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精神,抖擞①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②之说,做不了处③看其脱略,做了处④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⑤,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①抖擞:指精神振作。
②收拾入门:道家养气炼性的术语(非专用),主无杂念、静心修炼状态。
③做不了处: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即杂念未去,不能静心修炼之时。
④做了处:已经“收拾入门”之时,即杂念已去,呈静心修炼状态。
⑤疏节阔目:粗疏大意,不精细周密。
一般来说,人的精神状态,在振作时比较容易观察,处于没有振作与振作的间隔时则难以观察。不振作是往外表现时不振作,复振作是精神掩蔽处复振作。道家所谓的“收拾入门”的说法,就是在还未收拾入门时看他的脱略,在已经收拾入门时看他的针线。所谓小心,就是在他正在收拾入门时进行观察。粗疏开阔、漫不经心,这就是脱略。所谓大胆,就是从他已收拾入门时进行观察,慎重周密、不苟且凑合,就是所谓的针线。这两者主要是从其内处观察,稍稍向外移,便表现为情态了,情态则容易观察。
“智慧解读”
讲述了“神”在观人中的提纲挈领的地位后,再进一步论“神”存于心的情状,以通过人的内心活动来观察“神”。
人的精神从其外显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自然流露,一为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见或所感而发,完全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显示出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矫揉之象。所谓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
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还是故意造作。尽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有不同的表现,可能会给辨别“神”的真假带来干扰,但综合人的各种言语行止表现,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
当初,项羽初次见到威猛雄武、一统中原的秦始皇时,大声叹曰:“彼可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发现项羽的真性情,真个性——朴直率露而又大胆或称“莽撞”。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则说:“大丈夫该当如此。”两人的话语神情不一样,但从中却能真实地表明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刘邦与项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转得多。
社交中观人、识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循流探源的过程。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这样,即由外在的情态举止,去察探其隐伏在内的精神气质,窥视到他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这一过程似乎有一种无征无兆、无气无息、无色无味、无形无状的神秘性,但还是有理可循的,不是空穴来风,无基之楼。
人的精神外显,如上所述,有自然流露和勉强抖擞之别。凡属自然者,出于真诚,无意做态,因此气终不绝,流露持久,其“神”自然有余,所以称为“续”。而勉强者,故意造作,缺乏真诚,因此底气不足,抖擞短暂,其“神”自然不足,所以称为“断”。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这是说,精神一旦振作起来,不论是真情流露的,还是故意造作的,当它显现时,都能看到它的振作;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神”的真实情况,这一种状态是不全面的,必须结合另一种状况——“断处”才能发现“神”的真实状态,自然流露与勉强振作的区别,应在动态中,才能准确区分,即在“断续之处”去进一步鉴别真假。
接下来论及人之心思:“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小心者就是说那种小心谨慎、心思周密的人,有心气很高,常认为天下人皆不如己的倾向,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容易气馁,难以经得起接二连三的失败打击,这与胆大心细是有区别的。因此,从他做不了的事当中去看他,就能得到比较真实的内心精神状态。“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如果是粗枝大叶的人,即便他把事做成功了,也会漏掉许多重要的细节,这应是一种无形的失败;胆大心细的人,则会在勇往直前时,密切注意周遭事物的细微变化,于细微处发现有可能遗漏的东西,从而保证事情的各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能够从大小两方面仔细考察一个人,发现他真实的才能见识,这样就不容易出偏差。
“智慧应用”仲永:不知进取,神不再清
眼睛蓄含了人的诸多信息,从身体素质到心性能力,因此很多情况下,眼睛都是识别人才的必由途径。神清,是天资聪颖的表现。因此小孩子们的眼神一般是清澈的。但由于后天教化和环境的影响,天分得不到锻炼和运用,得不到进一步的开发,会逐渐生“锈”,神逐渐失去光泽而转为浊。就像一潭清明的秋水,如果没有交流和补充,成了一潭死水,一定会浑浊腐臭。“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
大文学家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讲的那个小孩,本是很聪明的,天分极高,神应是清朗而爽的,可谓不学而才,咏诗作赋,随口成章。但他作农民的父亲却是个昏浊之人,竟把儿子作为摇钱树,到处去招摇获利,不让儿子进一步学习。仲永天分得不到锻炼和启发,人也不再聪明,神也不再清,到长大成人后与普通农民没有什么两样了。
对于是先清后浊,还是先浊后清,有人是这样描述的:初一见,此人眼光流转,顾盼生辉,可是坐下来却慢悠悠的,此人到了中年,必定有贫穷之灾,破了田园,败了家产;乍然一见,精神似乎懒散不全,可是坐久了,却精神耸动,气色明亮,此人早年虽然是一个贫士,但是老了却荣耀无比。不管这是否有科学依据,也可以丰富我们鉴别人才的理论,让我们更多一条途径去认清一个人。姑布子卿:面部如命,骨相如运
春秋时期,姑布子卿也是当时鉴别人物的能手。一次,他应邀去赵简子(晋国公卿)家做客。
在快到赵简子家时,姑布子卿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路边搬石块砌小小的城墙,旁边有一张帛,帛上仿佛是一座小城堡的草图。姑布子卿惊讶了一阵子,就去赵简子家了。
赵简子带着孩子们出门迎接姑布子卿。姑布子卿随便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赵简子问:“他们才能如何?”答曰:“没有能当上将军的。”“那赵家将要灭亡吗?”赵简子禁不住担心了。
姑布子卿想了一想,问:“还有其他孩子吗?”
赵简子说:“还有一个。”就叫人去找他。
姑布子卿说:“可能就是我在路上见到的那个小孩子。他会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孩子进门来,正是姑布子卿路上所见的,这个孩子便是毋恤。“未来的继承人肯定是他了。”姑布子卿说。
赵简子说:“可他母亲身份卑微,原是奴婢。”
子卿说:“上天授予的,低贱也会尊贵。”
从此以后,赵简子就对他的儿子们一个个地进行考察,发现毋恤最为贤能聪明。
一次,为了测试儿子们,赵简子说:“我在常山上藏了一件宝符,最先得到它的,将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们都骑马到山上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只有毋恤回来说:“我已经找到宝符了。”赵简子让他讲出来。毋恤说:“从常山上俯看代国,代国一目了然,我们应该攻取它。”赵筒子由此知道毋恤果然聪明,于是就立他为继承人,他就是后来赵国的开国之君赵襄子。
姑布子卿为什么能猜出路上那小孩是赵简子的儿子呢?第一,他看赵简子家气数昌旺,必有杰才藏在府上;第二,那小孩非一般孩子,平常人家也不会有此小孩。二者相叠,多半是赵家公子了。至于出身,无关紧要,“英雄自古不问出处”。
如何分辨圣贤豪杰
刘劭的论述最精彩卓绝的是从一般人的观察角度,指出众人知道赞扬志向远大而不知道佩服心思细微者。大概心思细微的人,遇事小心谨慎,就像胆怯一样,容易被人忽略。对照《汉书·五行志注》,里面说牛心大而不能思考,由此可知人心粗略的也一定不能精思;不能精思的人,怎么能忧虑失败而争取成功呢?朱熹曾经引用前辈的话说:“年轻人只是才性过人的,不足畏惧;只有读书后深入思考、仔细研究的才可畏!”他又说:“读书只怕深入思考,因为书中义理精细深刻,只有深入思考、专心致志才可以领会。鲁莽浮躁的人,绝没有成功的道理!”读书只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准备,尚且一定要细心琢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何况要成就天下一切大事的人,怎么可能靠鲁莽草率而企望成功呢?至于用心志的大小来分辨圣贤、豪杰、傲荡、拘懦四种人,也请用历史人物证明,如下所举:
心思细微志,向远大可称为圣贤的例子,如周武王。《汲冢周书·小开武解》:“四种好的品质:第一叫做‘镇定’,第二叫做‘刚正’,第三叫做‘平静’,第四叫做,敬重’。”《大匡解》说:“啊!在过去,先父文王总是小心谨慎,时时尊敬可敬的人,你要夙兴夜寐、不懈努力,不要落在别人后面!”《武王践阼记》说:“敬重之心超过懈怠之心的人吉利,懈怠之心超过敬重之心的人不吉利。”《史记》记载:“武王到了周国后,即使是夜里也不酣睡。”这些都是心思细微的事例。《尚书·泰誓》中说:“上天爱护下民,设立了君主来管理百姓,设立了教师来教化百姓。我应当能够辅佐上帝,保护安定天下。有罪的应该讨伐,无罪的应该赦免,我怎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呢?”《孟子》说:“周武王也是一怒之下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这些都是志向远大的事例。
心思粗略、志向豪迈可称为豪杰的例子,如晋朝司空刘琨。《晋书》中记载:刘琨年少时即有胸怀远大的志向,有纵横天下的才略,和范阳人祖逖是好朋友。他听说祖逖被朝廷启用后,给亲友写信说:“我枕戈待旦,立志要扫平叛逆之敌,常常担心祖逖先我行动!”他又写了一首五言诗赠给别驾卢谌,诗中寄寓了非凡的志向,抒发了幽愤的心情,遥想汉初的张良、陈平,感叹鸿门宴和白登之役的旧事,用以激励卢谌。卢谌一向没有雄才大略,用很平常的词句相酬和,与刘琨的心思大相径庭;刘琨又重新写诗赠给卢谌。于是卢谌对刘琨说:“你的前一篇诗作写的是一种帝王般的远大志向,这不是做臣子的应该说的话。”从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刘琨的志向非常宏大,但是刘琨善于安抚而不善于控制。当他兴兵拥立晋室时,一天之内归附他的有几千人,离去的也相继而起;再比如,刘琨率众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碑。他也知道夷狄人难以靠忠义收服,只希望对他真诚相待,也许能侥幸成功。从这些事中足可以看出刘琨心思粗略而不周密,不能先考虑到祸患便想取得成功。
吏部郎山涛要挑选官吏,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职务,嵇康愤然拒绝,写信与山涛绝交,绝交信中极力非议商汤王、周武王,鄙薄周公、孔子。再比如,嵇康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以自食其力。颍川人钟会,是一位贵公子,为人精明,很有辩才,他听说了嵇康的名气后,就去拜访他。嵇康见到钟会后,并不与他见礼,而是继续打铁。过了好一会儿,钟会要走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了什么才来的?见到了什么才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的!见到了所见到的才走的!”钟会因为这件事而怀恨在心,在晋文帝面前进谗言,结果嵇康最终在东市被杀。这都是粗心而不考虑祸患的缘故。
心胸狭小而又志向屑小,可称为拘谨软弱的例子,如曹蜍、李志。《世说新语》中记载,庾道季说:“廉颇、蔺相如虽然是千年前死去的古人,但他们严正可畏的形象却常常具有勃勃生气;曹蜍、李志虽是现在还活着,却是死气沉沉,犹有如九泉下的人。如果人人都像曹蜍、李志这样,便可回到结绳而治的远古时代,不过只怕要被狐狸豺狼这些野兽吃光了。”曹蜍、李志虽然活着却犹如死了,这种人没有心胸和志向。由此可知,说他们心胸狭小,志向屑小,可能还算褒奖,但姑且列上他们算作懦夫的例子吧!
《列子》记载,秦穆公让九方皋选求良马,九方皋复命说,选到一匹黄色母马。秦穆公派人去取马,取来的却是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因此不高兴,伯乐感慨万千地说道:“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机,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舍其外。”至于观人之术也是这样,把握其人的大体感觉,而略去其人的细枝末节,求取其人的精华之处,而舍弃其人的糟粕末节,正是观人、观神的长处啊!