底气虚,精神容易涣散,多半途而废。
文静的人也能动若脱兔,活泼的人也能静若处子,而神浮气躁的人,做什么事都精力涣散,半途而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三国志》中记载,魏明帝曹叡(曹操的孙子)临死前,欲将大事托付与他人。
当时曹爽(曹真之子)正在床边,对曹叡耳语道:“臣以死奉社稷。”曹叡嫌曹爽能力不够,不肯为手诏,曹爽即命手下人执曹叡的手强行做了一份诏书。曹叡无奈,又下诏让司马懿与曹爽共辅朝政。
当初,何晏、丁谧、邓扬、李胜皆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炎附势,魏明帝曹叡很讨厌他们,四人因而不得权位。曹爽平时与四人关系不错,辅政后就提拔四人为左右手。四人替曹爽策划,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并因此升为尚书、校尉等职。
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外静而内躁,机巧好利,不务根本,我担心他误你兄弟大事,恐怕会仁者离心、朝政荒废啊!”何晏四人因此寻小事罢了傅黄门的官。
四人欲令曹爽立威名于天下,劝曹爽派兵伐蜀,司马懿劝阻无效。
后被蜀兵堵截,曹爽大败而回,伤亡甚众。曹爽又专擅朝政,乱改制度,司马懿无奈,只好托疾不出。
何晏问前程于精通术数的管辂。管辂劝他说:“如今你位尊势重,却离德背心,不是求福之道。如能扶贫益寡,以德行政,才能位至三公,否则位高而颠,豪重而亡。”
管辂回家后又对其舅说了此事,舅责他说得太直白,管辂说:“与死人语,何所畏也!”
后曹爽被司马懿夺权杀死,何晏四人被夷三族。
管辂的舅舅问他:“先前你如何知道何、邓之败呢?”管辂说:“邓行步如鬼躁,何神态如魂不守舍,血不华色,精气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故知其败也。”
何晏平常颇自负,并以神的“不疾而速,不行而到”的仙姿美态自誉,实际上属于气浮华不沉一类人。
陈寿另有记载,说何晏、夏侯玄、邓扬三人想与傅嘏结交,傅嘏却不买账。
别人问为什么,傅嘏说:“夏侯玄志大才疏,有虚名而无实才;那个何晏呢,喜欢谈古论今,但为人虚利而无诚意,是口舌是非乱国政的人;邓扬呢,有始无终,好图名求利,吹捧同类,排斥异己,妒忌心也重。我看这三个人都是乱德败性之人,躲避还来不及,哪会与他们亲近呢?”后来的发展果然如此。
诸葛亮:择官以德才兼备为准则
诸葛亮以其“隆中策”预见天下三分,显示其大才;以其“鞠躬尽瘁”尽忠汉室,显示其大德。其人如此,其择官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
诸葛亮上《前出师表》时,刘备已去世,由他执政辅佐刘禅,故在出征前总结了先汉与后汉兴亡的经验教训,谆谆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皇帝,先后兴起第一次、第二次“党锢之祸”,杀戮敢于直言的李膺等贤臣;二人都信任宦官,使宦官得专政,朝政腐败。
桓帝封单超等五宦官为侯,任其专横胡为。灵帝公开标价卖官,敛财私藏,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污风盛,民不聊生,致使社会动荡不安,终于激起黄巾造反。
之后群雄攻战,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还在《便宜十六策》里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特别重视选拔德才兼备之士。
诸葛亮推荐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重兵,负责宫中之事。刘禅常欲增加后宫嫔妃,董允认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今已足数,不应增加。
刘禅宠爱宦官黄皓,皓为人奸佞,想干预政事,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黄皓。董允在时,黄皓不敢胡为。
蒋琬、费岏、姜维都是诸葛亮精心选拔为他理政、治军的接班人。蒋琬入蜀初期任干都县长,刘备下去巡视,适见蒋琬饮醉,不理事,大怒,要杀他。诸葛亮深知其人,为之说情:“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敬重亮,听其言,才不加罪。后诸葛亮提拔蒋琬为丞相府长史,诸葛亮每次出征,蒋琬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常赞蒋琬为人“忠雅”,可与他辅佐蜀汉王业。诸葛亮死前,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蒋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明知时势,做到国治民安。蒋琬病,荐费岏代之,费岏为人明断事,善理事,知军事,他在任时边境安宁,魏人不敢正窥西蜀。姜维继诸葛亮复兴汉室之志,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马昭派大军伐蜀,刘禅昏庸不听姜维派兵扼守阴平之议,邓艾得以偷渡而直捣成都,刘禅出降,并令姜维降,姜维想假降待机以复兴蜀汉,其宿愿虽不实现,足见其忠烈。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费岏、姜维等辖佐,刘禅这昏庸之主才得安坐帝位达四十一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权,魏立国虽有四十五年,但早在十七年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名存实亡,其政权存在实际只有二十八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遂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二十七年。三国相比,蜀汉政权较稳固,无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之事,这是因有德才兼备者辅佐之故。
刘基:自知者知人
身为一个领导,在知人的同时,也要做到自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别、使用人才。关于这一点,明代的刘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明朝建立之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明朝的许多重要事务,特别是起用人才等用人问题几乎都是由他和朱元璋一起处理的。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责备丞相李善长,并流露出罢用他的意向。刘基对朱元璋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旧臣,他能够协调好诸位将军之间的关系。”朱元璋说:“这个人几次说你坏话,欲加害于你,你还维护他的地位吗?我想要你做丞相呢!”刘基叩头,一边拒绝,一边解释:“更换丞相就如更换房柱,必须用大木,如果用一束束细木条捆绑一起替代,房子顷刻就会倒坍。”
不久,李善长罢相,朱元璋准备以杨宪为相,杨宪与刘基过从甚密,朱元璋以为会得到刘基的支持。不料,刘基力言不可,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利己无与者也”,他是指杨宪这个人难以做到像水那样公平。以义理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器量狭小浅薄,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又问胡唯庸怎样,刘基比喻说,犹如一匹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把车驾翻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我选相才,实在没有人能超过你的。”刘基说,我这个人嫉恶如仇,性情太刚,又缺乏处理繁杂事物的耐心,让我任丞相会有负皇帝的恩宠,“天下何患无才,唯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只诚未见其可也”。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唯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胡唯庸还任丞相八年,但都相继败亡了,原因正如刘基早年预言的那样。
刘基是一个智者,十分善于辨识人才,对于几位丞相人选的才德洞察是十分深刻的。但他又有自知之明,并不认为自己是丞相的合适人选,对人对己把握得准确而公正。
知人容易,自知困难。但是,只有做到自知,我们才会更好地知人、识人。因此,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努力做到公正地对待人才。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鉴
外柔内刚、能屈能伸的人,日后必定会功成名就。豪爽粗放、刚柔皆能支配其心的人,乐天知命,这些人往往能长寿。大奸大诈者,他们的心能支配反过来刚柔,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这种人大多也能获得事业成功。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内心气质也粗鲁的人,只是一味地刚,做起事来一定会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